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蕾
[摘 要]
學習共同體是1997年美國教育學家正式提出的概念。這是一種與學習伙伴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模式,但并不同于我們熟悉的討論式學習。它更強調每個學習者的社會角色的體驗,能夠更大程度上發(fā)揮每個學習者的個性特質。以《葡萄月令》的課堂學習中所做的嘗試來具體說明學生的個性特質在這種學習模式中的充分發(fā)展。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個性特質;發(fā)展
一、課前組建——個性特質的自我發(fā)掘
《葡萄月令》是一篇獨特的散文,筆觸清新自然,月令的結構看似平淡散漫,實則意蘊深遠,余味無窮。獨特的味道需要獨特的鑒賞,于是筆者決定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進行嘗試。
課前,筆者給學生一周的時間組建學習共同體,每個共同體有4至6名成員,每個成員各有不同的優(yōu)勢特長,自主結合。任務布置下去之后,為了找到合適的學習伙伴,學生們開始審視自己,回顧在從小到大的學習、生活歷程中,自己喜歡做什么,做什么比較容易獲得成功。自我審視之后,學生們開始尋找學習伙伴了。多數(shù)學生或因思考能力強,或因書面表達能力強,或因口頭表達能力強,或因溝通能力強,或因熟悉網(wǎng)絡等等先后順利找到盟友。少數(shù)平時不太喜歡表現(xiàn)自己的學生一開始感到有點困難,但隨著老師和同學的不斷鼓勵,他們開始向同學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個性特質,有的說自己擅長查找工具書,有的說自己讀過很多名著,有的說自己有藝術特長,而藝術往往與文學相通等等,最終也順利找到了學習伙伴。
學習共同體成員的組成適合異質,但這個“異質”并不是指學習成績的“異質”,而是以學生的不同特長為衡量的標尺,比如一個共同體中應該有擅長文字整理的,有擅長口語表達的,有擅長與他人溝通的,有擅長深入思考的,有擅長網(wǎng)絡學習的,等等。這種標尺無疑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差別,而更加突顯每個人的特質,能夠更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動機。
在組建過程中,學生進行自我審視的過程非常重要,這是學生進入社會后必須經(jīng)歷的,他一定要明白自己擅長什么,從而才能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扮演屬于自己的角色。自我審視之后的自我展示,更是為學生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機會,讓學生深刻體驗到讓別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無論是學生的自我審視還是自我展示,都讓學生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了一次體驗,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這種社會角色的體驗,在社會角色的體驗中充分凸顯每個人的個性特質。
二、課堂學習——個性特質的充分發(fā)展
《葡萄月令》的閱讀筆者設計了兩學時:第一學時在每個學習共同體內進行;第二學時師生討論,在不同的學習共同體之間進行。下面以第一學時的學習情況為例說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個性特質的充分發(fā)展。
首先,筆者布置了幾項學習任務。
1.觀看微課視頻
自主觀看老師錄制的微課視頻《汪曾祺與他的〈葡萄月令〉》,全面了解作者及文章。
2.基礎閱讀
自主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兩題,并與學習伙伴交流,或向老師求教,確保下面兩題完成的準確性。
(1)給下面句中加點字詞注音并解釋。
(2)梳理文章內容:瀏覽課文,完善表格。
(本文意在闡述學習方式而不是學習內容,故本題目的具體內容略)
3.深入探究閱讀
人們贊嘆說:《葡萄月令》“將葡萄這顆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寫來,竟然寫出了一個生命的寧馨兒!”(徐卓人《永遠的汪曾祺》)你認為這篇散文為何會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與學習伙伴共同完成,寫在學習記錄本上。同時提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也寫在記錄本上。
學生們開始學習了,筆者隨時觀察,隨時指導。多數(shù)的共同體采取的學習方式是全體成員先共同觀看微課視頻,然后分工。由于此時每個共同體并未確定負責人,所以都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點自主選擇學習任務。一般分為兩組進行:基礎閱讀一組,深入探究閱讀一組。負責基礎閱讀的一組大約10分鐘能夠完成,他們用約5分鐘時間向學習伙伴匯報學習成果,得到肯定后便迅速參與到深入探究閱讀中,并不時地把自己從基礎閱讀中獲取的一些細節(jié)提供給伙伴,以便深入、全面理解文本。
當課堂進入到后半節(jié)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每個共同體中的“領袖”逐漸浮現(xiàn)了。他們以深入的思考能力和較強的組織能力獲取了伙伴的信任,其他人開始以他為中心完成一些周邊性工作:或者把微課視頻調到特定的地方以便大家再學習,或者記錄下每個成員的發(fā)言以便最后整理,或者在課文上畫出重要的句子。而且筆者發(fā)現(xiàn),這樣的“領袖”人物并不都是平時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
一堂課的學習結束了,通過學生們興奮的表情,我知道每個人都獲得了一種學習上的滿足感。雖然每個人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有差別(本來就應該有差別),但是大家從學習中獲得的愉悅是一樣的。每個共同體針對深入探究閱讀的學習任務都完成了一段鑒賞性文字,真是各有千秋,絕非傳統(tǒng)課堂上所能收獲到的。
有一名男學生,他對古詩文有特殊的熱愛,在和學習伙伴們共同完成一段鑒賞性文字之后,還覺得意猶未盡,自己在記錄本上又寫了一段:
汪老一文,葡萄月令;技藝高超,形散神凝。時間為序,扼要簡明??嘀凶鳂?,不畏飄零。
