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是生動的教科書,是啟人智慧、讓人思考的范本。談古論今,將古代事實正反并用,顯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比一般的講道理更令人信服。
運用此法選剪材料時應該注意五點。
一、選例典型,敘例恰當。
要選真實的事例,不編造杜撰;要選典型的事例,盡量選名人名事;可選一例,也可選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勝多。
二、先后順序,合理安排。
如從古到今,從國內(nèi)到國外(也可以從今到古,從國外到國內(nèi))。
三、敘述史實,詳略有致。
對盡人皆知的事例要簡練概括,對不為人所知的事例要具體敘述。
四、事件人物,據(jù)需取點。
如莊子出身于沒落貴族,曾經(jīng)靠編草鞋維持生計,因家貧曾向管理河道的官員借米過日子,一生只在宋國蒙地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不久就退隱了。楚王聽說他有才華,便派兩位大臣用重金請他做宰相,在濮水垂釣的莊子用龜曳尾于涂的比喻拒絕了楚王的邀請。莊子對待生死顯得很理智,其妻死后,惠子前去吊唁,見莊子席地而坐,擊缶而歌。這些素材包含著“選擇”“欲望”“孤獨”“尊嚴”“誘惑”“生命”等意義,我們在引用莊子的素材時,要根據(jù)作文題目的需要,去選取素材中某一個符合文章立意的點,切不可將自己所知道的都寫到文中,成為漫無目的的談古。
五、有敘有析,不忘議論。
分析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兩句話;可用在敘述事例之前,也可以用在敘述事例之后??傊瑧故吕摀?jù)與論點融為一體,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
近些年來,高考作文趨古避今成了一種時尚,大多考生平時缺少積累,寫作文時搜腸刮肚,東拼西湊,寫出來的多是“普及型”的名人軼事,說“勤奮”便舉祖沖之、李時珍、陳景潤的例子,談“愛國”便舉屈原、岳飛、孫中山的例子。幾十萬名考生,同寫一道作文題,如果大家都是寫人盡皆知的幾個人、幾件事,豈不讓人生厭?考生在寫作文時,最好要有自己獨家的觀點,否則就會成為第二個、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