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介語理論介紹到中國以來,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已走過30多個年頭,相關領域成果豐富。《世界漢語教學》作為二語教學核心刊物,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xiàn)出二語習得領域的發(fā)展變化。本文總結了2005—2015年間《世界漢語教學》二語習得領域的文章,分析把握近些年來的發(fā)展動態(tài),在對現(xiàn)狀進行解讀的同時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世界漢語教學》創(chuàng)刊于1987年,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專業(yè)的核心刊物,其宗旨是致力于反映世界范圍內(nèi)漢語教學領域最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促進漢語教學的長足發(fā)展。因此,通過《世界漢語教學》的載文內(nèi)容和趨勢,我們可以對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有一定認識。
20世紀80年代中期,二語習得研究在中國起步,如今已成為二語教學研究的熱門領域。二語習得研究主要針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特征及其發(fā)展變化,對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時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個別差異進行描寫,并分析影響習得的內(nèi)外部因素。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者不斷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結合漢語自身特點,探索并開拓出漢語二語習得研究新領域。此前有學者對本世紀早期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進行過總結,如施家煒(2006)等。經(jīng)過十幾年發(fā)展之后,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已出現(xiàn)了新的動態(tài),有必要對新階段情況進行總結。本文擬通過文獻信息統(tǒng)計法,對2005—2015年間《世界漢語教學》二語習得方面文章進行研究,分析其內(nèi)容、方法及理論視野,總結發(fā)展趨勢,在解讀現(xiàn)狀和熱點的同時提出一些思考。
一、研究現(xiàn)狀與熱點
(一)研究現(xiàn)狀
該部分將通過定量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世界漢語教學》近十年間二語習得領域研究的總體趨勢、領域和熱點進行分析。
1.總體趨勢
通過文獻統(tǒng)計法,2005—2015年間《世界漢語教學》“漢語學習”目錄下共有75篇二語習得方面的文章,對其進行總結分類后得到二語習得文章占當年載文比重的數(shù)據(jù):
數(shù)據(jù)顯示二語習得研究篇目在當年總篇目中所占比重平均約在10%左右,2005、2015年超過20%,2008、2010年在10%以下,2012—2015年持續(xù)增長。
《世界漢語教學》載文可分為漢語本體、教學理論方法、漢語習得認知、測試和教學工具研究四類。王萍麗、馮凌宇(2014)對1987—2010年期間《世界漢語教學》四類論文在該年總論文中所占百分比進行了統(tǒng)計。其統(tǒng)計顯示作為載文主體的漢語本體類研究約占總數(shù)的48%左右,二語習得認知類論文約占11%左右,且一直處于上升階段。結合上表數(shù)據(jù),2010—2015年《世界漢語教學》二語習得研究文章基本處于上升趨勢??梢?,二語習得方向的文章仍會在一定時期內(nèi)保持較高數(shù)量。
2.研究領域
2005—2015年間二語習得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在研究內(nèi)部呈現(xiàn)出一些分化。施家煒(2006)根據(jù)Ellis二語習得理論框架中劃分的四個研究領域,總結了1984—2004年間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的特點。本文也將從這四個領域(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特征研究、學習者外部因素研究、學習者內(nèi)部習得機制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研究)出發(fā),對近十年間《世界漢語教學》二語習得研究現(xiàn)狀做出總結,展現(xiàn)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
領域一中偏誤分析文章在11篇左右,仍是研究主體;發(fā)展過程研究成果較多且集中于語法和詞匯項目;語言變異性的研究逐漸增多,語用特征研究約有10篇且有增長趨勢。領域二中,社會環(huán)境研究為數(shù)不多,但語言輸入與互動研究卻有突破,出現(xiàn)6篇左右的文章。領域三中,母語遷移文章有所減少;認知過程成果在10篇左右,以漢字認知研究居多;交際策略文章只有3篇左右,但呈現(xiàn)增長趨勢;語言普遍性研究特別是語言類型普遍性研究約有5篇左右。領域四中一般個體差異成果不多,僅有2篇,學習者策略研究在5篇左右。
