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娟
作為間接言語行為的修辭疑問句摘 要:修辭疑問句在疑問句體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盡管從形式上他們是疑問句,但其交際目的卻不在于提問信息和祈使受話人回答問題,而是吸引受話人關注信息,該信息也是問題本身的答案。本文的目的是基于俄語語料來探究作為間接言語行為的修辭疑問句的功能。
關鍵詞:修辭疑問句;間接言語行為;功能
言語交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常常發(fā)生說話人說出某個句子卻指的是另外一種意思的情況。修辭疑問句就屬于這種介于疑問句和陳述句之間的邊界語言現(xiàn)象。確切地說,修辭疑問句是一種形式和內容處于不對稱關系的句子結構:形式上是問句,而內容上卻用來傳達信息。我們將修辭疑問句納入到間接言語行為的范疇中,因為修辭疑問句的使用不是為了獲得某種信息作為答案,而是為了確認事實或說出觀點。如:Может ли чес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мириться с этим?(一個正直的人會容忍這件事嗎?)=‘Чес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не может мириться с этим。
一、修辭疑問句的定義及分類
修辭疑問句自古希臘時期就被廣泛使用,當時這個名稱還屬于演講術的范疇。修辭疑問句是俄語中一種旨在強調的特殊問句形式,是以問句的形式表達強調的陳述,不需要聽話人做出回答,作用是加強語氣,特征是實際含義同字面意義正好相反?!抖碚Z語法》指出:修辭疑問句并不旨在獲取答案,而是用來傳達信息—這種信息總是具有情感表現(xiàn)力色彩。修辭疑問句符合兩種具有情感表現(xiàn)力色彩的問句,這兩種問句要么暗含肯定,要么暗含否定(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
В. А. Григорьев將修辭疑問句分為三類:一是純修辭疑問句(反向確認的疑問句);二是形式信息疑問句(說話人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讓聽話人立即回答);三是說話人并不期望得到答案的一類疑問句(Григорьев, 1987)。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第三類修辭疑問句作為間接言語行為的功能。
二、修辭疑問句作為間接言語行為的功能
(一)用問句形式表示指令性的含意
(1) Почему ты ещё не уйти?(你為什么還不走?)
(2) Можете ли вы общаться к врачу?(您就不能去就醫(yī)嗎?)
例(1)(2)的字面意義是“詢問”。但人們根據(jù)語境推斷出各句所表達“命令”、“建議”的間接言語行為,從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看,以上例子可被看作是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
(二)用問句表示肯定/否定
(3)Кто не хочет быть честным?(誰不想是誠實的?)
(4)Кто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誰希望自己不幸?)=‘Никто не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
例(3)表示出強烈肯定的斷言,即:“Все хотят быть честным.”,語境下表達了說話者強烈的不滿與委屈,這種疑問句的表達方式,不過是設問其表,肯定其里,使受話人感到說話人的不快和不平。例(4)則表示出強烈否定的斷言,即:“Никто не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說話人選擇用問句的形式,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而是想要表達不滿與憤怒的感情。
(三)修辭疑問句表主觀情感色彩
修辭疑問句有時也用作情感表達手段,賦予語句不同的情感表現(xiàn)力色彩。修辭疑問句可以表達驚奇、絕望(甚至驚慌)、懊惱、猜測、藐視、憤怒、氣憤等主觀情感,主要以負面情感為主。下面以修辭疑問句表達的憤怒的主觀情感為例,如:
(5)Жизни! Жертва! Что вы знаете о жизни и о жертвах?(生命!犧牲!關于生命和犧牲你又知道什么呢?)
(6)На миг её сердце остановилось. Как он мог такое сказать? Дурак. Несчастный дурак?。ㄋ男呐K一剎那停止了呼吸。他怎么能說那些話?傻瓜。不幸的傻瓜?。?/p>
例(5)用修辭問句的形式表達了說話人的憤怒情感,譴責受話人對生命和犧牲的一無所知;例(6)是說話人表達憤怒語用效果的又一鮮明的例子,此例中修辭疑問句完全幫助展現(xiàn)了主人公的憤怒情感,比使用陳述句的形式—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說出那樣的話更能證實說話人不贊同的目的。
用修辭疑問句來表達主觀情感的目的是各種各樣的:一是使受話人明白剛剛對說話人說的對其來說是新知;二是促使受話人告知與最初信息相關的詳細情況;三是指明說話人認為受話人的意圖具有不可實現(xiàn)性等等。
三、結語
綜上,我們對修辭疑問句關注的不應是其問句的表達形式,而應是通過修辭疑問句實現(xiàn)的其他言語行為,如:憤怒、驚奇、威脅言語行為等等,從言語行為的角度出發(fā),這類語句被稱為間接言語行為。修辭疑問句是一種更加具有主觀感情色彩和更加有效的表達方式,能夠喚起受話人的某種反應,使其完成一定的行為,從而達到說話人的理想目的。
參考文獻:
[1]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 2. М., 1980.
[2] Конрад Р. Вопросительны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как косвенные речевые акты // 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Вып. 16.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прагматика. М.,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