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贊福
摘要:語文內(nèi)容豐富,古詩詞作為語文的重要部分,不僅在分數(shù)上占據(jù)一定分量,還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對語文學習起到根本的沉淀作用。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古詩詞基礎知識并體會到中國古詩詞之美,筆者認為可以從掌握詞義,理解語意和語言應用三個層面開展課堂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語文包羅萬象,散文,小說,雜文,詩歌,古詩詞通通屬于語文的范疇,其中,筆者尤愛古詩詞。折服于古人信手拈來的風雅意境,優(yōu)美韻律,簡潔行文,隨手拈出一篇都是一首絕妙歌詞,臣服于古人的風雅,更欣賞古人詩詞里的風韻,這些風韻以及風雅本應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不光是詩詞本身,還包括詩詞里所含有的文雅以及那么點“精氣神”。語文考試的設置,使學生們愿意花時間去背誦這些詞作,但往往一知半解,如何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對古詩詞產(chǎn)生興趣的關鍵在于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引導。為了貼近學生實際,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前提下讓學生理解詩詞的語言層面和背景層面,并能夠根據(jù)詩詞所表達的思想對自己有所啟迪,初中階段的古詩詞詞句以及詞義均較為簡單,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應在學生徹底理解詩詞本意之后,幫助學生體會全詩或全詞所營造的氛圍,感受詩人寫作時的心境,并能夠用現(xiàn)代白話文的方式將詩詞擴展開來。以元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筆者將會按照以下教學步驟開展課堂教學:
一、朗讀詩詞、細細體會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般而言古詩詞均有朗朗上口的韻律,特別是初級中學階段的古詩詞,通篇旋律優(yōu)美、押韻工整。很多詩詞在首次閱讀時,詞義常常不甚了然,讀來似懂非懂,但在多次的閱讀之后,可能會突然豁然開朗,這就是“書讀百遍”的魅力所在。要求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對詩歌進行朗讀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最佳形式之一?!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短短的28字詩卻能夠成為千古絕唱,絕離不開全詩所營造出的凄美決絕的意境,引起了無數(shù)天涯游子的共鳴。然而對于涉世不深的中學生來說,可能無法在情感上有如此深切的感受,但細細琢磨起來未嘗不能體會一二。由于全詩篇幅簡短,語句精煉,為了不讓學生在朗讀時流于表面,筆者采用合作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朗誦詩文并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分享給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小組交流還能夠發(fā)散學生思維,對待同一首詩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就如同“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雖然學生們處于相同的年齡段,但由于成長的環(huán)境不同,各自的經(jīng)歷不同,對同一首詩歌的感受也必然會有差異。
二、深入講解,體會語言之美
學生對詩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思考后,必要的知識點講授和背景介紹必不可少,這也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全詩,理解詩人?!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乍一看,全部是名詞的排列組合,藤蔓、樹木、烏鴉、石(木)橋、河(溪)水、家,道路、風、馬,這些常見的景象在詩人妙筆之下,輔以生動且精準的形容詞,枯、老、昏、古、西、瘦,不僅栩栩如生的描畫了秋天的荒涼和凄迷,更生動的再現(xiàn)了詩人當時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態(tài)。“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景固然能對人的心情產(chǎn)生影響,但人的心情也進一步影響著看物的感受。短短的28字詩,卻用了整整18個字來描寫景色,這也為后面的點睛之筆做足了鋪墊。“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一句,就將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那種漂泊無依的感受袒露無疑。簡短的幾個名詞,其排列卻大有講究,正是這種契合了詩歌旋律優(yōu)美特點的組合,也為詩歌的傳唱不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詩歌之所以成為“歌”,正是由于其韻律和諧,讀來如同歌唱一般動聽悅耳。而深究詩人當時的經(jīng)歷,背井離鄉(xiāng),只為求得一份好前程,然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也契合了全詩的荒涼悲秋之感。試想一下,一位形容枯槁的漂泊者,牽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在傍晚的夕陽余暉下,步履沉重的步入一個落寞的小村莊,古老的道路兩旁,枯黃的藤蔓纏繞著老樹,老樹上的烏鴉呱呱的叫,牽馬走上小木橋,腳下的流水滴滴答答,河對岸的小村落里家家戶戶升起了裊裊炊煙,夕陽已經(jīng)落山,而漂泊者卻依然沒有著落,歸宿在何處,仍然無解。此時,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之前的見解,再結合教師的講解,再次回味整首詩詞,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進而可以鼓勵學生學習詩人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寫作手法,嘗試應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學習通過簡練的語言,有代表性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勤于練習,運用自如
一首優(yōu)美的詩詞不僅是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還是一幅美妙的畫卷,特別是優(yōu)秀的寓情于景詩,隨著詩人的筆調(diào),隨時都可以勾勒出一幅靜謐荒涼的鄉(xiāng)野水墨畫。通過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們已然在腦海中勾勒出了一幅自己想象中的山村圖譜,如何將自己腦海中的想象通過文字向大家展示有賴于學生們的文筆。詩歌是高度精煉的作品,“增之一字嫌多,減之一字則嫌少”,將短短28字所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進行重現(xiàn)既是對學生們的考驗也是提高寫作能力,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確保學生們已經(jīng)對整首詩詞了然于胸后,筆者會要求每個學生根據(jù)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寫出自己的感受,亦或是借鑒詩人以景物襯托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烘托手法寫一篇簡短的文章,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通過這種課堂展示,同學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博采眾長,互相提升。
總之,古詩詞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能夠發(fā)現(xiàn)詩詞之美,對古詩詞產(chǎn)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初中語文學習階段古詩詞的特點,將古詩詞課堂教學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根據(jù)古詩詞朗朗上口的特點,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詩文,細細體味其中所表達的意境、情感;二是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深刻細致的講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漢字語言之美,能夠熟練詩歌的基本知識,包括韻腳、對仗、音律等,并且通過對詩人背景的了解對其作品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三是通過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對于提升我們文學素養(yǎng)和提高文字的運用能力的方法,比如在寫作當中運用景物的描寫來映襯自己所要表達的情緒,運用簡潔精練的語言勾勒出需要描繪的景象。
參考文獻:
[1]趙祖成.淺析中學語文詩詞教學[J].語數(shù)外學習(高考語文).2012(02)
[2]吳國志.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