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銀
【摘要】文章因細節(jié)而生動,課堂因細節(jié)而精彩。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善于解讀課文的細節(jié)部分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又能使教學提領而順,讓課堂充滿靈性。
【關鍵詞】細節(jié);解讀;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聚焦畫龍點睛處,讓工具人文齊飛
例如,《兒子們》這篇課文的結(jié)尾:老爺爺說:“我怎么好像只看見一個兒子呢?”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作為兒子要學會孝敬父母。但是讓才上二年級的孩子通過自己的感悟,明白這個道理,卻是一個難點。在解讀課文時,我發(fā)現(xiàn)作者在行文中前面是介紹孩子們翻跟頭快,唱歌好聽,可是在結(jié)尾,換成兒子。從“孩子”到“兒子”這個稱呼的變化,不是作者的興之所至,而是其匠心獨運,抓住了這個細節(jié),教學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于是我這樣進行教學設計:
1.老爺爺明明看到的是三個孩子,為什么說只看到一個兒子呢?讓學生結(jié)合上文,明白前兩個孩子只知道盡情展現(xiàn)自己,而第三個孩子看見媽媽很累,主動幫助媽媽提水,這就是“孩子”與“兒子”的區(qū)別所在。
2.什么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引導學生結(jié)合學過的烏鳥思情等知識,明白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3.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想怎么孝順自己的父母呢?用“當父母 的時候,我會 。”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
從上述設計中可以看出,細節(jié)猶如剝筍,每“剝”一層,就有新鮮呈現(xiàn)出來。在我們辨別“兒子”與“孩子”的過程中,側(cè)重的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在理解“什么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則是人文性的體現(xiàn);至于在最后一個說話訓練中,達到了“閱讀共應用一色,工具與人文齊飛”的效果,人文性與工具性孰重孰輕,還須爭論嗎?
二、瞄準關鍵詞句處,讓教學提領而順
例如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這是兩棵樟樹?!边@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但是作者卻偏偏把它單獨成一段。作者這樣的處理是值得玩味的,其實本文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宋慶齡舍不得的就是這兩棵樟樹,所以哪怕房子再小,哪怕是周總理勸,她也不愿意搬走。她為什么如此青睞這兩棵樟樹呢?這不由讓讀者納悶。
既然文章是圍繞這句關鍵句來寫的,那么我們的教學就可以圍繞這句話來展開,在教學中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宋慶齡舍不得的是兩棵怎樣的樟樹?這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隨著教學的深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越來越多樣。學習第一部分,學生明白這是宋慶齡喜愛的兩棵樟樹;學習第二部分,學生知道這是兩棵生命力旺盛而又香氣永存的樟樹,宋慶齡舍不得這兩棵樟樹,也就是希望自己做像樟樹一樣的人;學了最后一部分,學生懂得這是象征著宋慶齡高尚人格的兩棵樟樹。贊美了宋慶齡像樟樹一樣生命力強,氣節(jié)永駐人間。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總結(jié)成一首小詩:
獨憐樟樹院中長,
蓬蓬勃勃生命強。
香氣久存防蟲蛀,
樹下留影人流芳。
三、品讀矛盾沖突處,讓學生彰顯智慧
在《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有兩組反義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組是“輕”和“重”,一組是“笑”和“淚”,于是我就細細揣摩蘊藏在于背后的情感。母親的身子輕是因為生活的擔子太重了,母親用那么輕的身子卻無怨無悔地承擔著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的重擔,是多么可敬的母親??!而孩子真誠地感謝母親時,她卻僅僅是“笑了笑”,那笑的背后有不好意思(因為邊上還有護士),有寬慰(因為孩子知道了母親的含辛茹苦),有嗔怪孩子小題大做(因為她認為這是母親理所當然應該做的)……可是當兒子僅僅只是抱了她一次,母親卻流淚了,這“淚”又是多么意味深長啊。自己那么辛苦地把孩子撫養(yǎng)大,個中甘苦唯有心知,但是她卻咬牙挺過來了,沒有流一滴淚。可是孩子只是微不足道地抱了一次,自己就滿足了,就感動了,就流淚了。