由此可見,近十年間《世界漢語教學》二語習得研究文章呈現(xiàn)出與此前不同的特點,領域有所擴大,此前缺乏關注的內(nèi)容逐漸得到重視,研究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展。
(二)研究熱點
通過現(xiàn)狀分析,我們看到近十年間四個領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變化并出現(xiàn)新熱點。
1.語言的語用特征研究
語言的語用特征研究在此前的研究中較少涉及,但近十年《世界漢語教學》卻有顯著增長。如孫曉曦、張東波(2008)通過書面話語填充任務研究美國大學生漢語請求言語行為能力;趙瑾(2012)通過實證研究考察留學生漢語話語停延語用功能;楊黎(2015)研究美國漢語學習者感謝言語行為等。二語習得領域的語用研究,關注學習者在具體語境中為達到交際目的如何使用二語的語用特征。該階段文章涵蓋言語行為、話語結構、指示、會話含義與預設等內(nèi)容,是對二語習得語用特征研究的積極探索。語用特征的研究受到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學習者語用特征全方位的描寫和分析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2.語言輸入與互動研究
語言輸入與互動研究文章數(shù)量雖不多,但就領域的開拓而言卻具有重要意義。如溫曉虹(2007)從理論角度討論了語言輸入到輸出的習得過程;曹賢文、牟蕾(2013)對學習者語言修正與形式學習的關系進行了實驗研究;趙雷(2015)對任務型口語課堂漢語學習者之間的協(xié)商互動進行了研究等。此類研究以二語課堂互動為主,多以實驗的方法對互動的建立、效用等進行分析,從而指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對于語言輸入研究,從實證角度對輸入如何影響習得進行的研究依然不多,只限于個別理論層面的剖析。語言輸入與互動研究并未過多涵蓋輸入話語、二語學習者參加的話語分析,且對輸入與習得關系的研究也較少,值得進一步探索。
3.認知過程研究
隨著認知研究的迅速發(fā)展,與認知結合的習得研究增多。二語習得認知研究的重點在于二語從輸入到吸收的轉化,從而建構起一個有關二語習得的普遍化認知模型。近十年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涉及認知過程,特別是漢字、詞匯方面。如王建勤(2005)對基于漢字部件識別自組織模型的漢字構形規(guī)則認知效應進行模擬研究;徐彩華(2007)以母語水平為基線通過實驗考察留學生漢字分解水平的發(fā)展;馮麗萍(2009)采用啟動條件下的詞匯判斷考察外國學生漢語合成詞加工中詞素的作用等。這類文章多為實證研究,通過實驗來分析學習者在詞匯、漢字加工過程中的特點,總結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嘗試建構起一個有關漢字詞匯習得的認知模型。但此前該方面研究不多且較少關注語言能力結構。該階段研究開始關注具體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如漢字分解能力等,仍稍顯不足,因此對語言能力結構可以進行深入探究。
4.語言普遍性研究
語言普遍性研究主要包括語言類型普遍性和普遍語法研究。語言類型學的任務是找到并描寫不同語言間的共存形式和變異。就二語習得研究而言,就是通過比較分析語言結構、中介語偏誤等來透視深層語言類型的共性。該階段不少文章都運用了語言類型學知識來探討二語習得問題。如趙金銘(2006)從語言類型學視野考察差比句偏誤的類型學意義;馬志剛(2012)從類型學角度調(diào)查不同母語學習者習得漢語關系從句中心語參數(shù)重新設定的狀況;李昱(2014)利用語言庫藏類型學理念對漢語中介語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進行分析等。這類研究試圖對母語類型學特征對漢語習得以及語言變異的影響、不同母語類型在習得中產(chǎn)生的偏誤所反映的語言共性等問題進行回答,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也將有助于闡釋語言習得過程普遍性。對于普遍語法的探索,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較為少見,施家煒(2006)曾提出1984—2004年間國內(nèi)基于普遍語法的習得研究幾乎沒有,可見這一情況還未得到明顯改觀。
二、研究方法及理論應用
(一)研究方法
《世界漢語教學》近十年二語習得研究在方法上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研究方法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借助語料庫進行中介語研究,二是通過實驗測試等進行實證研究。對于方法一,我國的二語習得研究早已取得豐碩成果,特別是“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系統(tǒng)”的建立,為二語習得中介語研究提供了豐富語料,我國中介語研究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就研究方法二而言,近十年間通過實驗方式進行研究逐漸增多,甚至已成為主流。據(jù)統(tǒng)計,2005—2015年間涉及實驗的二語習得研究超過20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在實驗基礎上形成的定量統(tǒng)計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模式,正推動著國內(nèi)的二語習得研究向著更嚴謹,更精深的方向發(fā)展??傊?,該階段的研究方法已經(jīng)從思辨、內(nèi)省、經(jīng)驗總結性的理論分析、文獻研究轉向基于一手資料的實證研究。