文革十載,飽受風霜。聽豎子之批判,心有不甘;讀反派之字報,怒而不言。身處亂境,何以復加!此后經(jīng)年,下放農莊,收葡萄往地窖,灑農藥于枝前。務農事于莊田,品人生之冷暖。觀葡萄藤,感受四季更迭;寫《揉面》文,偶得“月令”文體。領時人之譏諷,創(chuàng)清新之文風,寫作背景,大抵如此。
十又二月,分而述之,記敘得體,長短不一。或長或短之間,有變換意;一言一語之內,含豁達情。人日日而辛勞,藤月月而向榮。布局合理,結構清晰。其間之利,如上陳述。
語言之巧,最可譽之。絲毫閑筆無有,雅俗共賞可觀。引《圖經(jīng)》以自華,舉農語以詼諧。鄉(xiāng)土芬芳,躍然紙上。清新自然,有采菊東籬之感;質樸簡單,提清淺黃昏之境。本無意蘊,卻飽含意蘊;取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蛟唬骸斑b觀此文,略輸文采?!贝搜灾囈樱桓移埻?。因亦莊亦諧,才經(jīng)久不衰;因平易近人,方至善至真。
點滴之處,亦可屬文;平凡瑣事,亦可成章。簡言之:通生活經(jīng)驗,升藝術境界。
盡管這段文字中有的表述并不準確,如“亦莊亦諧”的說法并不符合汪老作品的風格,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位學生深厚的語言功底,這種創(chuàng)作靈感一定是在學習熱情全部被激發(fā)出來后才會光臨的,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與之無緣。
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習任務,全力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特質;自己不擅長的學習任務可以借助學習伙伴的力量圓滿完成。由于自己的個性特質得到了充分發(fā)展,為學習伙伴提供了幫助,所以來自學習伙伴的幫助并不會給學生帶來任何壓力,反倒能夠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發(fā)展個性特質的時候,能夠在共同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并隨時體驗這種角色為自己帶來的成功喜悅。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需要“領袖”式的核心人物,更需要與之配合的群體。每個人沒有高下之分,只要能夠充分發(fā)展自己的特質,就會被需要,就會有一席之地。
三、教師——學生個性特質的發(fā)掘者、守護者、催生者
在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學習的輔助者,然而這個輔助者相當重要。為了讓具有不同個性特質的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機會,教師在學習任務的設置方面必須下足功夫,應該盡可能提供需要多種能力的學習任務。同時由于學生是不成熟的個體,在學習活動中進行社會角色的體驗,難免會因遇到諸多困難而迷茫、沮喪甚至退縮,所以在心理上需要教師強有力的支持、支撐和保護。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是學生個性特質的發(fā)掘者、守護者和催生者。
在共同體組建之前,筆者通過各種渠道悄悄對那些平時不太惹人注意的學生進行了充分的了解,盡力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便幫助他們發(fā)掘自己的個性特質。在學生們熱火朝天尋找學習伙伴的時候,有個女同學特別沮喪地找到我,說:“老師,我什么也不會,誰會愿意跟我一起學習呢?”我說:“我聽你的一個小學同學說,你在小學時參加過詩歌朗誦比賽,朗誦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多重要??!”她的眼中立即閃過一絲高中入學以來從未出現(xiàn)過的光芒,我知道這一點足夠支撐她日后的學習了。
班級里有個美術特長生,非常疑惑地問我:“老師,你看我的特長就是畫畫,可是這在語文學習上用不著?。 蔽艺f:“你大錯特錯了!你的特長在散文、詩歌的學習中大有用武之地。你能根據(jù)文字描寫想象出優(yōu)美的圖畫,這是別人做不到的。”他大喜,臉上浮現(xiàn)出驕傲的神色。
《葡萄月令》是一篇別致的散文,汪老以清新淡雅的筆觸描述了自己下放時的一段勞動歷程,充滿著勞動者的喜悅與達觀者的智慧。我原打算也用“月令”的體例寫一篇下水散文與學生們共勉,但在我讀到那個酷愛古詩文的男學生文白相間的文字后,便改變了最初的想法,也用相同的文字風格與他“和”了一小段,以此作為對他這種創(chuàng)作的鼓勵:
時光流轉,虛度四十又三;青春華年,盡灑三尺講臺。朝迎晨露,晚踏星光;寒來暑往,櫛風沐雨。無岌岌之高位,累累之財富;有晦暗之塵面,霜雪之鬢發(fā)。
或曰:汝其去矣。吾曰:謬矣謬矣!君不見灼灼童顏漸進展,我心歡喜不自禁。君不聞朗朗書聲豪氣壯,我心飛翔沖云霄。汝日日以精進,吾時時而自得。汝大功之成時,吾興甚,吾幸甚!
我朗誦的聲音剛剛落下,學生如潮的掌聲響起。汪老,葡萄,我,學生,在這掌聲中融為一體,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后來這位男同學以這種文白相間的語言風格寫了一篇文章參加全國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獲得二等獎。
當社會進入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的時候,當人們越來越強調個性、突出自我的時候,我們遺憾地發(fā)現(xiàn),個性特質在校園里卻越來越稀有了。學生們喜歡搞些奇異的發(fā)型、轟動的事件來凸顯自己,但在課堂上,思維卻越來越趨于一致甚至僵化,個性特質在各種應試訓練中漸漸泯滅,而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則為學生個性特質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本文描述的案例僅僅局限在課堂的學習中,其實學習共同體在課外的學習中有更為寬廣的天地,等待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
[參 考 文 獻]
[1][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鄭威.學習共同體——一個文化生態(tài)學習環(huán)境的理性架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快樂的學習——走向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