甚至為了不讓兒子過分操心,還假裝睡著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兩組強烈反差的反義詞居然隱藏著如此深沉的母愛,在教學設計中怎么可以輕易放過呢?于是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1.從課文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母親的“身子輕”?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母親的“擔子重”,從這一“輕”一“重”中,能體會到什么?在引導學生體會“擔子重”時,不僅要認識到母親用不滿80斤的身子挑著100多斤重的東西,還要明白母親生活中的“擔子”有多么重。
2.母親在什么情況下“笑了笑”,在什么情況下流淚了?在這一“笑”一“淚”中,你依稀觸摸到母親怎么樣的內(nèi)心?這樣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明白,母愛并不是空洞的,它無處不在,付出的很多,卻從不需要回報。指導學生用“母愛是 ”來說說自己感受到的母愛,把抽象的母愛具體化。
3.把“母愛”反過來讀,那就是“愛母”,母愛是不需要回報的,但是,烏鴉知道反哺,小羊知道跪乳,我們怎能不愛母?找一找,文中寫了作者怎么“愛母”的,我們又該怎么愛母呢?這是在前兩組反義詞基礎上,我提煉出的第三組反義詞,是對全文的總結(jié)和升華,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學會感恩。
四、咀嚼可有可無處,讓課堂充滿靈性
《愛因斯坦和小姑娘》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小姑娘不厭其煩地教了愛因斯坦穿著以后,問愛因斯坦:“你能做到嗎?” 愛因斯坦卻回答:“也許能?!币粋€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對于別人教他穿著以后,居然他在回答“能”的前面還加了“也許”,這“也許”兩字蘊含著什么呢?咀嚼愛因斯坦回答的這三個字,確實耐人尋味。于是我圍繞這個細節(jié),精心設計了幾個問題,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對話:
師:假如你聽了小姑娘的話后,你會怎么回答?
生:能!
師:可是愛因斯坦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也許能。
師:愛因斯坦和同學們的回答相比,多了“也許”兩個字,“也許”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可能做到,可能做不到。
師:一位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能做不到這點小事嗎?這兩個字好像多余的,可以刪除嗎?
學生沉默了一會。
生1:好像不能。
師:既然不能刪除,那么從“也許”這兩個字中你覺得愛因斯坦是個怎樣的人?
生2:說明愛因斯坦很誠實,因為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科學研究中,所以沒時間關注生活小節(jié)。
生3:也許愛因斯坦被小姑娘認真的樣子逗樂了,突然間童心大發(fā),跟小姑娘開起了玩笑。
生4:說明愛因斯坦也很可愛,在我印象中科學家都是不茍言笑的,沒想到他也那么隨和。
……
“也許”這個詞,在整篇文章中是細枝末節(jié),也許是可有可無的閑來一筆,但是通過愛因斯坦和學生自己回答的比較,觸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使學生對愛因斯坦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來源于學生與文本對話,這樣的習得,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感悟,又使學生領悟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梢?,在課文中,有的看起來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詞,甚至很容易讓我們忽視,然而仔細咀嚼,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閑來一筆”在給我們透露出許多信息,在教學中關注這些細節(jié),能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課堂就會充滿靈性,活力四射。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老子也曾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卑盐兆≌n文的細節(jié),就能傾聽作者的心聲,根據(jù)細節(jié)進行巧妙的設計,我們的課堂就會扎實高效。但是,要對課文細節(jié)準確而深刻的解讀,教師必須具有豐厚的語文素養(yǎng);要把課文細節(jié)細膩地呈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高超的教學技巧。教師擁有了這兩種素養(yǎng),又何愁不吸引學生?我們的課堂又怎么不精彩呢?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