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鄭
【摘 要】勾股定理是幾何中一個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它可以解決許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計算問題,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據(jù)之一。教師在授課中應選取典型例題進行講解,灌輸“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對定理的理解和綜合運用。
【關鍵詞】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邊數(shù)量關系;“數(shù)形結合”
勾股定理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三邊特殊關系的重要定理,其內(nèi)容是在任意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在研究與直角三角形三條邊長有關的計算問題時,勾股定理都有著重要的應用。教師在講述《勾股定理》的內(nèi)容時,要精選例題,結合實際圖形分析講解,培養(yǎng)學生識圖分析能力和“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提升綜合應用能力。
有這樣一道題目:如圖,在△ABC中,BC=4,AC=5,AB=7,求△ABC的面積。
這道題目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來求解,而是要運用與“勾股定理”相關的知識以及添加輔助線的方法進行解答。其解決思路是:過點C作AB邊上的垂線,垂足為點D(如圖1所示),于是就把原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分別是Rt△ACD和Rt△BCD,它們有公共的直角邊CD,斜邊分別是AC和BC,運用勾股定理可以得出:
AD2+CD2=AC2,BD2+CD2=BC2,所以CD2=AC2-AD2,CD2=BC2-BD2,于是得出AC2-AD2=BC2-BD2;設AD的長為x,則BD的長為7-x,而AC=5,BC=4,代入上述的結論中可得出方程:52-x2=42-(7-x)2,解方程得出x=,再在Rt△ACD中運用“勾股定理”就可求出CD的長(也可在Rt△BCD中運用“勾股定理”求出CD的長),這樣在△ABC中,應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可求出原三角形的面積了。
此題也可以作AC或BC邊上的高,方法與上述解法類似。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本題圖形存在的不同情況,培養(yǎng)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即當三角形變?yōu)殁g角三角形時,如圖2,若作BC邊上的高AD,此時形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是Rt△ACD和Rt△ABD,它們公共的直角邊是AD,斜邊分別是AC和AB,運用勾股定理并轉換之后得出的等式是AC2-CD2=AB2-BD2,此時可設CD的長為x,則BD的長為x+4,于是得出方程52-x2=72-(x+4)2,解方程得出x=1,再在Rt△ACD或Rt△ABD中,運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長,再求原三角形的面積。
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與解答,不難看出“勾股定理”的運用與方程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很多幾何圖形的計算問題都可以通過設未知數(shù),建立方程來求解,因此,教師在講解勾股定理在“數(shù)形結合”中的運用時還要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數(shù)學建?!钡乃枷?。
教材中有一道例題:如圖,一架長2.6米的梯子AB斜靠在一豎直的墻AO上,這時AO為2.4米;如果梯子的頂端A沿墻下滑0.5米,那么梯子的底端B也外移0.5米嗎?
很多學生會誤認為A點下滑的長度與B點外移的長度是相等的,這是認識上的誤區(qū)。本題的關鍵是要通過計算求出線段BD的長度,與線段AC的長度比較才能得出結論;而要求線段BD的長度,就要先運用勾股定理求出線段OD、OB的長度。因此,在指導學生識圖分析時,要理清條件之間的關系和求解的步驟,要讓學生明確題目的解答思路,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本題的解答思路是:先在Rt△ABO中運用勾股定理直接求出線段OB的長度;由梯子的頂端A沿墻下滑0.5米,求出線段CO的長;再在Rt△CDO中運用勾股定理求出線段OD的長度,最后用OD減去OB就求出BD的長,再與AC的長比較,得出問題的答案。
在教材中有一道題目:如圖,△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CB,CE=CD,△ACB的頂點A在△ECD的斜邊DE上;求證:AE2+AD2=2AC2。
這道題目要求證的結論中的三條線段AE、AD、AC沒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通過(相等)線段的轉換,在同一個直角三角形中運用勾股定理才能找到關系,得出結論。其解題思路是:有條件可知AC=BC,所以2AC2可以轉換為AC2+BC2,而在Rt△ACB中AC2+BC2=AB2,所以2AC2=AB2,這里用到了數(shù)學中的“轉換思想”;而本題的難點在于要連接BD,如圖3所示,于是運用已知條件可以得出一組全等的三角形△ACE和△BCD,從而就可以把線段AE轉換為線段BD,同時得出∠BDC=45°,因為∠ADC也等于45°,所以∠ADB=90°,這樣AE、AD兩條線段就轉換為直角三角形ADB的兩條直角邊BD和AD,于是運用勾股定理可得出BD2+AD2=AB2,所以AE2+AD2=BD2+AD2=AB2=2AC2。
這道題目的難易度屬于中等偏難的程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圖形去觀察、分析和猜想,理清思路,發(fā)現(xiàn)題目中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以及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提升學生對“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應用。
“數(shù)形結合”是數(shù)學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華羅庚教授就曾指出:“數(shù)缺形時少知覺,形少數(shù)時難入微”,勾股定理在“數(shù)形結合”中的運用只是“數(shù)形結合”這一思想方法的一個方面的體現(xiàn)。我們在研究幾何圖形中的數(shù)量關系時,一定要結合圖形直觀地去探索和研究,不能空洞地思考;反之,幾何圖形中又蘊含了與其緊密聯(lián)系的數(shù)量關系,很多圖形的問題,往往又要用到代數(shù)的相關知識去求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辯證地看待“數(shù)”和“形”之間的關系,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正確養(yǎng)成“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提升學生的識圖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摘自《人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勾股定理》.一章的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