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慧 杜攀 王戀
摘 要:文章從當前管理學專業(yè)大學生道德認識現狀出發(fā),闡述了教育變革在大學生德育中的作用,結合反饋與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對管理學的意義,提出了管理學大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管理學;德育;大學生;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5-0075-02
道德教育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讓道德教育真正獲得學生的認同和認可,一直成為德育教育中的難點。而在管理學學生當中,未來廣泛進入商業(yè)領域的專業(yè)特點,決定了商業(yè)道德教育成為各商學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成為教育學研究的焦點。商業(yè)道德教育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管理學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研究表明,這種自信在學生中是非常匱乏的。一方面學生反映出對商業(yè)道德準則的認同,而另一方面數據顯示在實際商業(yè)社會中學生更多顯示出“悲觀”的態(tài)度。在這種態(tài)度下,學生未來在社會中會顯現出對社會的整體不信任感,顯現出融入社會意識欠缺、在解決社會及道德問題中顯現消極的態(tài)度的狀況。這種問題將會對一個國家的未來發(fā)展造成十分負面的影響。
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說教。融入專業(yè)教育的道德教育才能更有落腳點。因此,道德教育必須與專業(yè)教育緊密結合。從教學角度看,對管理學學生來說,更多致力于建立起反饋和批判性思維是很有必要的。這些思維技巧對管理學中的道德實踐非常重要。
在高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管理學專業(yè)教師在大學教育與工作實踐的分界中扮演著經紀人的重要角色。他不僅要使兩個分區(qū)有一個平滑的轉變,另外也要有意識地去影響和為學生創(chuàng)造轉變的機會。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改良教學方法來解決學生從商業(yè)道德認識到道德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和平滑過渡的問題。
一、管理學專業(yè)大學生道德認識現狀
關于商業(yè)道德認識問題國外高校研究較早,關注時間也比較長。一項針對澳洲大學三年級管理學專業(yè)的學生進行的一項名為“當代管理問題”的調查通過兩個問題調查了管理專業(yè)學生的態(tài)度趨勢。這兩個問題是:1.學生相信道德標準對未來工作的意義有多大?2.管理專業(yè)學生是否相信他們應該堅持商業(yè)道德標準?通過數據收集與分析,得到如下結果:絕大部分參與者認為商業(yè)道德遵守對未來工作十分重要,但很大百分比的學生認為 “道德判斷和行為間存在巨大的鴻溝”,也就是說道德的理想與實踐是反義的。這個發(fā)現與“道德逆境”相呼應。作為個人,未來的商業(yè)經理人可能會真誠的相信道德實踐的重要,但作為專業(yè)人士,當面對誘惑或者股東壓力時,他們時常會發(fā)現自己不斷陷入迷惑,最后往往把經濟狀況放到道德條例前面。面對這樣的結果調查者認為,這種結果歸咎于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沒能轉換思想和轉變教學方法。
二、教育變革在大學生德育中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與管理專業(yè)學生的教育緊密相連的是“利益唯一性目標”觀念。這一假設在思想上起到了決定作用,為學生進入社會后的決策設定了一個被廣泛接受、并且認為理所當然的參考標準。這一假設前提的存在使得道德教育標準與商業(yè)道德傾向出現了偏差。學生在兩種道德追求下會出現混沌。
在此種情況下,教育變革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育變革的核心是解放被教育者。也就是說,學習者不應受任何“有意圖的觀點”的控制。即學生需要更多建立起個人信念系統(tǒng),并且能夠獲得做出判斷以及建立信念系統(tǒng)所需要的條件或支持。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首先應鼓勵學生轉換思想來看待那些看起來“理所應當”的觀點,要帶領學生用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方式進行商業(yè)管理。這種觀念應在潛移默化的“解放”教育中實現。解放教育被學者MEZIROW定義為“有組織的投入或者促進他人變革教育的實現”。這就意味著學生應被教師鼓勵變得更有意識并更有批判性對待某些觀點,并能在社會大背景下修訂他們的想法和行動。因此,在本質上,應鼓勵學生采用新的方法,包括新的管理的技術手段,以實現改變理解世界方式的目標,進一步實現“對經歷做出新的或有轉變的解釋,從而引導日后的看法和行動”。變革教育的影響將遠遠超出在教室里對各種知識、觀念的消極獲得。
三、反饋與批判性思維對管理學的意義
反饋是對一個人的信念系統(tǒng)完整而深刻的探索。反饋能力是理解社會不同觀點、挑戰(zhàn)那些抑制社會積極發(fā)展的消極態(tài)度的方法。批判性思維涉及對假設的認知,強調我們已確定的信念、行為。這就意味著,通過批判方式想問題可以使我們能維護我們正當的想法和行為,同時也能有助于判斷問題的合理性。在LANGSDORF的觀點中,批判性思維與發(fā)展能力相結合來評估明確或不明確的觀點,會幫助我們決定應該做什么,或者幫助我們獲得接受這個決定的更好理由,這比在權力、機會或風俗基礎上接受某種觀點更能讓人感覺輕松。
