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雪
夏天是生長的季節(jié)。充足的陽光,豐沛的雨水,滋潤著萬物蓬勃生長,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生長茂盛的樹木了。在古詩詞中,夏木意象常常用來描摹環(huán)境、烘托人物心情,成為描寫夏天生活情趣的常用意象之一。
先看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和郭主簿》(其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
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
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
詩的意思是:屋場前的樹林長得非常茂盛,仲夏季節(jié)天氣炎熱的時候,樹林遮住了陽光,一片陰涼。南風陣陣吹來,回風打開了我的衣襟。停止與朋友的交游,留心于不急的事務,睡覺醒來就看書彈琴。菜園子里蔬菜繁殖不息,倉庫里還有舊谷儲存。營謀自己的生活誠然有一定限度,過份的享受并不是我所羨慕的。高粱熟了可釀美酒,酒釀出來我自斟自酌。嬰兒在我的身邊玩笑,牙牙學語還不會說話。這樣的生活真是快樂,姑且用這種快樂忘記什么是榮華富貴。遙望著天上的白云,寄托我的懷古的心情,是多么的意味深長啊!
此詩寫夏天鄉(xiāng)居的悠閑生活和懷古的幽情。這首詩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無華的語言。全詩未用典故,不施藻繪,既無比興對偶,亦無渲染鋪張,只用疏淡自然的筆調(diào)精煉地勾勒,形象卻十分生動鮮明。詩的前四句用濃郁的樹陰、清涼的南風等意象寫出了住地仲夏的怡人環(huán)境,很好地烘托了田園生活的悠閑自在,透露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中的夏木,樹茂陰濃: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還有“幽深”意,即樹陰稠密而幽深?!跋娜臻L”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lián)在一起的。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nèi)的樓臺倒影?!叭搿弊钟玫脴O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耙辉合恪?,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此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大家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宋代詩人蘇舜欽的《夏意》,寫的也是樹陰滿地的正午,卻別有情趣: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這首《夏意》詩,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jié)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氛圍。“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吧钌睢?,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huán)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夏席清”,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于其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xiàn)著明艷的風姿。由于有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樹陰滿地日當午”,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幽謐。
在這清幽的環(huán)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xiàn)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
此詩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初夏即事》:
石橋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首句“石梁茅屋有彎碕”,寫岸邊景物。“石梁”,即石橋。“彎碕”,指曲折的水岸。詩人這里只把“石梁”“茅屋”和“彎碕”三種物象聯(lián)綴成為一幅畫面:一條河岸曲折的流水上,有一座石橋,臨近橋頭,又有茅屋數(shù)間。這一幅畫面,十分簡約、空曠,沒有鳥語,沒有花香,沒有艷麗的色彩,沒有人物的活動。詩人有意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第二句“流水濺濺度兩陂”,詩人的觀照由岸邊而轉向流水,由近及遠地寫溪水流淌的氣勢。只見溪水濺濺正向前面兩座山坡流去。這一句展現(xiàn)了春末夏初季節(jié)水漲流疾的情狀。
第三句“晴日暖風生麥氣”,詩人的觀照由溪流轉向田野,寫其風光?!胞湚狻保溉展庹丈潲溍鐣r散發(fā)的草香氣。“晴日暖風”,使人眼明身熱,“生麥氣”,使人意想到麥苗在日照下拔節(jié)猛長的勢頭。
末句“綠陰幽草勝花時”,寫詩人進一步放眼遠處所見及他當時的心情。前三句是客觀的描寫,情寓于景中,這一句則是抒發(fā)主觀之情。“綠陰幽草”,是春歸花謝后的初夏風光的特色?!皠倩〞r”,是詩人獨特的感受,這初夏的自然景觀比春天百花盛開時更美,更使人愉悅。詩人興奮而情緒昂揚,語言亦極樸實。
歷歷夏木,濃濃樹陰,為人們遮陽消暑,帶給人們清幽的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