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銀梅
摘 要:閱讀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應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不僅影響個人的精神發(fā)育,也是提高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徑。但目前閱讀課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著語文成績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此文主要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閱讀能力;閱讀課;新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七至九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些都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在教學中我也非常重視,特別是在中考復習中更是對學生進行了“大運動量”的閱讀訓練,然而效果卻不夠理想,每次檢測下來,學生總說:“復習那么長時間,也背了,也練了,怎么考題還是那么陌生,只有憑感覺把題做完,至于正確與否,心里沒底……”等等。閱讀教學連最基本的應試考查都不能應對,更遑論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積極作用。經過觀察與反思,我感覺造成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兩個方面:
1.按部就班,程式老套。平時的課堂,我大多都按常規(guī)的套路來上課:導入新課、作者或背景介紹、解決字詞、朗讀課文、逐段講解、點出中心、總結課文,一整套下來,一篇課文便分析完畢,一課如此,下一課還是如此。這種上課思路是語文課堂的劊子手。直接造成了閱讀教學“教師精疲力竭,學生昏昏欲睡”的現狀。這樣做,直接造成課堂靈動不足,使得學生思維訓練無所依傍。
2.問題零碎,切入模糊。平時教學中為窮盡所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鉆盡文中所有問題,全面鋪開,只擔心講不到位,找不到一條能夠統(tǒng)領全文的主問題,找不到一個解讀文章的抓手,缺少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全局觀念。從而使一堂課結構松散,輕重不分,教學目標不能凸現。一堂課下來,學生如墜云里霧里,講不出有什么收獲。
為改進低效閱讀教學的現狀,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長期的實踐,感覺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1.確立現代語文閱讀新理念。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在課堂上盡量把課文講深、講透,盡管有時也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但也是圍繞著教師灌輸而進行的。搞“題海戰(zhàn)術”、“死記硬背答案”,久而久之,學生成了應試的機器,他們主動安排閱讀的屈指可數,越學越乏味,甚至厭學、輟學。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實現三個轉變:變訓練為主積累為主,變片段分析為整體感知,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2.繼續(xù)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皩W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多年來一直叫得很響。然而,具體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處理師生關系,有很多觀點,正如《語文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所說:“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指導誰的問題,教師并不一定要比學生高明,教師是單腦,學生是群腦,教師不過是學生讀的一本書,而學生也是教師要讀的一本書?!?/p>
這種觀點有其正確的方面,但是它也消解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西方一位教育家所說“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即意味著“平等中的不平等。”
在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在最需要引導時加以引導,在最需要點撥處進行點撥,在最困惑的問題上解難答疑,像這樣服務于閱讀主體而又恰到好處的教學指導,才是“主導”的最佳位置和最好體現。
3.轉變教法,立足文本。在教學中教師有時讓學生放棄課文,而圍繞著從課本中抽出的三五個問題打轉轉,雖然偶爾也能讀讀課文,但卻是七零八碎點綴式的,學生無法整體感知和綜合理解。這樣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性閱讀能力的,因此,高效的閱讀教學必須堅持以“書”為本,而不能以“題”為本。
另外,在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4.加強語感訓練,注重積累。語感,是閱讀的基本能力。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p>
語感訓練包括語感實踐和語感分析兩部分。在訓練時,一是通過課文學習讓學生去體會領悟語言運用的精妙;二是強化語言訓練,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語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選擇、去運用最恰當的語句。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边@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尤其應注重讓學生積累重點字詞、優(yōu)美文句、段、篇。
總之,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付出真正的感情,做到:以文動己,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努力使自己的閱讀課能達到錢夢龍先生所描述的境界: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進入文本深處,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領略祖國語言的精妙,進而建構文本的意義,積累必要的知識,獲得審美的愉悅……在這樣的課上,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思想鍛煉、情感陶冶、人文熏染、個性發(fā)展,渾然一體,大雪無痕。
參考文獻:
[1]韓雪萍,張春林,魯寶元.應當建立一門閱讀學[J].華夏出版社,201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錢夢龍,彭尚炯.錢夢龍經典課例品讀.華東大學出版社[N].20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