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志
語文教學既要研究教什么,確定教學的內(nèi)容,又要考慮怎樣教,注重方式方法。這就涉及到如何處理教材,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說:“教材處理,簡言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教什么‘選什么教‘教什么最好?!雹僮鳛檎Z文教師要始終有“課程意識”和“文本意識”,對教材的藝術處理往往彰顯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在當前過分強調(diào)“怎樣教”而忽視“教什么”的現(xiàn)實教學情況下,如何做到不迷失、不盲從,始終立足課程、緊扣文本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這方面,李明哲老師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李明哲老師執(zhí)教的《我的早年生活》是一堂成功的初中閱讀課,正如李老師在背景環(huán)節(jié)所說:“《我的早年生活》是丘吉爾的一篇自傳,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作者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回憶了早年的求學生活,表現(xiàn)了其在尷尬與不順中仍然保持了自信、樂觀、謙遜等優(yōu)秀品質(zhì),內(nèi)容淺顯,主旨明了。但是,對于文本語言的詼諧幽默、充滿輕松的調(diào)侃和自嘲這一特色,學生能領會多少?事實上,不少學生對文本的多處語言感到迷惑不解。我意識到,這將影響學生對丘吉爾精神世界的深入把握。”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把握丘吉爾的精神世界,從而生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關鍵,李老師智慧地抓住“矛盾”切入,讓學生通過對作者語言風格的品味,很好地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一、巧抓“矛盾”,條分縷析
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作為一篇自傳,文字本身并不深奧難懂,七年級的孩子在自讀的基礎上,老師稍加指導就能讀懂文字內(nèi)容。但學生對于文本語言特色、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就比較困難了。請先看李明哲老師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大家在預習的時候,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PPT展示問題,內(nèi)容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先來說說你初讀課文后對丘吉爾的印象,要結合具體語句來說。然后把你對丘吉爾的印象用詞語概括并寫在黑板上。
(學生板書:志向遠大、有夢想、心態(tài)好、幽默、風趣、誠實、謙遜、頑強、執(zhí)著、堅持不懈、幸運、勤奮、樂觀向上、開朗、自信、有主見、有恒心、記憶力好、目光長遠、努力……)
師:作者回憶了早年的求學生活。在擷取的幾個生活片段中,處處充滿了“矛盾”與“意外”——是哪些片段?哪些“矛盾”?(回答此略。)
李明哲老師依據(jù)文本特征,結合學生思維特點,先以問題導入,在學生對丘吉爾整體印象感知的基礎上,巧抓“矛盾”,條分縷析,很好地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巧妙地抓住六處“矛盾”展開教學,巧妙引導,步步深入。六處“矛盾”猶如六條線索,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六處“矛盾”又猶如六個突破口,幫助學生找到了解讀文本的抓手。抓住了“矛盾”也就抓住了解讀文本的肯綮,在這一點上李老師可謂深得此道。“矛盾一:‘我與考試,所考非所愛。矛盾二:入學考試,拉丁文考試得零分,卻被哈羅公學錄取。矛盾三:學習英語,尷尬的處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優(yōu)勢。矛盾四:征兵考試,全校最后一名,卻成功地通過了征兵考試。矛盾五:開始軍旅生涯,父親想讓我當律師,我想統(tǒng)領一支部隊。矛盾六:‘我是一個螢火蟲,謙遜與驕傲?!绷鶄€“矛盾”處就是六個生成點,李老師就這樣帶領著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的深處,點撥之巧,妙合無垠!
二、咀嚼語言,剝繭抽絲
李老師善于扣住文本的語言,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咀嚼品味語言,通過對語言的品味咂摸,剝繭抽絲,進一步理解語言的內(nèi)蘊。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矛盾一:“我”與考試,所考非所愛。
PPT:主考官們怎么會有“偏愛”的科目呢?
