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明
〔關鍵詞〕信息技術;心理課;課堂;氛圍
眾所周知,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為此,2002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各中小學校進一步規(guī)范和落實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2012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進一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科學、規(guī)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對心理活動課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作了充分說明。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實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爭創(chuàng)計劃的通知》,又一次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上了新的高度。于是,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重視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活動課無疑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途徑和主陣地。那么,要使得心理活動課實現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問題、提升心理素質和促進心理發(fā)展的目的,就必須使心理活動課能得到學生的認可、接納,將心理課獲得的體驗內化成學生自己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主體的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助力心理活動課的開展,幫助心理教師演繹精彩的心理課堂。
一、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庇纱丝梢?,對于教師來說,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顯得舉足輕重,心理活動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想演繹一堂出色的心理活動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最終獲得心靈的成長。
比如,在“時間管理”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上,我便首先播放了一首由王錚亮演唱的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在2014年的春晚和元宵晚會都曾上演,還曾被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可見該歌的知名度、傳唱度之高。因此,學生一聽到音樂,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歌曲一聽完,我立即由歌曲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轉到時間管理的話題上,結果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一下子就上來了,繼而為后面的課堂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如,在“學會積極暗示,激發(fā)無限正能量”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上,我首先用一段精彩的實驗視頻作為導入,學生被視頻中的實驗深深地吸引了,紛紛在思考,為什么視頻中的人行道中間明明沒有繩子,只有兩個人在兩邊做出了拽繩子的動作,但那些路人還是要情不自禁地跨過去?這樣的視頻引入,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自然促進了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順利地實現了課堂的教學目標。
二、巧用信息技術,營造課堂氛圍,促進內心開放
每個學生內心都有自己的防御機制,因此,在心理活動課上,學生因為擔心自己的隱私、尊嚴等受到傷害,在遇到問題或者困惑時,抑或是需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時,他們往往會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藏在心里,不愿意真誠地說出來和同學們進行分享,自然無法實現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心理課堂上,促進學生自我開放,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是心理活動課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對此,我利用信息技術中及網絡上豐富的音樂資源,針對不同的教學主題,播放相應的音樂,以消除學生的擔心,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繼而促使學生打開心扉,說出心聲,解決問題,化解煩惱。
比如,在“認識自己”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上,我讓學生在草稿紙上用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在學生作答的時間內,我便播放一首好聽的輕音樂,使得學生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性,能夠更好地對自己進行詳細具體的描述,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更好的反思,從而促進了后面分享環(huán)節(jié)的熱烈展開。
再如,在“卸下重壓,喜迎高考”主題心理活動課上,我設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大聲喊出自己的高考目標,于是,我播放了十分勁爆的勵志歌曲《相信自己》,學生開始時還十分拘束,當聽到這首歌時,他們的拘束感慢慢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激情。于是,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音樂,學生們紛紛喊出自己的高考目標,釋放了自己的正能量,從而為本堂心理活動課取得滿意的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內心體驗
心理活動課十分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如果沒有內心體驗,學生在心理活動課上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收獲,自然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長。因此,巧妙地使用信息技術的圖片、視頻等網絡資源,則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并促進學生的成長。
在“換位思考”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上,為了讓學生明白同一件事,換一種不同的角度,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我向學生呈現了幾張雙關圖照片。這些照片的共同特點是:選擇不同的角度看,就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答案。比如,同樣一張照片,既可以看成是少女,也可以看成是老婦人。通過請不同的學生站起來分享,就可以讓學生知道,角度不同,答案不同,且答案正確。用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比純粹的講解和空洞的理論效果好得多。
再如,在“異性交往”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上,為了讓學生明白如何進行異性交往,尤其避免陷入過早戀愛的泥潭,如果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無疑容易讓學生認為是典型的說教,無法取得較好的效果。于是,我便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了一個由高中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校園青春微電影,主題是“中學生談戀愛”,視頻里就講述了一個中學生的戀愛故事,其中有談戀愛的美好片段,有戀人之間發(fā)生矛盾的煩惱,也有分手后的失魂落魄,最終,作為中學生的男主人公發(fā)出了自己的感慨:中學階段,還是一個學知識的最佳時間,不是談戀愛的季節(jié)。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來自學生的世界、學生的視角的微電影,學生看得很認真,體驗很深刻,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然更容易贊同主人公的觀點,因此,其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四、巧用信息技術,拓展傳統(tǒng)課堂,開闊知識眼界
當前的心理活動課在中小學的開展,課時顯得不足,一般是每周每班一節(jié)課或間周一節(jié)課。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自身的特性,可以無限地拓寬心理課堂的時空,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增加自己的知識,開闊眼界。
比如,在心理活動課上,我向學生推薦了國內外經典的心理電影,讓學生通過欣賞專業(yè)的心理電影來獲得成長;我還向學生推薦了諸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等專業(yè)的心理網站,讓學生去瀏覽海量的心理知識;我告訴了學生我的QQ號碼、電子信箱、網絡博客以及微信號碼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有何疑惑,也可以通過這些方式與我互動,求助求解,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等。總之,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中的網絡技術,把課堂進一步拓寬,使得學生的眼界進一步開闊,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重慶市銅梁中學,重慶,402560)
編輯/王晶晶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