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肖丹 王娟娟
【摘要】權利沖突在法治社會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因此提出解決權利沖突科學的方法論是十分必要在中國的法治進程中,權利沖突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法律現(xiàn)象廣泛地存在于法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本文作者通過對權利內容、本質的分析和觀察,分析權利沖突的內涵及本質,闡釋權利是否存在位階和邊界的問題,最后剖析在現(xiàn)今法治社會解決權利沖突的可能性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法治;權利沖突;權利位階;價值取向
一、概述
1.權利沖突的概念。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同樣法律上之依據(jù)的權利之間,因法律未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作出明確的界定所導致的權利邊界的不確定性、模糊性,而引起的它們之間的不和諧狀態(tài)、矛盾狀態(tài)。
權利沖突中的權利僅包括合法權利間的沖突?即由同一客體衍生的歸屬于不同主體的多項權利,都具有相應的法律依據(jù)或合同依據(jù)。筆者認為不合法、不正當?shù)摹皺嗬?,不能視為“權利”,不具有權利屬性,更不會存在“權利沖突”。如果我們將不合法的行為看作是一種“權利”,那么就會模糊違法行為和權利行為的界限。因此,權利沖突中的權利只限于合法性、正當性權利。
那么什么是合法正當性權利?首先合法權利應當是法定權利。兩個法定權利之間的權利發(fā)生沖突,是典型的權利沖突現(xiàn)象。那么道德權利、自然權利之間是否存在權利沖突?從權利沖突現(xiàn)象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現(xiàn)實的司法領域,由道德權利等推定的權利在法律上不具有實質性意義。因為類似道德權利的推定權利屬于個人道德認知,沒有固定標準,并且法官亦不能用以侵犯道德權利為由支持雙方訴求。因此,可以得出道德權利、自然權利等推定權利并不是權利沖突研究的內容的結論。
2.權利沖突的本質。權利沖突表現(xiàn)為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權利相互抵觸。即一個權利主體行使其權利,必然構成對他人權利的限制或損害。
(一)權利沖突是利益的沖突。張明楷教授曾言,對客觀存在的各種利益的正確認識與協(xié)調是法律的創(chuàng)制與實施的核心內容。法律規(guī)定的每一種權利都代表著每一種具體的利益。從法律層面來講,每個行為主體都有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追逐自己最大利益的自由,但是每個法律主體做追逐的利益又不相同,就會導致追求利益的多樣化。但是在整體上,所有的利益追求又會顯示出整體的趨同性。那么,利益的多樣化與趨同性就導致了利益的沖突與碰撞。
(二)權利沖突是價值的沖突。權利客觀表現(xiàn)為利益需求,主觀表現(xiàn)為價值需求,即主體對客體的需求,以及客體滿足主體需求的程度。雖然現(xiàn)實中權利沖突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但終歸不是表現(xiàn)為“純粹”的利益之間的沖突或“純粹”的價值之間的沖突,并且更多地則表現(xiàn)為利益和價值的綜合起來的沖突。
二、出現(xiàn)權利沖突的原因
1.權利的涉他性。權利在實現(xiàn)自己的過程中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總是會涉及其他法律主體的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涉他性。至于這種屬性的根源主要在于權力存在于社會群體即人與人之間,并且權利只有在社會群體之間時才有意義,因此權利具有人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決定了權利的實現(xiàn)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社會外在力量。權利的涉他性是從權利自身的演繹來觀察權利的,即權利在實現(xiàn)自己的過程中,它不是自足的,不能夠自己實現(xiàn)自己,滿足自己的要求,總要涉及一個“他”。
2.權利的排他性。權利的排他性是指在權利的實現(xiàn)過程中,權利主體為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必須排除外在的某些障礙的屬性。主要表現(xiàn)為排除其他與自身同時指向同一對象且性質上對立的權利實現(xiàn)。否則就會產生權利的沖突,如言論自由權和隱私權,當兩個權利同時指向同一個客體時,就會導致權利發(fā)生碰撞,任何一方的實現(xiàn)都要犧牲另一方。其次,如果兩個法律主體相同的權利且建立在同一法律客體上,由于兩個權利本身是相互排斥的,所以也會導致不能完全實現(xiàn)彼此。
三、權利沖突協(xié)調理論
1.權利是否存在位階問題?怎樣劃定權利位階?蘇力先生在分析“秋菊打官司案”和“邱氏鼠藥案”兩案時提出了“社會中的權利的總體配置”的問題。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學者關于在眾多的權利種類和權利類型共存,是否權利的位階配置?各種權利之間有無主次之分?
