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他們是立足崗位、成長成才的一線技術(shù)工人,是精益求精、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大國工匠”,是億萬普通勞動者的杰出代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踐行者。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對于引導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十三五”奮斗實踐,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起著重要的榜樣和示范作用。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國的發(fā)展已開始轉(zhuǎn)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升至“中國創(chuàng)造”,因此時代呼喚“工匠精神”。本文選取中央企業(yè)6名奮斗在生產(chǎn)第一線的杰出勞動者用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共同的特質(zhì)——志向高遠、熱愛本職、腳踏實地、敬業(yè)奉獻、技藝高超,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yè)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頂尖技工行列,成為一個行業(yè)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筑夢,憑的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yè)技能的完美,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個“中國精品”,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業(yè)績,令人由衷擊節(jié)贊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精彩。下面就讓我們依次見識一下這些工匠的獨門絕技。
航空“手藝人”:胡雙錢
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數(shù)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首席鉗工。稱他為航空“手藝人”,是因為他在35年里加工過數(shù)十萬個飛機零件沒有一個次品,創(chuàng)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在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的首架樣機上,有很多他親手打磨出來的“前無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他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6年中宣部等評出的“最美職工”。
正如胡雙錢所說,精湛的技術(shù)是靠長期的積累磨練出來的。從技校實習期滿后又來到了數(shù)控車間鉗工組。在車間里,他從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急件、難件,他的技術(shù)能力也在慢慢積累和提高。
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飛公司在黃浦江畔成立,中國人的大飛機夢再次被點燃。胡雙錢意識到: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時候也到了。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民機早日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他常常一周有六天都在數(shù)控機加車間里,打磨、鉆孔、拋光,繼續(xù)書寫著無差錯的紀錄。
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有一次,在加工某定位圈時,由于零件的直徑小,零件定位直口的孔徑更小,而孔徑深度尺寸又較長,孔徑的公差要求高,通常加工完孔徑的內(nèi)圓尺寸后,內(nèi)徑無法進行打表測量,也沒有專用量具。胡雙錢反復琢磨,找出了一種測量內(nèi)壁尺寸的方法:用塊規(guī)加上標準的圓柱銷進行輔助測量,通過一次次打表測量,直到符合圖紙的加工要求。最終,他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胡雙錢不僅要按工作計劃加工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廠里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diào)配需要幾天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在現(xiàn)場臨時加工。
這個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頭發(fā)絲直徑的二分之一。這樣的零件本來要靠先進的數(shù)控車床來完成,但當時廠里沒有匹配的設備,胡雙錢藝高人膽大,硬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和一臺傳統(tǒng)的銑鉆床,用了一個多小時,打出36個孔。當這場“金屬雕花”結(jié)束后,零件一次性通過檢驗。他用自己總結(jié)歸納的“對比復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加工過數(shù)十萬的飛機零件,從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次品,創(chuàng)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xù)12年被公司評為“質(zhì)量信得過崗位”,并授予產(chǎn)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胡雙錢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許多特制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guī)?;a(chǎn),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開始發(fā)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制件的加工工作。
如今,胡雙錢主要負責ARJ21-700飛機項目的零件生產(chǎn)、C919大型客機項目技術(shù)攻關,并承擔青年員工的培養(yǎng)工作。他帶徒弟,不是簡單地手把手教怎么干活,而是點出關鍵點,讓他們自己琢磨、領悟。在他的指導下,在上飛公司舉行的兩屆技能大賽中,胡雙錢所在班組的參賽選手每次都名列前茅。
現(xiàn)在看到國家又重拾大飛機的夢想,一定要把我們的大飛機搞上去。已經(jīng)55歲的胡雙錢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p>
