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擁軍
摘要:實現(xiàn)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學活動的設計一定要緊扣三維目標,結合教學環(huán)境選擇最佳的活動形式,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化學課堂增添精彩。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效度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7—0067—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24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初中化學教學的常見模式。然而,在本校的教研活動,甚至不少校外的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常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為了達到某些所謂的預期“目標”,教學活動設計流于形式,增加了舞臺表演的元素,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這種無效或低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忽視了實際教學效果,其后果往往是:在課后還需花大量時間消化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內容是以教學活動為載體來完成的,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是由教學的效率、效果、效益(包括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所決定的。有效的教學活動能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暴露存在的問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教師把握重難點、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鞏固教學效果提供良好的途徑。因此,要實現(xiàn)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在平時的初中化學教學工作中,對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筆者一直在思考并嘗試著,現(xiàn)在談談幾點感受,與各位同行進行交流。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或高效,判斷的最佳依據應該是:能否很好地達成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活動的設計一定要緊扣三維目標,如果課堂教學活動偏離了教學目標,那么最優(yōu)秀的教學形式也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三維目標的準確定位和有機統(tǒng)一,是保證教學活動有效、高效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一般來說,基本知識的獲取與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是所有教師關注的重點,課堂上訓練得也較多,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卻游離在知識技能的目標之外。不少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是為活動而活動的,是“秀”給聽課老師看的,對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沒有幫助,也不利于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沒有價值的,因而也是低效的。還有的教學活動設計從根本上就忽視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與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例如:在“探究分子運動現(xiàn)象”教學活動設計中,我將教學目標做了如下的定位:(1)知識與能力方面:真實感受并認識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培養(yǎng)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過程與方法方面:增強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漸形成對比實驗的學科思想。(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增強小組合作的精神:逐步滲透環(huán)保、節(jié)約的科學理念。
基于以上目標,我將本教學活動設計如下:對教材(人教版2012年版九年級上冊)第49頁“探究分子運動現(xiàn)象”的實驗進行改進,改原先的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將實驗中的兩個小燒杯換成青霉素瓶,大燒杯換成小燒杯,在小燒杯的外面增加一個盛滴有酚酞試液蒸餾水的青霉素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記錄實驗現(xiàn)象,并做出相應的解釋或結論。
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使實驗現(xiàn)象的可見度大大提高;小燒杯和青霉素瓶不僅使實驗藥品的用量減少至原來的十分之一,濃氨水的揮發(fā)性帶來的空氣污染也大大降低;燒杯外面酚酞試液不變紅與燒杯內酚酞試液變紅形成對比實驗,滲透了化學學科思想。
二、選擇最佳的活動形式
教學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常用的形式有:實驗探究、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小組競賽、反思交流、反饋訓練等。在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和教學目標,結合教學環(huán)境選擇最佳的活動形式,要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根據初三學生思維的特點和注意力的特征,同一節(jié)課中的幾個教學活動最好采用不同的形式,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例如:在“金剛石、石墨和C60”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幾個教學活動的:(1)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教材內容“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及用途”。(2)根據提供的材料(小刀、玻璃片、鉛筆、電池、導線、小燈泡等),設計并完成實驗探究“金剛石和石墨的硬度以及石墨的導電性”。(3)仔細觀察金剛石、石墨的模型,在此基礎上小組討論:“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物理性質差異卻很大”的原因。(4)閱讀材料“不同型號的鉛筆”后思考“為什么考試涂答題卡要用2B鉛筆”。(5)自主選擇并完成下列“家庭小實驗組”中的一個實驗:①打開不易開啟的鐵鎖:②用簡易凈水器凈水:③葡萄酒或紅糖水脫色,親身體驗石墨的潤滑性和活性炭的吸附性。(6)競賽游戲“連連看”:將金剛石、石墨的性質與對應的用途用直線連接起來,看誰的速度快、正確率高。
三、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當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度,給足了學生時間和空間,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了,但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后,卻存在機械盲從、浮躁和追求形式化的傾向。學生在課堂表現(xiàn)出來的是表層的、膚淺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沒有教師針對性的點撥、引導和幫助,也沒有高質量、深層次的思維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在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所謂的“討論”,沒有深層次的交流和碰撞,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激活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例如:運用直觀教具、圖片、投影、實物、多媒體演示等教學輔助手段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的提問能引起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激活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目標明確的實驗探究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批判性的質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注意對學生化學思維和良好情感的培養(yǎng),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深度和啟發(fā)性,要能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還要注意到情感目標對教學活動方式的指導性作用。在良好的化學思維和情感的驅動下,教學過程會變得主動而富有生氣,教與學的契合也將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
教學活動是科學活動,也是藝術活動。要設計一個真正有效的教學活動,還有很多的因素,如活動可操作性要強、要體現(xiàn)分層教學、有效預判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等,這些因素還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去摸索、去反思。初三的化學老師們:用我們的智慧,讓教學活動再多一些實效,讓化學課堂再多一些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