有些學者劃分權利位階的依據(jù)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種種權利中就列出了七項權利包括生命權,禁止酷刑,禁止奴役和強迫勞役,禁止因欠債而被監(jiān)禁,禁止有溯及力的刑法,被承認在法律面前的人格、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但筆者認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屬于公法,調整的是國家與社會個體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上述七項權利是針對國家而規(guī)定的七項義務。而權利沖突是一種強調發(fā)生于私法意義上法律主體之間的現(xiàn),注重的是平等社會個體之間的權利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因此,按照這種分類決定權利位階顯然不妥。
2.權利是否有邊界?有的學者指出權利存在邊界,因為人類具有共在性、社會性的特點,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法律所規(guī)定的權利,一個人在為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而行使權利時不能侵犯別人的權利,否則實際上否定了他人的權利的存在,因此權利總要有一定的范圍,有自己的邊界。
有的學者指出,權利沖突,是一場誤會,一個偽問題。因為大家在討論權利沖突時忽視了任何權利都有自己的特定邊界,如果在現(xiàn)實中每個人都能找到每個權利的邊界,只在邊界之內活動,根本就不會發(fā)生所謂的權利沖突。而這種所謂的權利邊界,可能被立法者直接在立法時通過法律規(guī)范明確標出,有的雖然沒有被立法者明確標出,但可以通過解釋表現(xiàn)出來。
筆者認為,權利當然存在邊界,就像不存在完全的自由。并且權利確實具有邊界并且有其主觀的和客觀的基礎。但是權利的邊界并非是清晰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權利的邊界是模糊的,并因此引發(fā)了很多問題,如權利之間的沖突。
四、法治中國背景下權利沖突解決模式
在關于如何解決權利沖突問題上,筆者贊同蘇力先生將權利配置最大化的觀點。蘇力先生主張,在權利沖突時,法律應當按照一種能避免較為嚴重的損害的方式來配置權利,或者反過來說,這種權利配置能使產出最大化,并用“權利通約”的理論予以解釋,認為科斯的這一原則可以普適化,即適用于所有的權利沖突案件。這些分析都是建立在科斯所提出的“權利配置的最大化”原則基礎上的,簡言之,即“功利化”原則。在所有的分析中,蘇力先生雖也注意到了案件判決的實質性問題,即兩被告的行為侵權與否,這是法官最終判決的主要考量和根據(jù)。強調某種權利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和“功利化”原則,通過權利通約理論,經(jīng)濟分析方法,以及最根本的社會總體權利配置理論,強調的重點是權利的社會性作用。
筆者認為,要解決好權利沖突問題,首先要樹立權利平等保護的觀念,不能將不同法律主體的不同權利打包處理,同時對于具體權利發(fā)生沖突時,應當在具體的案件中結合多種因素具體解決,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權利沖突的解決不應只是靠單一的法制機制來解決,他可以是一個法制機制的綜合性的作用過程。最后,在綜合性的法制機制中,筆者認為應該更加強調立法對于解決權利沖突的作用和意義,在立法中明確解決權利沖突的原則或方法論,會更加體現(xiàn)法治的精神。
【參考文獻】
[1]蘇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藥案和言論自由[J].法學研究,1996(3)[2]劉作翔.權利沖突:一個值得重視的法律問題-權利沖突典型案例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3)
[3]王進,林波著.權利的缺陷[J].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01
[4]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5]關今華.論言論自由與人身權的權利沖突[J].亞太經(jīng)濟·法律研究,1997(4)
[6]郝鐵川.權利沖突-一個不成為問題的問題[J].理論法學,2004(9)
[7]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李舒,李自良.如此琴聲,是樂音還是噪音[J].檢察日報,2001
[9]吳銀華,張瑛文.要性命還是要隱私[J].經(jīng)濟早報,2000
注釋:
[1]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第三版,2013年1月,第1頁
[2]郝鐵川:《權利沖突-一個不成為問題的問題》.理論法學,2004(9),第6頁
作者簡介:韓肖丹(1992—),女,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2014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