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代表作,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國為背景,是一個關于人性背叛、成長與救贖的故事,用真實細膩的視角描繪了主人公阿米爾在友愛中從背叛到自我救贖的過程,深受全世界億萬讀者的喜歡。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的人性追尋與心靈救贖過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 人性追尋 心靈救贖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 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chuàng)作的英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一個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之間凄迷悱惻的故事。作者用緩慢凝重而又細致入微的筆法,以一種從容平和的靜美心態(tài),表達感情溫婉含蓄,敘述筆調沉靜中暗含憂傷,對人性的殘缺和本質進行勾勒,淋漓盡致詮釋關于戰(zhàn)爭、種族、宗教和文化等一系列問題。
一.“風箏”的文化和情感隱喻
《追風箏的人》中巧妙、自然地貫穿了“風箏”這一具有文化隱喻性意象和文化表征?!帮L箏”是阿富汗國家的文化表征,表征友情、親情、正義、善良、誠實,以及勇敢、睿智等?!岸凤L箏”是阿富汗民族勇敢者的游戲,在斗風箏中贏得勝利,意味著一種至高榮譽,即獲得贊許和尊重。對“風箏”的追尋,亦即對美好人性追索,“追風箏的人”隱喻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追隨。[1]
《追風箏的人》中同樣貫穿了“風箏”的情感隱喻性和濃郁的詩性行為。隱喻不再被認為只是一種修辭方法,而是一種基于情感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體驗、想象、理解等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小說中意向的背后有著深層次的情感隱喻,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迷失,阿米爾對友情的背叛和救贖,哈桑對主人的忠誠和隱忍。整部小說中,風箏反復出現(xiàn),營造了濃郁的背景,鋪墊了阿米爾的生命的孤獨體驗和心靈自我成長,具有豐富的情感隱喻性。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來說風箏承載著不同的情感隱喻,它可以是親情,友情,正義,覺醒,救贖,也可以是勇敢,善良,睿智。
二.苦難中的追尋、心靈煎熬與自我救贖
小說中主人公阿米爾經(jīng)歷了阿富汗童年生活、美國流亡生涯以及重返祖國三段成長經(jīng)歷。分析小說中主人公成長與救贖這一主題,可分為人性偏離、人性覺醒和完成救贖三個階段。這種內在的成長歷程,是從天真到背叛,從內心的巨大煎熬到勇敢救贖。
1.青春期的焦慮與放逐靈魂的流浪
小說描寫了處于尋找的焦慮之中阿米爾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描寫了阿米爾內心生活中的躁動不安和懷疑、無奈的情緒,急欲沖破舊觀念,對封閉、僵化的傳統(tǒng)秩序不滿。阿米爾具有青春期男子憂郁、苦悶、孤獨和叛逆的情緒,這種情緒由于缺乏歲月沉淀后的反思,更像是一種青春期的宣泄。
在走向青春期認同的關鍵時期,主人公阿米爾失去了母親,他的母親生他時難產(chǎn)而死,缺乏母愛的他渴望父愛。可是,天性懦弱的他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錚錚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父親的漠視絲毫不能抑制阿米爾對父愛渴望,整個童年時代阿米爾都在苦苦追尋。這些成長的傷痕使阿米爾的心態(tài)長久未能擺脫青春期成長的陰影,阿米爾過于敏感自尊,不愿與人分享關愛。他重要的精神痛苦源于人際交往的困難,人與世俗的抵牾,與父親在感情上相疏離,不被父親認可所產(chǎn)生的消沉和恐懼,卻始終籠罩著他的心靈,使他所希翼的認同難以達成。[2]而在成長中認同感的匱乏使阿米爾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焦慮情緒,充滿了一種青春期的孤獨情緒和迷惘心情的宣泄,他試圖通過尋求認同來確立與外界的關系,從與他人的關聯(lián)中獲得自身存在的意義,尋找真實自我。
當阿米爾離開阿富汗而移居美國時,其人性和自我心靈中的文化沖突和認同危機日趨強烈,其自我同一性和人性受到雙重文化沖擊。一方面,美國社會文化大熔爐不斷使他美國化,構型了他的美國人性和心智結構;另一方面,由于他從小生活在阿富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在他心靈深處有潛移默化影響,其潛意識中存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穆斯林文化情結和精神結構。這種長期生活在文化夾縫中的處境和邊際人的自我迷失心理,使阿米爾處于自我文化身份認同和心靈焦慮,其民族身份在其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2.生命的孤獨體驗與心靈煎熬
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和阿桑主仆兩人之間橫亙著階級,種族和宗教的隔閡,阿米爾一直以來都無法擺脫階級的差異,從不把這個哈扎拉人視為自己的兄弟,更不會承認自己對哈桑的依賴,反而常常捉弄甚至侮辱哈桑來“提醒”自己他和哈桑的不同。
