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微 王亞平 于孟飛 黃耀
【摘 要】隨著移動網(wǎng)絡的普及,低頭族的隊伍越來越龐大,老師與智能手機爭奪學生的注意力已經(jīng)成為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能讓大學課堂上的低頭族抬起頭來?面對這一難題教育工作者需要尋求解決之路。本文通過對本校的在讀大學生開展的一系列相關調查,試圖分析低頭族背后隱藏的問題以及成因,探索解決途徑,希望能充分發(fā)掘智能手機的潛力,讓智能手機服務于課堂教學。
【關鍵詞】手機;大學課堂;教學;調查
隨著手機的普及,4G網(wǎng)絡的覆蓋面擴大,智能終端已經(jīng)越來越深入到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手機給我們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時,與之相隨的問題也在不斷涌現(xiàn)。作為一名工作在大學課堂教育一線的教師,我深刻感受到,近年來大學課堂上學生玩手機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課堂低頭族成為了幾乎所有大學教學需要面對的嚴峻問題。為了深入探究這一問題,我們隨機對在校大學生展開關于智能手機對大學課堂教學影響的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隨機對中南民族大學2015級(大一)、2014級(大二)和2013級(大三)的在校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問卷發(fā)放260份,回收有效答卷251份,回收率為96.5%。其中男生占比44%,女生占比56%,年級比例均衡,大一學生樣本占比29.9%,大二占比35.9%,大三占比34.2%。
二、調查結果與討論
1.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基本情況
在此次調查中,受訪的251名大學生的智能手機擁有率高達的95.3%。其中4G手機的擁有率分別為97%(大一)、67%(大二)、75%(大三)。53%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低頭族,有手機依賴癥。那么針對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瀏覽無關信息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最多的是“偶爾看一下”,該選項隨著年級的增長,比例呈遞減趨勢,大一71%、大二52%、大三37%;另一方面,選擇“十分鐘之內(nèi)”、“半節(jié)課”、“整堂課”選項的比例則隨年級的增高而遞增,大三學生中整堂課使用手機做與課堂無關事情的比例竟然高達12%,而這一比例在大一的學生中只有4%。
2.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主要原因
約40%的學生選擇“老師講課無聊”;16%的人選擇“有必須及時處理的事”;部分大一(14%)和大二(30%)的學生選擇“講課內(nèi)容太難”;而大三的學生則有22%是由于“自控能力差”無法抵擋手機的吸引力;另外14%的大二學生和16%的大三學生是因為“受他人影響,看到別人玩手機,自己也不自覺的跟著玩手機”。那么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主要做哪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呢?調查結果顯示,大一和大二的結果相似,42%選擇“使用即時通信工具”(如微信、QQ和MSN),15%選擇“刷微博空間朋友圈”;而大三的學生選擇則更加多樣,25%選擇“使用即時通信工具”,14%選擇“瀏覽電子小說”,13%選擇“瀏覽娛樂新聞”。
3.大學生對課堂上玩手機現(xiàn)象的態(tài)度
不同年級對課堂上玩手機所持有的態(tài)度是有差異的,大一71%學生“反對”課堂上玩手機,而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則有僅有半數(shù)的學生表示“反對”,這一比例顯著低于大一學生。三個年級的學生大部分(77%)承認"上課玩手機會否影響聽課質量”,少部分人認為“可以邊學邊玩,二者兼顧”。那么沒有手機是不是就能認真上課聽講了呢?大一70%的學生表示“會”;而大二和大三僅有27%和40%的人表示“會”,大部分人認為“玩手機只是上課不認真聽講的表現(xiàn),并不是原因”。在內(nèi)心感受方面,37%的學生表示對上課玩手機“沒有感覺”,26%“沒想過這個問題”,僅有28%的學生表示有內(nèi)疚感,心里“會不安”,8%的學生選擇“很開心”。大部分的學生(75%)表示能夠理解“學校或老師采取的任何阻止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和網(wǎng)絡的措施”。而在有效措施的選擇方面,學生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老師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課堂趣味性”,這一選項在三個年級中隨著年級的增高而呈現(xiàn)遞減趨勢,分別是大一82%,大二72%,大三66%;排第二位的選項在不同年級中出現(xiàn)差異,大一12%和大二17%的學生選擇“開展手機正確使用教育”,而大三18%的學生認為“加強管理力度,適當采取懲罰措施”更為有效;甚至大三17%的學生認為“上課期間強制性要求學生把手機上交”可以更徹底杜絕上課玩手機的現(xiàn)象,但是這一選項在大一和大二學生中則幾乎為零。
4.大學生在課堂外利用手機開展與學習相關的事
學生在課堂以外是否利用手機開展與學習相關的事情呢?調查結果顯示:大一和大二56%學生“偶爾”會利用手機網(wǎng)絡查詢作業(yè)答案,而“經(jīng)常使用”的占少數(shù);大三學生則不同,50%的學生會“經(jīng)常使用”。那么利用手機網(wǎng)絡查詢作業(yè)答案就真的好嗎?大部分學生表示“很方便,容易獲得答案”,但是隨著年級遞增比例遞減,高年級的學生逐漸也意識到這樣做的弊端“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答案千篇一律”。
三、基于調查結果的分析
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相當高,4G網(wǎng)絡的使用在低年級中更為普遍。大一學生在上課期間對于手機的管理更為自覺自律,而高年級學生的自控性則明顯下降,高年級的部分學生甚至更傾向于老師采取強制管理或者懲罰性的措施來治理上課玩手機的現(xiàn)象,這進一步反映出高年級的自律性在下降。同時高年級學生大部分認為即使沒有手機也不會認真聽課,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另外一方面是手機的誘惑力太大,QQ、微信、微博、娛樂新聞、電子小說是學生上課玩手機最常做的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手機功能都需要手機有上網(wǎng)功能。從態(tài)度上看,低年級的學生大部分認識到課堂上玩手機是不對的,而高年級的態(tài)度則發(fā)生了改變只有半數(shù)認為不對。結合中國現(xiàn)在高中教育的現(xiàn)狀,我們推測,大一的學生剛剛結束高中的教育階段,進入大學教育,在學習慣性上還是延續(xù)了高中學習的良好習慣,對學習比較看重;而大學教育相對高中來說寬松很多,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對學生的管束較少,在這種外界環(huán)境對學生管束較少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變得學習懶惰,缺乏上進心。這也反應出我國應試教育的弊端,學生一旦離開了外界給予的高壓學習環(huán)境,就會不適應,不知道該如何學習,自控能力差,所以才會出現(xiàn)高年級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課堂管理強度的想法。
四、結束語
智能手機的普及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雖然人們已經(jīng)開始認識到智能手機導致低頭族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但是短期內(nèi)低頭族的問題不可能完全解決。因此智能手機對大學課堂的影響仍然會存在,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能做的應該是積極應對,一方面高校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更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種學習型的APP,將手機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起來。比如阿比林基督教大學化學系就積極推廣移動設備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南緬因州大學的Lucillc教授讓她的學生給常見的實驗儀器制作簡單的教學視頻,然后在每臺儀器上貼上二維碼,使教學視頻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訪問。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智能手機為移動學習帶來的契機,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智能手機性能的提升和價格的降低,智能手機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將開啟全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常大宣.大學生不要成為低頭族[N].常州日報數(shù)字報,2013,12(2).
作者簡介:
陳微微(1983~),女,博士,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
黃耀(1980~),男,本科,單位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
王亞平(1997~),女,在讀本科生,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于孟飛(1982年~),男,博士,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
注: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校級教研項目(JYX1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