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遠
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實際上就是立德樹人。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對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我們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既要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也要借鑒前人的種種做法。在儒家文化的推動下,我國歷代都很重視社會責任感的灌輸和培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試就儒家文化立德樹人的理論和實踐作一探究,望能對我們今天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有一些啟發(fā)和幫助。
一、社會責任感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之中
儒家思想強調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主張每個人都要積極入世,投身社會,勇于擔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那么,在儒家思想中有關社會責任感的論述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呢?
1.人要立志,要有理想和抱負的思想
“人貴有志”,一個沒有理想、信念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有社會責任感的。因為一個人有了志向和抱負,才有前進的動力,才會不懈地去追求。儒家思想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認為人要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又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這一思想一直成為古代民眾的追求與信仰。
儒家思想在把實現“天下大同”作為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的同時,還鼓勵人們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如金榜題名、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等。這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的思想基礎。
2.主張“和為貴”,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思想
儒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和合”文化,“和為貴”的思想一直貫穿在儒家思想之中。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什么呢?椐孔子的闡發(fā),它都與為人處世有關,如“仁者,愛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待人要寬容等,這無不包含“和”的理念。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也告誡人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強調人要互敬互愛。談到“和”時,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強調了“和”的重要性,他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币虼?,在現實生活中首先要做到“人和”,和氣生財,在家里要做到“家和”,“家和萬事興”,與鄰居、鄰國要做到和睦相處。對人和社會保持一份愛心和相互理解,這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應具有的基本情感。
3.做什么人的問題,即人應具備怎樣的道德品質的思想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提出人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強調人要講“節(jié)”“義”。西漢的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實際上完整地提出了做人的基本準則,為歷代士大夫所推崇?!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敝浮叭省薄傲x”“禮”“智”“信”。這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它雖然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也有許多合理內核,尤其是“五?!闭f,其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的絕大部分內容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
到宋代的程朱理學,更是把“三綱五?!鄙仙秊椤疤炖怼?,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修養(yǎng),要求人們以此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陽明則強調“內圣外王”,主張通過內心反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儒家思想所強調的“仁”“義”“禮”“智”“孝”“悌”“忠”“信”這些做人的基本要求,正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4.人要有“家即是國,國亦是家”的“家國情懷”的思想
“家即是國,國亦是家”指的是家國相互依存,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家國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边@是儒家對家國關系的基本認識。從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看,也涉及了家國關系,“齊家”是“治國”的基礎,要治好國,須先管理好家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把國家比作“母親”,提倡“舍小家為大家”;抵抗外來侵略,我們認為是“保家衛(wèi)國”,這也是“家國情懷”的具體表現。凡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其“家國情懷”都很濃烈,如漢代的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此,“家國情懷”是愛國、愛家的思想基礎,也是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的根源所在。
5.人要有匡時濟世、為民鼓與呼的使命感的思想
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此,從它的創(chuàng)立之日起,就隱含著一種匡時濟世的使命感??鬃犹岢觥叭省钡膶W說,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進一步提出“仁政”學說,并認為“民貴君輕”;荀子也要求統治者以“仁義”和“王道”施政,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對統治者提出了要求:一要德治,二要重民。西漢董仲舒根據時代需要,對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雖然和孔孟時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卻贏得了“獨尊”的地位,并且對人的要求也更加規(guī)范和具體化了。
唐末宋初,儒家受到了來自佛、道的挑戰(zhàn),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發(fā)出了“復興儒學”的呼聲,北宋儒學家張載等更是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他們的神圣使命,從而推動了“程朱理學”的誕生。這四句名言,也不斷被后世引用,成為激勵每個時代的仁人志士去奮斗和拼搏的精神動力。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形成了經世致用思想。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以“三立”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追求,“三立”即指立德、立言、立功,因而也就有了曾國藩成功的一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獻身于國家,獻身于社會,獻身于人類,也只有這種人才會去犧牲自己、成就他人。
二、儒家思想是怎樣深入人心的
由上可知,儒家思想論述的主要是人的社會責任感,那么對儒家思想的宣傳和教育,實際上也是在培育和踐行社會責任感。如何使儒家思想不斷深入人心,我國古代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這些做法在今天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1.歷代儒學家們的不懈努力
歷代儒學家們以不斷擴大儒家思想的影響為己任,他們一方面著書立說,闡述和發(fā)展儒家學說,宣傳儒家思想主張;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辦私學來灌輸自己的儒家理念,發(fā)揮儒家思想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典型代表有孔子、韓愈、二程、朱熹等。
2.利用政權力量,實現“獨尊儒學”
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明白要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產生真正的社會效益,必須依靠政權的力量。他把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之適應統治者的需要,然后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從此以后,儒家思想來了一個徹底翻身。從漢朝開始,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漢武帝還下令在中央建立太學,在地方建立各級學校,所有學校都是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這樣,通過政權把讀書做官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從而使整個社會都尊崇儒家思想。以后的歷代統治者都長期堅持沿用這些做法。這是儒家思想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
3.重視教材的編寫
我國歷代都很重視小學教育,古代的小學教育采用的都是自編教材,后來逐漸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逐步推廣、較有特色的小學教材,這些教材以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為宗旨,又采用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做法,以三字或四字為一句,甚至以對偶的形式出現,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比較著名的有:《三字經》《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
4.樹立學習的典型
一是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如女媧氏煉石補天,神農氏勇嘗百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二是勤奮學習的故事,如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鑿壁借光、韋編三絕等;三是愈挫愈奮的歷史人物,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四是“二十四孝”,如孔融七歲讓梨,董永賣身葬父等。這些人物都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典型代表。
5.利用家族力量培育人的社會責任感
一是利用家譜、家祠凝聚族人,弘揚美德,培養(yǎng)愛族愛家的觀念;二是在墓碑、神龕上面寫上對聯,歌頌功德,告誡后代;三是利用家族力量獎優(yōu)罰劣。
6.對人物的評價和考核方面,也以儒家思想作為標準
到了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考生只能根據朱熹等人注解(如《四書章句集注》)答題即是典型。
在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下,我國歷代的知識分子和士大夫大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如魯迅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濒斞赴堰@些人稱之為“中國的脊梁”。例如,漢代有因李陵案受牽連的司馬遷發(fā)憤著書,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唐代有創(chuàng)作《三吏》《三別》,為民請命的杜甫;有“道備文武,衷懷忠亮”的郭子儀。宋代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代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到近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民族精英,更是不勝枚舉。這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志士仁人的涌現,充分證明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果,他們的做法也是十分成功的。
在千變萬化、魚龍混雜的今天,我們千萬不能放松對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這關系到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我們在加強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的同時,可以參照古代的做法,采取多種形式,多管齊下,長期堅持,使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真正取得實效,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