(二)理論應用
該階段的研究已從單一學科理論支撐發(fā)展到了多學科、多理論共同支撐的局面。二語習得研究不僅與語言學理論相觀照,教育學、心理學、跨文化交際學、認知心理學等也成為其支撐,并不斷滲透影響。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已不僅局限于語言本身,與語言習得相關的社會、文化、心理等內(nèi)容也成為關注的焦點,相關理論的應用也促進二語習得研究向著更加廣泛的領域發(fā)展。除多元理論支撐,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理論成果主要源于國外,少有基于漢語二語習得發(fā)展得出的理論,而這也將成為日后制約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進一步發(fā)展的阻礙。
三、思考
(一)研究內(nèi)容
該階段研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研究內(nèi)容雖然在領域上打破了此前研究的盲區(qū),但在項目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所欠缺。首先是語言變異性、社會環(huán)境和交際策略以及一般個體差異因素研究等的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入。其次是已有熱點領域如語用特征、認知過程以及語言普遍性等,研究仍不全面,領域內(nèi)部待解決的問題較多且單一問題的闡釋力度不夠,以描寫為主的研究應向著描寫和解釋相結合的階段轉變。最后,該階段研究多為非母語者與母語者對比的橫向研究,縱向發(fā)展過程研究卻不多,這一方面也是研究者今后需重視的內(nèi)容。
(二)理論體系建構
多元理論支撐,學科互動加強是該階段研究的明顯特點,但就理論的建構而言仍稍顯不足。目前研究仍停留在以理論為導向加以證明修正的階段,缺乏通過實證總結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文章。該階段二語習得研究的理論和假說基本上都來自于國外研究,國內(nèi)該方面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建構起來。漢語二語習得領域是一片資源豐富的廣闊土地,因地制宜找到適合漢語二語習得研究的理論,并以此為指導進行教學和研究,必將對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有所助益。施家煒(2006)提到,全世界的二語習得研究領域還很難聽到國內(nèi)的聲音,只有建構起我們自己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和模型才能讓世界注意到我們。就該階段的研究來看,建構起漢語二語習得的理論和模型仍然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國內(nèi)學者需共同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曹賢文,牟蕾.重鑄和誘導反饋條件下語言修正與形式學習的關系[J].世界漢語教學,2013,(1).
[2]馮麗萍.外國學生漢語詞素的形音義加工與心理詞典的建構模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9,(1).
[3]李昱.漢語雙及物構式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4,(1).
[4]馬志剛.漢語關系從句中心語方向參數(shù)的二語習得實證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2,(2).
[5]施家煒.國內(nèi)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二十年[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1).
[6]孫曉曦,張東波.美國大學生漢語“請求”言語行為能力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8,(3).
[7]徐彩華.外國留學生漢字分解水平的發(fā)展[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8]王建勤.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fā)展模擬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5,(4).
[9]王萍麗,馮凌宇.《世界漢語教學》載文趨勢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6).
[10]溫曉虹.教學輸入與學習者的語言輸出[J].世界漢語教學,2007,(3).
[11]楊黎.目的語環(huán)境中美國留學生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的習得[J].世界漢語教學,2015,(4).
[12]趙瑾.留學生漢語話語停延的語用習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2,(3).
[13]趙金銘.從類型學視野看漢語差比句偏誤[J].世界漢語教學,2006,(4).
[14]趙雷.任務型口語課堂漢語學習者協(xié)商互動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5,(4).
(任敏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