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游筱
1997年7月剛滿18歲的唐召清,正式加入中鐵五局,成為局精測隊的一名測量員,一干就是20年。這期間,他先后參加了朔黃、神延、水柏及西康等鐵路重點控制性工程測量工作。2011年,他正式調入中鐵五局貴州公司,擔任測量分公司經理。
俗話說:“熟能生巧?!碧普偾咫m然沒有受過專業(yè)測量學習,但他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艱辛的測量工作中,他白天跟著師傅跑現場學實際操作,晚上學習書面知識。就這樣,他不斷把現場與書面相結合,逐漸練就了過硬的專業(yè)技術本領。
1998年,唐召清以“線路測設程序”獲得局比賽“二等獎”,以后這一程序在推廣中受到現場測量人員好評。同年,全局第一次引進GPS測量技術,他在培訓中率先掌握了此技術,為后續(xù)的推廣以及在全局的應用作出了貢獻。2006年,他在全局“施工技術管理”比賽中再次取得好成績,破格取得了“工程師”職稱。
在貴州公司工作期間,他先后榮獲了貴州省優(yōu)秀測繪產品獎;中鐵五局“十一五”期間工程測量工作先進個人稱號;連續(xù)三年獲得中鐵五局貴州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2015年獲得中鐵五局“勞動模范”榮譽。
抓數據 從不放松
作為一名測量工程師,唐召清深知自己的工作對工程質量的重要性,始終把責任放在第一位。2011年他進入局新成立的貴州公司,即對公司所屬的8個項目各級控制網及重點結構進行了全面復測,做到一絲不茍。他對地表埋設的原設樁點,每一個都要進行踏勘,確認樁點位置是否合理、樁點是否穩(wěn)固以及間距是否合乎規(guī)范要求。他對“外業(yè)”數據采集細致精準,對“內業(yè)”計算更是確保精確可靠。近20年來,他做過的數千次測量無任何差錯。
抓效率 不怕吃苦
2013年年初新開工的織納鐵路,公司承擔的線路長24.6公里,新建橋梁11座共計2.37公里,新建隧道13座共計15.93公里,橋隧總長18.3公里,橋隧比重為76%。為了實現早日開工,他率先奔赴崇山峻嶺中的工程腹地,著手測量方案編制、紅線放樣、設計控制網復測及施工控制網選點、埋點及加密。當時生產、生活設施尚未完善,甚至連交通用車都無法保證,但這并沒有阻止他的行進腳步。他帶著十幾名測量人員,冒著嚴寒雨雪,背著幾十斤重的測量儀器徒步翻山越嶺,在24公里的線路上展開各項測量。
由于人手少、工期緊,他們白天要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餓了就在山野間吃點干糧,累了就在大樹擋風的地方稍作休息。晚上,唐召清還得加班加點地對帶回的“外業(yè)”數據進行整理與計算。常常至深夜,他才回到自己宿舍。上床前,他還得打開窗前的小燈,再回想一下當天的工作,思索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當旁邊同寢室的同事傳來呼嚕聲時,他才恍然發(fā)現此時已是后半夜了。
抓創(chuàng)新 卓有成效
唐召清一貫堅持“敢于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這一測量理念。他先后主持了不少的大線測量,在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情況下總是想方設法革新一些測量方法。
傳統(tǒng)的施工控制樁點加密,一般平高點不能完全共樁,測量過程不僅增加投入,施工放樣時相鄰控制點也不便于檢核。他利用現有設備,完全做到了每個平面控制點均含有高程,不僅節(jié)省成本,也極大地方便了施工放樣。
隧道斷面檢測,傳統(tǒng)方式是利用斷面儀,在他的建議下,采用了與全站儀結合的斷面軟件,不僅大大降低設備投入成本,還減少了測量人員的投入。
帶豎井的隧道測量,如采用傳統(tǒng)的測量方法根本不能保證貫通精度,有領導建議購置陀螺儀,要花費近70萬元。在唐召清的主持下,利用現有的設備,最終有效地解決了此項測量問題,取得了橫向誤差3 cm、高程向誤差1 cm的好成績。
抓精準 贏得尊敬
干這一行的都知道,沒有哪個職業(yè)比測量員更能理解“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實際意義。近20年來,他參與及主持過的控制性測量工作從無差錯。由于過分計較測量精度,他經常得不到周邊人理解。即便如此,在原則上他仍然從不讓步。多年下來,他對職業(yè)操守的堅持贏得了同事們的理解,也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近幾年,他通過導師帶徒、集中培訓、重點指導等方式,為公司培養(yǎng)了不少測量骨干。面對那些枯燥乏味的測量數據,樸實無華的他,雖然沒有那些建立輝煌業(yè)績的人那樣榮耀,但他卻給企業(yè)留下了一抹亮色,讓人們難以忘懷。
走過近20年的測量之路,唐召清用自己勤勤懇懇的工作,測量出了自己人生的“標高”,展現出了自己人生的價值。未來需要去測量的路還很遠,他將在那條充滿精確數據的路上,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