徐青
目前,蔡英文已將“臺獨”戰(zhàn)略化,即基本完成了引領“臺獨”目標實現(xiàn)的路線方針和策略選擇,這就是在“和平民主臺獨”的路線下,采取“參與式民主”、風險防范機制等“民主”的手段。她以這一整套東西的推動與落實為自己的“使命”,也希望由此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
蔡英文的“臺獨”戰(zhàn)略,具體而言,是在和平的氛圍下,最終走出一條不同于“法理臺獨”之路的“民主臺獨”之路。與陳水扁時期相比,蔡英文的“臺獨”路線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其法律手段將不再主要運用于建構“臺獨”的法理性,而是轉向建構“事實獨立”下的防范大陸和平統(tǒng)一的“民主機制”。即以兩岸關系的法律化、機制化所構成的一整套程序為推動“臺獨”提供正當性與法律機制上的保障。具體而言,蔡英文要建構完善的民主防范機制,包括防止臺灣利益受損的市場防范機制,“守護臺灣主權”的民主監(jiān)督機制,以“修憲”提供“民主機制”的法律保障,等等。“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條例”、“參與式民主”模式的提出,以及針對選舉制度改革而提出的各版本“臺獨”的草案等,都是這一思路下的產(chǎn)物。
其二,在島內民意的引領上,蔡英文“臺獨”戰(zhàn)略的重點將放在塑造可抵消大陸影響的“臺灣主體性”上。蔡英文以“臺灣主體性”為兩岸互動原則,可避開統(tǒng)“獨”爭議,一方面以“主體性”下的臺灣主流民意與大陸“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民心工作相抗衡,以建立其兩岸穩(wěn)定互動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可抵御大陸對臺灣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的“滲透”,包裝、正當化民進黨的“逢中必反”。因此,蔡英文認為,“臺灣主體性”能更策略性地維持兩岸交往并能阻擋兩岸深度交流融合,這樣臺灣既可通過兩岸交流繼續(xù)獲利,又能過濾掉兩岸融合的風險,這是其“維持現(xiàn)狀”的本質所在。
其三,致力于實現(xiàn)臺灣社會大和解以奠定實現(xiàn)“臺獨”目標的“全民”意志。為此,在2014~2015年的選舉年里,她先是組織“在野大聯(lián)盟”,進而組織“進步大聯(lián)盟”,聯(lián)合綠的、橘的、“白皮綠骨”的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反國民黨力量,致力于將中國國民黨徹底邊緣化、瓦解化直至臺灣化、“臺獨”化。
2016年臺灣選舉后,蔡英文完成了其“臺獨”戰(zhàn)略的階段性目標,即民進黨實現(xiàn)了“全面執(zhí)政”。有了民進黨的全面執(zhí)政,她就有了“重整兩岸關系”“開創(chuàng)新的政治時代”的實力和主導權。而蔡英文的“臺獨”策略,諸如“與公民社會結成伙伴關系”的“公民路線”、“參與式民主”等也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2016年兩次選舉中得到檢驗,成效可觀,因此她信心滿滿,意氣風發(fā)。
在2016年選舉后舉行的國際記者會上,蔡英文一是重申其兩岸政策立場。稱“以中華民國現(xiàn)行憲政體制、兩岸協(xié)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做為推動兩岸關系的基礎。我也會秉持超越黨派的立場,遵循臺灣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識,致力確保海峽兩岸關系維持和平穩(wěn)定的現(xiàn)狀,以創(chuàng)造臺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 二是“警告”大陸不要輕舉妄動。稱“我也要強調,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今天選舉的結果,是臺灣民意的展現(xiàn),中華民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是2300萬臺灣人民的共同堅持,我們的民主制度、國家認同與國際空間,必須被充分尊重,任何的打壓,都會破壞兩岸關系的穩(wěn)定”。三是宣告團結臺灣對抗大陸。稱“最后我要強調,我知道自己有一個很重大的責任,就是去團結這個國家。這兩天,有一個新聞撼動了臺灣社會。有一位在韓國發(fā)展的臺灣藝人,一個16歲的女生,因為拿著中華民國國旗的畫面,而遭到打壓。這件事,引起了不分黨派的臺灣人民普遍的不滿。這件事將會永遠提醒我,團結這個國家、壯大這個國家,并且一致對外,是我作為下一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最重要的責任”。
