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虹
學生善于提出問題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目標與內容”中要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從關注教的活動轉向更為關注學的活動”的教學思想,指向“全球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簡稱PIRLS)“檢索、理解、運用、評鑒、質疑·創(chuàng)新”五項閱讀能力層級中的最高級“質疑·創(chuàng)新”。它直面學生實際閱讀中遇到的、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是站在兒童視角的閱讀指導的起始,也是促進學生搭建自己的閱讀策略框架,積累經(jīng)驗,摸索規(guī)律,在自我建構過程中逐漸形成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需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從“與學會提好問題相關的學習活動”這個基本點設計,即學生提了哪些好問題,其價值何在;教師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提出高階思維層面的問題;如何組織學生經(jīng)由好問題,有序、充分地展開學習活動,高效地達成學習目標。本文從依據(jù)教材要求這一角度,探究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具體策略與方法。
一、做好問題記錄,知道“提了哪些好問題”“學習的起點在哪”
日常教學,學情調研普遍不足。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檢閱》,因課后思考練習題首次提出“我有一些問題想和大家討論討論”,筆者有意識放慢速度,教學生怎么提問題,怎么在句子旁簡單記錄問題,整整1小時,僅指向閱讀理解,22名學生就提了42個問題。但教學時間有限,不可能每篇課文都把所有學生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放在課堂上教學,也不能由教師主觀認定學生會提哪些問題。多數(shù)教師會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提問題,隨機調研學情,但囿于時間,難以檢測多數(shù)學生的問題,為后續(xù)教學提供準確的資訊。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預習時至少提三個好問題,課前收集問題,做好記錄,整理資訊,作好規(guī)劃:哪些問題需要教學?哪些是學生互相交流就可以解決?哪些需要教師提供腳手架支持幫助,采用什么策略更好?哪些是學生容易忽略,需要教師提出來?哪些問題屬于高階思維層面,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頓悟后才能提出?只有做足學情調研,才能確保教的是學生真正未知且想知、又需知的問題,真正教在“學習的起點”??蛇x用以下兩種方法。
(一)列出問題清單
讓學生把問題簡單記在課文句子旁或寫在問題本上。課前隨機抽取二分之一閱讀水平不同的學生查閱(全班查閱最好),了解大多數(shù)學生在哪些地方提問題,以此確定課堂教學問題。
(二)填寫問題記錄表
為了分析基本學情,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可設計“學會閱讀三千問”記錄單,讓學生記錄“我的問題”“我能否自己讀懂”“我的好辦法”等信息。記錄單收上來,教師要快速歸類整理、分析判斷,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并進行記錄分析。如下面的《釣魚的啟示》記錄分析單。
通過這樣的記錄與分析,教師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習生長點與教學出發(fā)點的交集,就會更多地考慮如何“基于學情”選擇教學內容與策略,引導學生利用“已知”學習“未知、想知”的內容,使教學流程與學生的思維流程和諧相生,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實踐中培養(yǎng)了學生根據(jù)課文提出問題的意識與習慣。
二、留心“泡泡問題”,學習“在哪里提問題”“怎么提好問題”
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至四年級下冊有些課文安排了隨文“泡泡問題”。對此,多數(shù)教師只讓學生回答了事。筆者認為,除了應充分發(fā)揮這些“泡泡問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外,還要利用它來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尤其是首次出現(xiàn)指向有別的“泡泡問題”,它應當是編者有意安排的提問范例,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其范例的作用。具體做法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以下的活動:1. 發(fā)現(xiàn):“泡泡問題”是在什么地方提問的;2. 檢索:運用“聯(lián)結”策略,找到與不理解的語段對應的“泡泡問題”;3. 理解、評鑒:經(jīng)由比較,思考這些問題好在哪里;4. 實踐:組織語言,提出好問題。下面,以三年級下冊《爭吵》為例說明如何設計與展開提問題的學習活動。
(一)兩相比較,發(fā)現(xiàn)方法
1. 精選范例,制作課件。備課時,從學生的問題記錄中選取三個好問題,看看它們分別用了哪個“泡泡問題”的方法,把“泡泡問題”及相關語句截圖下來制作課件。如一位學生提了一個好問題:這兩個地方有矛盾,第一自然段說“并不是因為他得了獎,我嫉妒他?!钡谌匀欢斡謱憽靶南耄汉?,得了獎,有什么了不起?!钡降住拔摇庇袥]有嫉妒克萊諦?教師據(jù)此找出“在有矛盾的地方提問”的“泡泡問題”,如《小鹿的玫瑰花》:為什么說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呢?以及兩個相矛盾的句子:(1)鹿弟弟也高興地笑了,說:“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2)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說:“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卑阉鼈兘貓D下來制作課件。
2. 闡述過程,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方法。課堂上,先請上述提出好問題的學生介紹自己是怎么提出這個問題,也就是看到哪些文字覺得奇怪,是怎么想的,把提問題的思維過程說出來。其他同學同步思考,直觀感受提好問題需要經(jīng)歷怎樣的閱讀、思考過程。接著,出示課件,引導比較:這位同學所提到問題和《小鹿的玫瑰花》“泡泡問題”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明白二者都是在有矛盾的地方提問的,由此學生明確向“泡泡問題”學習提問是個好方法,同時也初步掌握“在有矛盾的地方提問”的方法。