在1975年的那次盛大的冬季風箏大會上,阿米爾為了得到更多的父愛和贊許,一心想贏得比賽,帶回風箏,阿米爾的風箏如愿地割斷了其他的所有風箏,勇敢忠誠的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逐風箏,更為了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置性命于不顧,奮力去追那只象征勝利的“藍風箏”。為了守護這個戰(zhàn)利品,他卻被不良少年阿塞夫和他的哥們兒強暴。阿米爾面對哈桑的被侮辱的處境,置若罔聞,不惜犧牲哈桑。當他從哈桑的手中接過那只藍風箏時,當他終于得到了父親的贊許之時,罪惡感也包裹了他的心靈。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不敢面對哈桑那絕望而真誠的目光。
從自然本性來看,阿米爾敏感而好學,但是卻柔弱膽怯,而哈桑卻勇敢正直、身手矯健。阿米爾得不到勇武剛直的父親的重視,就本能的想要保護好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情感。因此十分嫉恨父親對哈桑表現(xiàn)出來的愛,甚至希望將哈桑趕走,獨占父親的寵愛。狹隘的阿米爾制造了盜竊假象“誣陷”哈桑,逼走了哈桑,阿米爾從此陷入了罪惡和良心上的折磨,無法自拔,這成了他成長的夢魘,從此,阿米爾一直承受著對朋友背叛的心靈煎熬。
3.在黑暗中尋找綻放生命的方式
故事在苦難和心靈煎熬中繼續(xù),阿富汗被俄國占領之后,在槍炮和硝煙中,美麗閑適的家園滿目瘡痍。阿米爾隨父親流亡美國。拉辛汗揭開了哈桑的身世之謎,原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阿米爾這才意識到,除了自己過去那些未曾贖還的罪行,還有父親未償還的孽債,他和父親都背叛了愿意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
為了曾經(jīng)的罪孽,為了真正完成成長的洗禮,他必須經(jīng)歷一次心靈的救贖,而救出哈桑兒子的過程,就是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也就是內在成長的過程。為拯救哈桑的孩子,阿米爾不顧生命安危,重新踏上了那片水深火熱的土地。營救的場面,處處充滿著血腥。而阿米爾正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才完成救贖的。在小說的高潮處,阿米爾為了救索拉博,和阿塞夫進行了一場決斗。阿米爾被打倒在地,這時候血流滿地,這種流血的場景代表著犧牲精神。[3]而小說正是通過選擇流血這種救贖的的儀式,使主人公實現(xiàn)自己的成長。而正是在這場決斗中,阿米爾的內心才真正的獲得了解脫。到阿米爾救回索拉博,并將他帶回美國過全新的生活,這對帶罪的父子,才真正得到了心靈的救贖。到危險地喀布爾去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是阿米爾的責任,也是他為自己和父親贖罪必須付出的代價。
小說主人公的自救過程是靈與肉的雙重歷險過程,阿米爾通過救贖最終長大成人。很多年前,哈桑去為他追風箏,而很多年后,他又為哈桑的孩子追風箏,完成那句永恒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兩次追風箏的經(jīng)歷對主人公阿米爾來說包含著背叛和救贖,受挫和新生的情感隱喻。第一次放風箏時,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贊許,不惜犧牲哈桑最終取回了最后的那只風箏。然而阿米爾的內心一直被自私、懦弱和背叛折磨了26年。26年后,阿米爾冒著生命的危險從阿富汗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著索拉博一起第二次放起了風箏。當他們的風箏割斷別人的風箏時,長期困擾阿米爾內心的背叛和自責最終釋然,他的內心得到了救贖。[4]哈桑對風箏的追尋象征哈桑的美好品質與對無情現(xiàn)實的抗爭,蘊含著作者對人性回歸和阿富汗新生的期待。
三.《追風箏的人》帶給我們的思考
《追風箏的人》關注親情、友情與愛情,正義、善良和誠實,感恩與救贖,真相與謊言,從放逐靈魂的流浪到尋回生命的風箏,從生命的孤獨體驗到自我心靈救贖。小說的偉大之處在于,通過描寫主人公人性成長、自我對話和心靈救贖過程,對人性和自我救贖進行了剖析,它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起到了深刻的啟迪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同時還要勇于包容那些傷害。振作精神,人性追尋與自我救贖,從過去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煎熬中走出來,面對一種積極有意義的健康生活。在這部小說中,風箏象征著生命中所蘊含的高貴的品質,表征著友情、親情、正義、善良、誠實,以及勇敢、睿智等。而對風箏的追尋,就是對美好人性的大膽追尋和勇敢救贖。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而那漂浮于空中的風箏則是我們無法釋懷的情感,在追逐的過程中我們終究會尋找到自己人生正確的方向,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也就是內在成長的過程。阿米爾的故事也充分說明人性可以經(jīng)由環(huán)境改變,可以獲致自我救贖。
參考文獻
[1](美)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李雅琴.人性的掙扎——《追風箏的人》的成長主題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
[3]林曉彬.淺析《追風箏的男孩》中的人生救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 7).
[4]李玉霞.論《追風箏的人》中的背叛與救贖[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
(作者介紹:潘笛,湖南長沙市周南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