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
摘要:所為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即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對人的學習活動發(fā)生影響的心理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等,它們在學習中都具有動力功能。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學習者只有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處于積極狀態(tài),并能相互促進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就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狀況而言。中職生的智力因素與普高生相比,無疑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非智力因素的差距也同樣明顯。智力因素不是后天的努力能夠隨意改變的,非智力因素則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yǎng),使其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推動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教學;動機;情感;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激發(fā)動機,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內驅力
動機是激勵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內在原因或內部動力,人們常稱之為“內驅力”?!皩W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表現(xiàn)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推動作用”(潘菽《教育心理學》)。由此可見,動機是一切學習心理活動的動力和一切學習心理活動順利進行的支撐點。中職生最大的學習困惑就在于學習動機不明,義務教育階段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成績不盡人意,失去了繼續(xù)學習參加高考的競爭能力,迷茫中選擇了職業(yè)教育,到底為什么學習、學習的目標在哪?不明白。所以幫助中職生明確目標、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成為中職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的首要職責。
1.通過目的性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的主動性首先表現(xiàn)在學習的自覺性,自覺性不是自發(fā)形成的,要靠老師的引導和教育。中職學校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能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和推動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在班級教育活動中,要大力宣傳國家的職業(yè)教育政策、組織理想教育活動,邀請優(yōu)秀畢業(yè)生回校與在校生談理想、談事業(yè)、談前途。通過實實在在的先進人物的事跡、拼搏成功者的成就,使學生感到自身所負的責任,看到光輝燦爛的前程,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
2.利用已有的活動動機的遷移,引起學生求知需求。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學習目的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學生已有活動的動機與學習動機發(fā)生聯(lián)系,因勢利導地把這種活動的動機遷移到學習上來,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發(fā)生直接興趣。譬如現(xiàn)在中職生最直接的動機就是盡早實習、快速就業(yè),找到一個高薪工作。那么我們就邀請企業(yè)人事管理和技術人員,來學校講產品工藝、技術要求、企業(yè)管理等,大講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克服學習“基礎課無用、學習專業(yè)課枯燥、法律與我不相干”的思想,培養(yǎng)學習理論課的良好學習動機。
3.利用適當的學習競賽活動,調動和保護學習的積極性。中職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底子薄成績不好,獲得表揚和激勵的機會很少,從而越來越失去學習的主動性。進入中職學校后,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知識競賽、技能競賽等,低起點多表彰,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和榮譽感。以積極地評價、恰當的表揚,更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4.加強二課活動,促使學生產生新的學習需要,培養(yǎng)學生動機。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是圍繞文化課,那么底子薄的學生感到沒有前途和意義,學習動力逐步喪失。在中職學校里,除了學生已經選擇的專業(yè)課程外,還可以通過興趣小組等形式,組織學生增強動手能力,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實際操作的技能。這些技能與以往知識積累關系不是十分明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學習有了成就感,就可能刺激新的學習需要,產生興趣,并逐步轉化為學習動機。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使其成為學習的催化劑
古今中外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無論是文化知識還是操作技能)共同的特點之一就是對所學習東西“有興趣”,“越學越有勁”,而學習興趣是需要培養(yǎng)和保持的。
1.興趣來之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的一種天生的反應能力,是認識客觀世界的可貴動力。由好奇發(fā)展為求知欲時,便形成了對它的興趣。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中,要不斷創(chuàng)設出引起學生好奇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興趣來之于需要。沒有需要就不會引起興趣,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就要創(chuàng)設出一個學生急于尋找答案的情境。現(xiàn)在廣泛推行的目標達成教學法、理實一體化教學法等,都注意到把學習目標和任務明確,教師再進行適當的啟發(fā)、引導 、講解,通過“激疑”、“設疑”、“立障”、|“設問”、“追問”等手段,促使學生產生求知需要,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興趣來之于新穎。刺激的新穎性和多變性能引起學生的新鮮感,經常保持,就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再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和學生的不同,采用靈活生動、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使用新穎的教具等,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忌把教學活動固定在一種模式中或者長期只采用一種形式來進行,單調的環(huán)境只會產生煩躁和厭倦。
4.興趣來之于成功。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對學習會再次產生興趣,不斷地激發(fā)學習的熱情。許多中職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之所以沒有學習熱情,失去興趣,就是沒有感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在中職學校教學中,我們應當采取低起點、嚴要求、逐步遞進的方式,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快樂,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
三、情感的積極作用和培養(yǎng)
在學習生活中情感對學生的一切認知行為都起著推動作用?!坝H其師而信其道”,師生間有了積極地情感,就會產生增力功能。
1.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總是觸“境”而生“情”,學生處在有良好風氣的班集體中,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促進學習和進步。所以組織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具有良好班風、團結向上、朝氣蓬勃的班集體,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尤為重要。
2.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興趣、記憶、思維品德的形成,甚至影響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方向。教師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藹可親的工作態(tài)度去感染和教育學生,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每個人對事業(yè)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可以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以成功的自信和充滿活力的情緒滲透于教學活動中,會使課堂創(chuàng)造出生動、活潑的良好氣氛,引發(fā)師生的情緒共鳴,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總之,中職學校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促使他們樹立起良好的學習動機、培育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熱烈而積極的情感,學生就能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