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我國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曾將“為師之道”概括為三個字“君,親,師”?!熬闭?,修己也?!坝H”者,愛生也?!皫煛闭撸瑐鞯朗跇I(yè)解惑也。而在這三者當中,我個人認為,“君”為首要。因為,己不立、業(yè)不專,則傳道授業(yè)無從談起,對學生滿懷的誠摯關愛也只是力不從心的守望而已。
——題記
2001年夏,我從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yè)畢業(yè)。初夏時分,自然在經歷了春季迫不及待的綻放后,開始在清爽的片片綠意中,孕育一份新的成長。而我,也帶著青年人熾熱的夢,和一顆對未來憧憬又忐忑的心,簽約回到了故鄉(xiāng),回到了這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
教師進修學校,我的職業(yè)理想啟程的第一站。曾以為,我會在某個月臺下車,而后轉站。但沒想到,這一站,一走就是十四年。因為,這十四年里,我找到了屬于它的教育軌道,找到了馳騁自己教育理念的“雙動力”。
【毋負我閑,修身立己】
“清閑”,是我來到這個學校后,經常聽到和感受到的一個詞匯。確實,不同于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慣例化的課程設置,我們的教學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中小學老師的時間和教育部新的教育政策的影響。所以,當大多數學校都處于“忙時無應答”時,我們的系統(tǒng)則處于“閑時無呼叫”狀態(tài)。這種清閑的狀態(tài),因而也被很多親朋好友歆羨著;然而,對于初出茅廬滿腔熱血的我來說,卻是對年輕赤裸裸的折煞——我不能忘了大學四年來所累積的專業(yè)理想和躁動,總是會想起畢業(yè)告別時大家相互投來的堅毅的眼神。
叔本華說:閑暇是人生的精華。這句大學時一直深印于心的話,及時地喚醒了我的彷徨和迷茫。既然上蒼賦予了我這么多閑暇的時間,我何不認真接受這恩賜?!白x書”,是閃現在我腦子里的第一個想法。朱永新說,一流的教師應該是一流的讀書人,只有一流的讀書人,才可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學生。是啊,雖然在大學讀了四年書,但是真正地深入到教學實踐中,還是會發(fā)現自己的匱乏,會有很多疑問,尤其是當理論和實踐背道而馳時,更讓我喟嘆教育研究之無止境。
比如盧梭的《愛彌爾》。首先是他所提出的依成長年齡來實施教育內容的教育思想,在人類生活水平提升,人的生理和智力發(fā)育都相對提速的當下,該如何去重新詮釋;其次,如果將這種分階段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師的培訓當中,該如何去操作;再次,是對這種依生理和心智特征而劃分的分階段教育的質疑:因為每個階段的人都應該是一種完整成長,只是不同階段不同方面成長程度不同而已,而這種劃分是否會造成一種割裂完整性的隱憂?
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雖然這是一本詮釋“愛”的哲學心理學書籍,但是其中對愛的諸多凝練闡釋,都是值得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引以為鑒和深思的。
再如朱永新的系列教育書籍中的《我的閱讀觀》,比較詳盡地闡釋了閱讀在一個人成長歷程中的重要性,呼吁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能夠對孩子多一些閱讀關懷。
等等諸多書籍的諸多既沖突矛盾又碰撞交融的教育見解,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想給孩子一個良好教育和成長引導的老師和家長們再次捧起書本去讀去感悟的。而除了和教育有關的書籍外,我也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歷史、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讀這些書籍,一方面基于一個在社會中生存生活的人的需要。如果我不能努力去做一個完整的人,而如何去引導自己的學生去嘗試做這些;另一方面這些書籍也開闊著我的思維,使我能夠從更多的視角去剖析去思考一些教育問題。
歌德說:無論經歷任何事情,每個人最終都得返求于己。正是在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和不可多得的閑暇時光,才有機會返求于自身,有機會讓自身擁有暴露無遺,而后才有了不斷歸零不斷武裝,在求知的道路上一次次揚帆起航的機會。
【支教前線,格物致知】
《大學》言:致知在格物。書籍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捷徑,然而沒有親身的體驗,那些書本上獲得的道理,也終究只是流在嘴邊的道理而已。如同教育的作用之一“提醒”一樣,只有當一個人親身經歷之后,我們這些教育人昔日的苦口婆心才能發(fā)揮那么一點點“恍然大悟”的作用。
對于教師培訓這樣一個職業(yè),是我在畢業(yè)前從未想過到的。一直在想,怎么去教育孩子,去看著一個孩子在自己的引導下健康成長,卻不想會是指導一個老師如何去引導孩子。這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很突然的考驗。教學教學,亦教亦學,如果我對自己的學生不了解,如何去教,又如何從他們身上去學?于是乎,在大家都圍繞著自己的“清閑”喧鬧時,我申請了支教,去到喧鬧的一線教學中尋找我的安靜。
因為中小學老師培訓是我們日常教學中的主體,所以幾年中,我先后去了縣城、郊區(qū)和鄉(xiāng)村的中小學支教。在這幾次的支教時光中,我享受著孩子們在操場奔跑的歡樂,也憂慮著他們幼小肩膀上背包的沉重;我體驗著城鄉(xiāng)教學環(huán)境的落差,也感受著城市教師和鄉(xiāng)村教師不同的壓力;我傾聽著城市教師的急促腳步聲中的壓力,也注視著鄉(xiāng)村教師閑散背影后的無奈。我挖掘著沉睡其中的智慧,也窺探著隱藏其中的蒙昧,它們是我的教育生活的啟迪者,也是我教育理念的喚醒人。盧梭說,“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偉大的工具”。我知道不可能有絕對平等的教育,但我知道我們可以有公平的付出,有適合每種教育環(huán)境、教育群體、受教對象的對等的努力。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現,沒有問題,從而就沒有成長、沒有進步。教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一項意識和行動相融合的人類活動。孔子在《中庸》里曾言: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同樣的道理,對于我們很多老師來說,教學是一件如飲食般慣常的事情,然而卻很有有人能對自己每天都從事的工作仔細地“品一品”,白白浪費了我們這些珍貴的教學實踐。所以,其實現在對我們的很多老師來說,真正需要改進的,不是其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而是我們所持有的教育心態(tài)。
格物致知,教學相長。社會是一本大書,實踐是最好的眼鏡。
多年來,正是在讀書與實踐這兩輪的驅動下,我的從教之路雖然不乏坎坷但依然動力十足、穩(wěn)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