(二)“聯(lián)結”檢索,驗證方法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驗證方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以下兩位同學所提的好問題分別用了哪個“泡泡問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1)“我”為什么覺得“很不安”“很后悔”?(2)“我本想讓父親高興一下”,為什么“父親把臉一沉”?經(jīng)過討論交流,學生找到了對應點,也明確了提問的方法:問題(1)對應的是《和時間賽跑》:“我”為什么“著急”“悲傷”,又為什么“高興”“快樂”呢?這是在心情有變化的地方提問題。問題(2)對應的是《畫楊桃》:老師的神情為什么變得嚴肅了呢?是在人物神情有變化,與“我”意料不同時產(chǎn)生疑問,提出問題。
(三)評鑒調整,運用方法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運用方法”,讓學生圍繞自己所提的問題思考回答:自己所提的問題好不好?怎么問才是好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將上述環(huán)節(jié)中形成的認識通過實踐轉化、提升為實際能力。比如,一位學生課前問:為什么克萊諦氣得臉都紅了?后改為:克萊諦氣得臉都紅了,他舉起手要干嗎?他說“我在外邊等你!”想干嗎?這位學生介紹,是想起《我為你驕傲》的“泡泡問題”:老奶奶為什么要寫“我為你驕傲”呢?(首次從人物的語言合理猜測其內心提問題)另一名學生補充說想起《掌聲》的“泡泡問題”:英子為什么猶豫呢?(首次從人物的外在表現(xiàn)猜測其內心提問題)
經(jīng)由這樣的過程,再讓學生去看課文,原來沒問題的,現(xiàn)在看出問題了;原來看出一點問題的,現(xiàn)在問題多了。以后預習時,他們就會自覺聯(lián)想相應“泡泡問題”的提問圖式,或對圖式進行精細化、具體化的微調,提出更好的問題,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而在課堂交流中,學生之間問題的交流、碰撞,促進了相互啟發(fā),促使學生的提問能力得以不斷地發(fā)展,進而也推動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參照單元樣本問題,明確“問題應該指向哪里”
人教版教材按專題組織單元,從學習“提問”這個層面剖析可發(fā)現(xiàn),除了“泡泡問題”,“單元導語”、精讀課文后的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的“連接語”“回顧·拓展”的“交流平臺”,也有很多樣本問題。它們覆蓋了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涉及單元主題和訓練重點等,指向明確而集中,綜合性和實踐性強。學生若發(fā)現(xiàn)這些樣本的導學功能,便可瞻前顧后,多處比照,明確問題指向,提出更集中、更有價值的問題。下面以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為例,談怎樣引導學生參照單元樣本提出好問題。
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解讀“單元導語”,聯(lián)系單元主題思考文本內容,明確學習要求和重點,確定問題所處的區(qū)域,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問題。本單元主題是“父母之愛”。參考“單元導語”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xiàn)父母之愛的”,再根據(jù)文本主要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特質,就有學生提出了較有力度的問題,比如“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和心理描寫表現(xiàn)母愛的?”等。
然后,運用“聯(lián)結”策略,把《學會看病》與本單元組精讀課文后的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的“連接語”聯(lián)結起來思考。這樣提問的參照物更多,對在前一環(huán)節(jié)暫時提不出好問題的學生也會有更大的幫助,他們紛紛提出了不少好問題,比如,有學生參考《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后思考練習題“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提出問題:“體會母親在等待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有學生參考《“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后思考練習題“巴迪長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愛?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對他的愛?”把“巴迪”換成“我”,提出了:“‘我長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愛?你如何看待‘我的父母對‘我的愛?”還有學生提出更好的問題:“說說畢淑敏和《慈母情深》中的慈母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什么是母愛?!?/p>
最后,利用“回顧·拓展”的“交流平臺”反思,總結提好問題的方法,養(yǎng)成提好問題的習慣。“回顧·拓展六”的“交流平臺”,要求“讀一讀課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體會這些語句好在哪里”,根據(jù)第三學段的教學重點之一——“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可以體會到這個要求的內涵:既要從重點語句感悟文本內容,也要體會出表達方式的特點。但從學生在學習《學會看病》中提問的情況看,大多數(shù)還只是抓住重點語句提出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相關的問題。因此,教學“回顧·拓展六”的“交流平臺”時,可引導學生讀懂題目的內涵,然后圍繞要求,主動反思在學習《學會看病》中自己的提問情況,暢談體會,這樣,學生就易于找到自己的薄弱之處,總結提好問題的方法,促進提好問題習慣的養(yǎng)成。
以上環(huán)節(jié),通過“單元導讀”,篩選關鍵性信息,使問題集中在一個區(qū)域,避免問題散亂?!奥?lián)結”精讀課文后的思考練習題和略讀課文前“閱讀導語”的樣本問題,學生能繞開淺層次問題,提出更有思考價值的深層次問題。利用“交流平臺”反思不足、總結經(jīng)驗,學生的提問能力,思維的準確性、深刻性、有效性都得到提升。
總之,做好問題記錄,有利于明確學生學習的起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巧用“泡泡問題”與單元樣本問題為范例,精心指導,不斷實踐,有助于學生逐步掌握提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