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問題教學法;教學
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5—0088—01
語文教學作為最基礎(chǔ)的學科之一,在中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卻并不樂觀,一直頗受人垢病,“少慢差費”四個字像銳利的刀尖一樣刺在語文教師的心頭。語文課承擔的任務(wù)最繁重,語文老師們往往花費了很大力氣備課、授課,得到的結(jié)果卻不盡如人意。那么如何利用好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就成了語文教師們必須要面對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孫建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流》一文中曾說,“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或稱“話題”、“主題”、“議題”),已不僅是作為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導(dǎo)入的引子而存在,也不僅是作為知識獲得后供學生練習鞏固知識技能的題庫而存在,它具有啟發(fā)、導(dǎo)向、整合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已作為課堂教學全程的統(tǒng)攝,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倍绾卧O(shè)置一個好問題、引導(dǎo)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則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準備和高超的授課技巧。比如在《皇帝的新裝》一文的授課中,學生們關(guān)注的焦點都集中在“裝”這個字中?;实勖髅鳑]有穿衣服,那么為什么皇帝派去的“誠實的老大臣”和“誠實的官員們”卻都說自己看見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為什么都要睜著眼睛說瞎話?是騙子的行騙術(shù)高超?最后揭露真相的為什么是一個小孩子?作者安徒生究竟要表現(xiàn)什么?通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dǎo),學生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提出這一系列問題并解答的同時,文章的中心也就浮出水面了。而這樣的教法并不僅僅停留在解讀文章的表面意義,學生們通過分析形形色色說假話的善良的人們的同時,也就明白了安徒生這篇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人們都不愿意做騙子口中“不稱職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藥的人”,所以騙子輕而易舉騙了所有的人。這也是文章中暴露出來的人性的弱點。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在教學中也有著很好的體現(xiàn)。教學中充滿著形形色色的對話:教師在備課時,通過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進行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學生在預(yù)習時,與課文和作者也再進行著潛在的對話;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則是顯性對話與隱性對話的重疊與交替。如果說顯性的對話是指人與人之間肢體或言語的直接交流,那么隱性的對話則具有更廣泛意義,它不僅包含著雙方的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流,更包含著雙方情感的共鳴。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學生、文本、作者在顯性或隱性的對話中,彼此深入、彼此感受,最終達到對教材文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通過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提出與解答以及新的問題的生成,學生們開拓了知識面,提高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質(zhì)疑、學會了學習。
有的教師以為只要是教學過程中有問答和討論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問題教學法,其實那只不過是一種教學偽對話的表現(xiàn),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問題教學法的要求。缺失了對文本的研讀和教師對學生質(zhì)疑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中出現(xiàn)的看似天衣無縫的完美問答只不過是披著問答外衣的教師獨白,是掩蓋了真實想法的虛假溝通。如果語文課堂形成這種惡性循環(huán),那么便與閱讀交流會無異,并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而這流于形式的“問答式課堂教學”亦并不是問題教學法的初衷。
孫春成老師在《新課程語文教育隨筆》中曾說:“每一個兒童都有提問的天性,而創(chuàng)新首先起源于這種可貴的質(zhì)疑態(tài)度和問題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重要的不是要教會了學生多少知識點或結(jié)論性的東西,而是應(yīng)當在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意識。問題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要培養(yǎng)他們精心設(shè)置問題的能力。中學生正處于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期,剛開始使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就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只有教師擁有了高超的提問技巧與教學智慧,才能夠一步步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入正規(guī),從而避免問題的無效性。同時,也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踐行《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著、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與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的倡導(dǎo)。
劉云彬在《真的聲音是如何消失的》一文中說:“課堂中聲音如同麻雀惆啾,五音齊備,嘈雜而熱鬧,生機勃勃?!蔽覀冃枰恼沁@種生機勃勃的教學方式,如春天需要春風的輕潤,夏天需要雨露的滋養(yǎng)。相信在問題教學法的普及下,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能去掉“少差慢費”的帽子,像春風、雨露般輕盈柔軟,滋潤著每一位孩子茁壯成長。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