總結上述三點,最突出的語意就是,未來蔡英文必將操弄所謂“臺灣民意”乃至“臺獨民粹”來對抗大陸,抵御大陸的“民心工程”。而“公民路線”、“參與式民主”的民主模式和策略就是凝聚和展現(xiàn)臺灣民意的最佳工具。未來,蔡英文將利用更多的政治空間和資源來操作政治議題,特別是“修法”甚至“修憲”??梢灶A料,“中華民國法統(tǒng)”會進一步削弱,而“臺獨”主張也將更易在“程序正義”的“合法性”及“民意共識”的“主體性”前提下推動。同時,蔡英文還掌握著“臺灣民主歷史”的詮釋權,她要扛起“臺獨”史觀的教育責任。因此,未來兩岸關系堪憂。
客觀上看,蔡英文的策略有意無意地為未來民進黨“凍獨”預做了準備。蔡英文的策略,一是在推動“臺獨”的目標上趨向隱性,但不放棄;二是在維護“臺灣獨立狀態(tài)”上,也就是“臺灣事實獨立”上更加追求法律化、正當化的機制保障,在“臺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鞏固“臺灣事實獨立”的“狀態(tài)”,為其進一步追求“臺獨”目標打下基礎。正是這一基礎,客觀上給未來民進黨迫于壓力下的“凍獨”提供了底線防護堤。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民進黨未來應該有“凍獨”的可能性,而“凍獨”有如迷藥,丟出來,看似傷到“臺獨”,其實具有相當?shù)钠垓_性。民進黨選前難以“凍獨”的關鍵在于選舉利益,如今,在選后完全執(zhí)政的政治格局下,“凍獨”雖然可能引起深綠反彈,但依蔡英文的影響力及其整體民意傾向維護“臺灣主權利益”的研判來說,并非不能化解這一矛盾。并且,“凍獨”一是可卸下來自美國的壓力,對美國有了最好的交代,有利于促進臺美之間的深度信任關系,從而有利于獲取美國對臺政治、經(jīng)濟、軍事以及擴展國際空間更廣泛、更深入的支持。二是可將美國準備對兩岸祭出“雙重遏制”的政策矛頭扭向大陸一邊,制造中美關系的新矛盾,增加大陸處理臺灣問題的難度。三是可以借機進一步降低藍綠政治分歧和爭斗,凝聚“臺灣共識”,最大程度安撫籠絡早已厭惡藍綠惡斗的民心,穩(wěn)固執(zhí)政基礎,奠定執(zhí)政正當性。所以經(jīng)過權衡,“凍獨”利大于弊,不過是時機的問題。未來大陸如何應對民進黨“凍獨”的舉動,值得深入思考。
在“民主臺獨”的路線策略中,蔡英文既要駕馭“臺獨”激進勢力為其所用,又要將具有“臺獨”史觀與思維的青年群體納入其預定軌道,更要在享受兩岸和平紅利的同時引領“臺獨”意識的成長,而這些都要在其所謂“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維持現(xiàn)狀”的框架下展開,在“參與式民主”的模式中挺進。問題是,“臺獨”政黨團體與蔡英文的“公民路線”雖然在目標上相向而行,但作為“公民路線”追求的民進黨與黨外各“臺獨”團體、政黨的“合作伙伴關系”,未來在“臺獨”勢力與蔡英文的合縱聯(lián)橫中,不僅誰能掌握主導權還是懸念,僅就蔡英文欲將“臺獨革命”結合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內的“現(xiàn)狀”下,就是一大矛盾,更是一大諷刺。而“參與式民主”也必將反噬蔡英文以“改革”、“進步”為包裝的執(zhí)政“正當性”,因為它不僅為“急獨”勢力自下而上掀起新一波“臺獨革命”提供了溫床,而且為新興“臺獨”青年的政治暴力鋪就了一條“直接民主”的大道,“臺獨革命”與“臺獨”青年政治暴力將從網(wǎng)絡走向現(xiàn)實政治場域,裹脅更多真相不清的民眾,刺激著更多史觀錯亂下的盲從、狂熱、偏執(zhí)青年投入。因此,以“參與式民主”為“臺獨”工具,必將對島內社會帶來巨大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的沖擊,社會不可控因素必將增多,不僅藍綠惡斗不能停止,民粹將被極大地被激發(fā),難有經(jīng)濟穩(wěn)定發(fā)展之機。同時,以“臺獨”為目標的“民主”手段以兩岸民意的沖撞為預期,一旦島內民意在“臺灣主體性”的“民主(民粹)臺獨”引領下走上不歸路,則不僅是“20多年來兩岸協(xié)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無緣“珍惜并維護”,更將造成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嚴重危機,亞太和平的局面亦將打破,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必然受損。所以,“民主臺獨”走得越遠,“和平”破滅之時就會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