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琦
【摘 要】“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是海商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它的制定為救助方索要報酬提供了依據。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問題的出現使“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在一些涉及海洋環(huán)境污染的案例中不僅因報酬少而打擊了救助者的積極性。經過一系列的完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也因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而得以繼續(xù)在新時代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海難救助;“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海洋污染;特別補償
一、“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概述
我國《海商法》第179 條規(guī)定: “救助方對遇險的船舶和其他財產的救助,取得效果的,有權獲得救助報酬;救助未取得效果的,除本法第182 條或者其他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合同另有規(guī)定外,無權獲得救助款項”。換言之,無救助效果,不得請求報酬,救助報酬的法律關系不成立。這是海難救助有關救助報酬法律的特殊原則。國際公約和各國海商法均普遍接受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這一原則的最初確立是在《1910年救助公約》第2條,另外在第6條(a)中也有對該原則的體現。自《1910年救助公約》確定這一救助原則后,各國的海商法和使用的救助合同一般都會采用這個原則,在救助合同上印有“No Cure, No Pay”字樣。
這一原則使救助方的報酬索要有了一定的依據,在救助者與被救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公平的付款規(guī)則。于被救助者來說,由于在進行訂立救助協(xié)議時處于危急情況,難免會出現因急于求助而約定較高報酬的現象。而若實際救助結束后,救助方所救助的標的物價值遠小于雙方約定的報酬,被救助方就會遭受不利的損失。而按效果支付報酬,就有力的避免了這一情況。另一方面,對于救助者來說,它在海難救助中建立了一個激勵機制以激勵救助方的積極性,即救助效果越大,被救助方獲救的財產就越多,救助方獲得的報酬也就越多。也就由此對救助方付出的勞動的救助所花費的資金有了一個相對正相關的回報。
二、引起“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改變的起因
“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在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航海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該原則的不合理之處也凸現出來。
著名的“阿莫科·卡迪茲”案件在推動“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發(fā)展的同時也促成了《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的產生。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海上污染事故之一,超級油輪“阿莫科·卡迪茲”號失事,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22萬噸原油流入法國沿海海域,造成嚴重污染。由于“阿莫科·卡迪茲”號的全船傾覆,救助方對的救助被視為沒有效果,那么救助方是否應該被給予報酬呢?按照之前慣行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在本案中救助方無疑是無法獲得相應報酬的。但是,這樣的裁判似乎有違人們的心理預期。不得不承認救助方雖然沒有有效挽救出被救助方的海上財產,但在救助過程中仍然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對于減小海洋污染也有所貢獻。當我們由“阿莫科·卡迪茲”案件擴展到其他此類涉及海洋污染的海難案件時,之前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此時出現了很大的漏洞。一方面,此類涉及海洋污染的海難在救助時困難大救助成本高,極其有可能出現付出的成本高于所能獲得的報酬的情況;另一方面,此類海難救助往往報酬較少,救助方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救助方在耗費大量成本進行救助的同時,船貨的價值卻在不斷減少,如果依據“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此時救助方所能獲得的報酬也就在相應減少。由此可見,此類情況下,一味僵化的適用“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無疑會造成對救助方的不公平,從而在不利于鼓勵救助方對于此類海難的救助。建立在無視海洋環(huán)境基礎上的海難救助固然可以獲得短期效益,但是同時也是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的,會造成對航運事業(yè)深度發(fā)展的惡劣影響,是對遠期經濟效益的破壞。因此,為適應越來越重要的生態(tài)價值,“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勢必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發(fā)展完善
自《1910年救助公約》初步正式提出“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后,為適應時代與實踐的需要,該原則在漫長的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調整和完善。
在“阿莫科·卡迪茲”案件等原因的推動下,“無效果,無報酬”原則開始被補充修正。1980年的Lloyds Open Form中很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對于“無效果,無報酬”原則中針對涉及滿載或部分載油的油輪部分做出的修改。在涉及此類船舶的救助中,救助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憑借后來被稱為“安全網”的計劃而獲得“特殊的獎勵”。修訂后的LOF認為在救助不成功或者部分成功或者救助由于救助合同無法完成時,救助方應當被獎勵他由此而付出的合理費用和增量,但獎勵不能超過這些花費的15%。而且只有當費用和增量比原本應當收回的數量大時才可適用。修改后的LOF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救助方愿意去盡全力救助這些即使是載油的遭遇海難的船舶,并且盡力幫助阻止海洋污染的擴大。盡管LOF中仍然保留了“無效果,無報酬”原則,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曾經被人們所供奉的原則已經被攻破了。
1981年,國際海事委員會(CMI)在第32屆國際會議上提交了救助公約修正草案。國際海事組織(IMO)法律委員會經過七次會議審議后,于1989年4月15日至28日,召開大會,正式討論并通過了該公約草案,定名為《1989年救助公約》。修改后的《1989年救助公約》,對于報酬的規(guī)定,尤其是在涉及環(huán)境污染方面救助的報酬獲得上有了新的突破。第十四條特別補償的規(guī)定是對LOF的發(fā)展,更極大的彌補了“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漏洞。但也并非救助方所有防止或減輕環(huán)境污損的措施都是可以獲得特別補償的,修改后的公約也對其做了嚴格限制,如一些在救助作業(yè)中必須采取的措施,盡管其起到了減輕污染的作用但由于并不是針對環(huán)境污染采取的,也不能適用于特別補償。
但是特別條款在實施后仍然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諸如“長崎精神”案件所提出的問題:對環(huán)境威脅的起算和終止時間,救助費用要否考慮到利潤。由于上述原因,“國際救助聯盟”、國際船東互保協(xié)會集團、財產保險人與國際航運公會四方代表協(xié)商一致,最終產生了取代《1989年救助公約》特別補償的SCOPIC酬金。
2000年LOF得到了修改,如今,《1989年救助公約》的修改也被廣泛呼吁。從1910年至今,“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歷經百年,在實踐中暴露出問題又在實踐中不斷被完善。每一個原則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都難免會引發(fā)質疑,但是我們看到,“無效果,無報酬”也正是在質疑中不斷的有所創(chuàng)新,以新的內容形式面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司玉琢,《海商法》,法律出版社第三版,第296頁.
[2]李志文,高俊濤:“海難救助‘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生態(tài)嬗變”《法學》2010年第7期,第87頁.
[3]樊志軍:“‘無效果無報酬原則的人道和生態(tài)價值嵌入———以海難救助為背景”,《前沿》2013年第23期,第70頁.
[4]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1990,p536.
[5]司玉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海商法專論》P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