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要]
生活無處不語文。如果誰失去了對生活的感悟,那么他無論怎么努力都是很難做到下筆如有神,下筆千言立就。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學會從生活本身中汲取我們所需要的養(yǎng)分,這也就是導學案的精神。導學案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們進入自己學習的天地,作文的教學尤其如此。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導學案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80021
近幾年在課改中所堅持推行的“學案導學”的新模式,是指以課堂導學案為主要的教學載體,以具體的導學為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并且輔助以教師的啟迪,每一堂課都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
這樣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就是導學案。本文所做的探討的就是在結合“學案導學”的相關課程改革理念的基礎上,搭建起學生學習作文的平臺,用導學案架起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相信這種方法是高效而且有趣的。
一、導學案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顯然已經(jīng)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語文作文教學不再是向學生灌輸某種思想,而是通過有趣的活動,通過生活的熏陶來培養(yǎng)學生對于作文的熱愛,在無形中就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作文的教學做了一些規(guī)定,無疑,導學案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歡樂的氛圍中,點燃激情,活躍思維,思想飛翔,從而更加容易讓作文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更容易去體察別人的感受,也更容易明白怎樣去表達。
導學案的出現(xiàn),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在課堂上的分量,他們記錄下自己的微小的生活片段,通過課堂互動的方式進行展現(xiàn),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能通過這種方式積少成多地進行大量素材的積累。經(jīng)過實踐檢驗,導學案的合理設置十分地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用極其精彩的語言去表達自我,提煉出蘊藏在生活中的哲理。
那么如何合理地設置導學案呢?教師應該巧妙地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潛入一個個事先創(chuàng)設的具體的材料情景、生活場景甚或課堂的一些相關的活動之中。通過具體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恰當?shù)貙W生引導進入可以開展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在課堂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的能力。
二、導學案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1.導學案可以作為學生積累素材的一種方式
比方說可以設置“素材倉庫”等環(huán)節(jié),讓教師將一些素材講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老師講的素材內容,聯(lián)想一段自己以前看到的或者在內容上,或者在主題思想上,甚至與所涉及的主人公有某種相似之處的素材,將之與大家進行分享,這樣既使課堂氣氛活躍,又讓學生對題材有了更好的認識。
2. 作文擂臺
每過一段時間開展一次相同題目的作文比賽。讓學生們互相進行作文評價,選出好的作文,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專門的研究與講解,也可以讓作者講出具體的寫作經(jīng)驗等。教師應該給予表現(xiàn)比較好的學生一些獎勵,當然也要給予那些表現(xiàn)不太積極的學生以鼓勵,使他們得到認可。
3. 名著導讀
教師可以根據(jù)某一個課時所希望的主題設置一個相關的名著導讀環(huán)節(jié),也可以在合適的基礎上對某些名著進行講解,這樣不僅使學生可以感受經(jīng)典的魅力,在很大意義上來說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至于說選擇那一本著作,教師則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也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決定。
4. 開辟寫作園地
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過程中,最忌諱的一點就是閉門造車,沒有任何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可以脫離社會,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才會產(chǎn)生情緒,才會有所謂的情感共鳴。導學案當中教師除了充分引導之外,還要格外地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寫作分享,開辟寫作園地,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甚至可以推敲字句,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鞏固和復習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除此之外,還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的作用。
5. 積極鼓勵學生投稿
導學案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作文考試最后的分數(shù),這實際上是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詞句,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向雜志、報刊,以及各種廣播電視臺媒體投稿,這些官方的媒介如果選用了學生寫作的文章,會大大刺激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這也是檢驗學生平時語文積累和遣詞造句的好機會。
從上面的敘述可看出,導學案不僅搭起了作文與學生們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真正地通過導學案提高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xiàn)教學與樂趣的兼顧。導學案給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推開了另一扇敞亮的窗。在學生的學習中種下快樂、自主的種子,同時也將學習的效率提高到了很高的層次。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