師:我們先從這一句讀起。
PPT:剛滿12歲,我就步入了“考試”這塊冷漠的領地。
師:你的理解是——
生:從“冷漠”這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很討厭這種考試,作者對不喜歡的考試內(nèi)容感到反感和無奈。但從寫作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作者語言的幽默詼諧。這一句話也為下文作了鋪墊。
師:你從中體會出了丘吉爾對那種教育的否定。老師讀一、三、五行,同學們讀二、四、六行——
PPT:我喜愛歷史、詩歌和寫作,
而主考官們卻偏愛拉丁文和數(shù)學,而且他們的意愿總是占上風。
我樂意別人問我所知道的東西,
可他們卻總是問我不知道的。
我本來愿意顯露一下自己的學識,
而他們則千方百計地揭露我的無知。
師:就你讀的這幾句,如果你是丘吉爾,你內(nèi)心會是怎樣的想法?
生:“我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比他們差”,只是不符合當時哈羅公學的一些特殊要求罷了。
師:悲哀??!所考非所愛。對“偏愛”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主考官們是不會“偏愛”哪個科目的,這是作者的幽默的說法。
PPT:“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無意義和毫無樂趣的時期,……生活中盡是不舒適,限制和漫無目的的單調(diào)?!?/p>
師:偉人的成長軌跡中并不一定總是伴隨著榮譽與自豪,丘吉爾的早年生活中反而充滿了尷尬與不順。功成名就后的回憶,自然是輕松的。然而,我們可以想象,一個12歲的孩子,面對考試的挫敗感和無力改變的痛苦。讀一讀第三段作者在拉丁語考試中的表現(xiàn)。
李老師為了能夠讓學生理解“矛盾一:‘我與考試,所考非所愛”,先讓學生從“剛滿12歲,我就步入了‘考試這塊冷漠的領地”這一句讀起,思考“主考官們怎么會有‘偏愛的科目呢?”學生先從對“冷漠”的理解,領會出“作者很討厭這種考試,作者對不喜歡的考試內(nèi)容感到反感和無奈”,在此基礎上,李老師通過“老師讀一、三、五行,同學們讀二、四、六行”的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切實體會“偏愛”的意蘊。李老師就這樣引導學生剝繭抽絲,剝開語言的外殼,深入到語言的內(nèi)核,使學生生成“主考官們是不會‘偏愛哪個科目的,這是作者的幽默的說法”的深層認識。
再如:
PPT:正是從這些表明我的學識水平的蛛絲馬跡中,威爾登博士斷定我有資格進哈羅公學上學。
師:你從中找到了什么樣的“蛛絲馬跡”?
生:我覺得他比較細心。
生:他也比較誠實,并沒有瞎蒙。
生:看得出,他一絲不茍,老實安分。
生:沒有什么“蛛絲馬跡”,白卷你們能看出什么?
生:丘吉爾有堅定的信念,樂觀的態(tài)度,他也有自己的長處,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誦麥考利的1200行史詩”“將這個國家的地理狀況記得滾瓜爛熟”……這些應該都是老師所說的“蛛絲馬跡”。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靠自己的不斷努力。
師:說得好!我們有不少同學還是找出了那么多的“蛛絲馬跡”。我想,丘吉爾在寫這篇傳記的時候,聽到我們剛才這些同學尋找的“蛛絲馬跡”,肯定在偷偷地樂了??磥?,我們都被作者繞進去了。事實上是沒有的,只不過是他的一種——怎樣的個性表達?