反饋和批判思維在幫助學生進行轉變準備的過程中擔任著關鍵角色。因為其鼓勵在復雜問題上有更深的認識,也就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需要扮演更多角色。這種深層理解能幫助學生在未來專業(yè)工作中更好實現與社會接軌。深刻學習下產生的反饋和批判思維能促進在商業(yè)范圍中表現出道德、公正的信念。因此培養(yǎng)反饋和批判思維在管理學教育中十分重要。
四、管理學大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
(一)鼓勵反饋
變革教育可以從經驗的獲得過程中得以有效實施。實際經驗與教育過程與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系。經驗教育是用以培養(yǎng)反饋思維的理想教育方法。因為這是根據學生真實生活中的“道德窘境”來幫助學生確定如何理解、應對他們可能遇到的在工作范圍內的“道德雷區(qū)”。通常以下幾種方法被證明是有效的。
第一種方法:假定練習。假定是一種有效的經歷練習,其目的是通過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和辨別能力來決定如何進行避免道德困境的行動。在練習中,學生被作為經理或雇員的身份會在不同類型的公司中,被給出復雜的“道德窘境”。因為沒有黑白分明的解決辦法,所以需要學生尋找應對窘境、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以下管理學例子常被用于假設練習:假如你是一個采購經理。你需要購買一批材料。市場上有賣家可以提供價值15000的貨物,并且愿意出5000元的傭金,但需要你把銷貨價格寫為30000元。你同意這樣做嗎?說出你的理由。
第二種方法: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有效培養(yǎng)道德教育反饋的工具,因為他們鼓勵學生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態(tài)度,促進通過轉變思維來解釋給定情形。例如,每個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關系人,在商業(yè)道德教學中,通過不同身份決策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轉換思維思考問題。
第三種方法:案例學習。這也是有效經驗學習活動的一種,是根據經驗歸納認識世界。案例可以不需要是正式的、學術的、真實的事件,可以是從商業(yè)案例中剪切下的關于道德問題的部分,甚至只是法院過程描述的總結(例如哈佛案例學習法)。教師將在案例分析中將扮演中樞的角色。教師可以通過使用技巧,例如結構性提問,反饋,角色扮演,團隊活動和寫案例分析等,幫助學生從案例學習過程中獲得道德分析與決策的經驗。
第四種方法:商業(yè)電影。商業(yè)電影是另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可以在商業(yè)道德的復雜問題上被用來鼓勵學生做出批判反應。
由上,經過若干“道德窘境”的模擬與訓練,學生可以慢慢學會如何應對顯示管理世界中的道德決策標準與道德決策傾向的偏差,逐步建立起一個與商業(yè)決策有關的積極態(tài)度,從而引導學生以更強的自信心應用于道德判斷中,不再讓學生感覺 “悲觀無助”。
(二)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對于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訓練他們能夠區(qū)別不同觀點和證據。能站在不同的觀點上發(fā)現與使用不同的證據。例如,在電視上看到有建設意義的新聞后,可以練習用另一種說法來描述報道中的觀點。一種有效的課堂練習通常需要進行如下的步驟:第一,教師鼓勵學生討論觀點,然后再來確認和理解觀點。其次,學生被要求想象自己是新聞報道者,通過不同視角反映不同觀點。最后,學生被要求寫出不同觀點的新聞報道,明確他們的不同敘述的視角的觀點。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理所應當”的道德評判標準或決策思路提出不同觀點,在對各種觀點的分析理解中,從不同角度實現對問題的全面理解與把握,從而在商業(yè)社會中表現出更加道德、公正的信念。
反饋和批判性思維在轉變消極態(tài)度和賦予學生自信方面,面對管理學專業(yè)作為未來的專業(yè)的學生,將能更好地促使其在商業(yè)道德領域做出更為積極的決策。通過課堂活動和對反饋和批判思維的傳達,教師要在大學與工作之間飾演一個經紀人的角色,訓練學生所需具備的在工作中可以轉變的技能。換而言之,通過這種轉變技能的培養(yǎng),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商業(yè)道德標準與決策傾向中的偏差,能以更強大的自信心和牢固的信念面對商業(yè)道德決策中的窘境。同時使學生能更好應對道德環(huán)境及工作中的各種不明確的情況,從而實現學生從商業(yè)道德認識到道德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與平滑過渡,并且能幫助學生在未來更好地實現轉型以積極應對社會。這些對未來的工作是非常關鍵的。
參考文獻:
[1]徐箔.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研究[J].吉林農
業(yè)大學學報,2015,(5).
[2]劉興青.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探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5,(9).
[3]蔡穎.中西方德育傳統(tǒng)比較視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思考
[J].黑龍江教育學報,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