生:“蛛絲馬跡”,是作者的一種自嘲。
生:正因為他幽默,才會用“蛛絲馬跡”。
在引導學生理解“矛盾二:入學考試,拉丁文考試得零分,卻被哈羅公學錄取”時,李老師首先讓學生品讀“正是從這些表明我的學識水平的蛛絲馬跡中,威爾登博士斷定我有資格進哈羅公學上學”這句話,然后讓學生談談“從中找到了什么樣的‘蛛絲馬跡?”一開始學生眾說紛紜,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蛛絲馬跡”的理解還停留在語言的表層,并沒有深入到語言的內(nèi)核。在李老師的點撥之下,最終使學生明白“‘蛛絲馬跡 ,是作者的一種自嘲”“ 正因為他幽默,才會用‘蛛絲馬跡”。
在引導學生理解“我進入哈羅公學的入學考試是極其嚴格的。校長威爾登博士對我的拉丁文作文寬宏大量,證明他獨具慧眼,能判斷我全面的能力?!@說明,他能通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這段話時,同樣也能夠看出李老師的教學智慧。李老師注重讓學生關注和品讀語段中加粗的詞語的獨特內(nèi)涵。在李老師一步步的點撥下,學生咀嚼語言,層層深入,最終認識到“作者以自嘲的方式,給人一種幽默的感覺,表現(xiàn)了丘吉爾樂觀自信的品質(zhì)”。
課例中像以上閃著教學智慧的例子還有許多,李老師教學中緊緊抓住文本語言,仔細咀嚼,字斟句酌,帶領孩子們發(fā)現(xiàn)語言的閃光點,領悟語言的魅力,汲取語言的營養(yǎng),語文味十足。
三、立足課程,登高望遠
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每一位老師都應做到眼中有課標,心中有課程。教什么與怎么教都應依據(jù)于課程要求。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p>
教學過程中,李老師是清醒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也是充滿智慧的,體現(xiàn)了李老師對課程的遵循,對學生的高度負責?!段业脑缒晟睢愤x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該單元要求:“要注意采用默讀的閱讀方式。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讀,一氣呵成地貫通全文,以保證閱讀感知的完整以及一定的閱讀速度。還要注意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情。”整個教學過程中,李老師緊扣課程要求,緊扣單元目標,明白自己要教什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用什么方法教。李老師沒有像一般老師提綱挈領地處理教材,粗略地分析一下就完事了,而是在文本的解讀上下了一番功夫。教學中,李老師巧妙地從學生對文本的多處語言迷惑處入手,巧借“矛盾”,品味語言,正可以看出李老師的課程意識,用“登高望遠”來形容毫不為過。
教學中,李老師把課文第五段變了一下臉:“正是由于長期在差班里待著,我獲得了比那些聰明的學生更多的優(yōu)勢。他們?nèi)祭^續(xù)學習拉丁語、希臘語以及諸如此類的輝煌的學科,我則被看作是個只會學漢語的笨學生。我只管把一般漢語句子的基本結構牢記在心──這是光榮的事情。幾年以后,當我的那些因創(chuàng)作優(yōu)美的拉丁文詩歌和辛辣的希臘諷刺詩而獲獎成名的同學,不得不靠普通的漢語來謀生或者開拓事業(yè)的時候,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比他們差。自然我傾向讓孩子們學習漢語。我會首先讓他們都學漢語,然后再讓聰明些的孩子們學習拉丁語作為一種榮耀,學習希臘語作為一種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會強迫他們?nèi)プ?,那就是不能不懂漢語?!崩罾蠋熐擅畹匕言闹械摹坝⒄Z”都替換成了“漢語”,然后讓學生閱讀體會其中的意味。這一巧妙的替換,立即使學生意識到“我們對待漢語要像丘吉爾對待英語一樣,對待英語像丘吉爾對待拉丁語、希臘語一樣才對”,“ 學好母語是最重要的。母語是最常用到的,學好母語能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尊重和熱愛”。這一處理極具智慧,以丘吉爾現(xiàn)身說法來表明母語學習的重要性,這比教師聲嘶力竭地灌輸母語學習的重要性不知要強多少倍!李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本文幽默詼諧而又不乏自嘲的語言特色,反復誦讀丘吉爾的名言——“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讓學生深入感知丘吉爾謙遜而自信的精神品質(zhì),并讓學生明白“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天空”。整個教學過程中,李老師始終都是立足課程,既體現(xiàn)了對課程的應有尊重,又體現(xiàn)了對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
總之,李明哲老師緊扣教材,依據(jù)學情,引導學生從六大“矛盾”處入手,巧思妙引,使學生真正通過咀嚼、品味、探究語言,深入把握丘吉爾的精神世界,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語文體驗和生活體驗,從文本中來又回到文本中去,出色地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偶題》中寫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闭n堂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李老師的這節(jié)課亮點多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當然也很多。但李明哲老師的課是建立在當時的學情基礎之上的,換一個班級,換一批學生,可能又會有另一番效果?!八街?,可以攻玉”說的是借鑒的功效,同時我們又要反觀自我,學會取舍方顯英雄本色。
參考文獻
①余映潮:《致語文教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頁。
[作者通聯(lián):安徽懷遠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