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shù)研究院特種熔融焊接工、火箭發(fā)動機焊接車間班組長、特級技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中國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焊接工藝專家,35年專注火箭發(fā)動機焊接工作,被稱為焊接火箭“心臟”的人。他先后攻克96項航天領域焊接技術(shù)難關,為“神五”至“神十”的成功發(fā)射作出了突出貢獻,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fā)動機的推動下順利飛入太空。0.08毫米,是高鳳林焊接生涯里挑戰(zhàn)過的最薄記錄。
38萬千米,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毫米,是火箭發(fā)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在中國航天,53歲的高鳳林的工作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了,他給火箭焊“心臟”,是發(fā)動機焊接的第一人。
現(xiàn)在,他又在挑戰(zhàn)一個新的極限——為我國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焊接發(fā)動機。焊接這個手藝看似簡單,但在航天領域,每一個焊接點的位置、角度、輕重,都需要經(jīng)過縝密思考。
“長征五號”火箭發(fā)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shù)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發(fā)絲,而長度相當于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
高鳳林的專注來自于剛?cè)胄袝r的勤學苦練,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誤,這一切都需要從扎實的基本功開始。為了練好基本功,他吃飯時習慣拿筷子比劃著焊接送絲的動作;喝水時習慣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wěn)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更曾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guī)律。他說:“動作不對,呼吸太重,焊縫就不均勻了?!睆淖藙莸胶粑?,高鳳林從學徒起就接受到最嚴苛的訓練。帶上焊接面罩,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操作動作,但是對高鳳林來說,卻是進入到一種狀態(tài)。漸漸地,高鳳林日益積攢的能量迸發(fā)出來。
發(fā)動機被稱為火箭的心臟,對于焊接工作來說,一點小小的瑕疵可能就會導致一場災難。因此,焊接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shù),更需要細致嚴謹。20世紀90年代,為研發(fā)我國主力火箭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設計的新型大推力氫氧發(fā)動機,其大噴管的焊接曾一度成為研制瓶頸。大噴管的延伸段的管壁比一張紙還薄,焊槍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燒穿或焊漏,一旦出現(xiàn)燒穿和焊漏,不但大噴管面臨報廢,導致?lián)p失百萬,且影響火箭研制進度和發(fā)射日期。經(jīng)摸索,高鳳林終于攻克了燒穿和焊漏兩大難關。這一新型號大推力發(fā)動機的成功應用,使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每每有新型火箭型號誕生,對高鳳林來說,就是一次次技術(shù)攻關。最難的一次,高鳳林泡在車間,幾乎整整一個月沒合眼。他的時間80%給工作,15%給學習,留給家庭的只有5%。
高鳳林技藝高超,很多企業(yè)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高鳳林說:“誘惑還是比較巨大的,你說誰能不心動,都是人?!逼拮右矂袼f:“給房子給車,說你去唄?!钡啉P林最后還是拒絕了。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chuàng)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他以卓爾不群的技藝和勞模特有的人格魅力、優(yōu)良品質(zhì),成為新時代高技能工人的時代坐標。
深海“蛟龍”守護者:顧秋亮
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fā)部職工、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兩絲”鉗工。他在鉗工崗位上一干就是43年,能把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做到精密度達“絲”級,他銼出的東西,精密度要求達到了兩個“絲”(一絲等于0.01毫米)。也因為有著這樣的絕活兒,顧秋亮被人稱為“顧兩絲”。
顧秋亮1972年高中畢業(yè),被分配到七〇二所學鉗工??淬Q工基本功過硬不過硬,“平面銼平”就是最基本的,為了練這個,顧秋亮在最開始工作的不到兩年時間里,就用斷了幾十把銼刀,雙手布滿老繭?!捌矫驿S平”特別費時,站得腿麻,銼得手酸,依然要堅持、堅持、再堅持,他說:“直到手上有感覺了,平面也自然銼平了?!?/p>
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絲”級。而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xiàn)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鉗工顧秋亮。正因為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顧秋亮銼的東西精密度相當高,達到了“絲”的級別,“顧兩絲”的名號從20多年前一直叫到了現(xiàn)在。
1公斤,是深海中1個指甲大小的面積上要承受的水壓。1絲,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頭發(fā)絲的1/10那么細;載人潛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裝配精度,必須控制到幾絲,這樣才能確保潛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緩沖巨大的水壓。在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組裝中,能實現(xiàn)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顧秋亮。
2004年,“蛟龍?zhí)枴遍_始組裝,顧秋亮等師傅級的同事一起被抽調(diào)到“蛟龍?zhí)枴笨傃b組,他被任命為裝配組組長。他們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確保潛水器的密封性。
“蛟龍?zhí)枴卑惭b的難度是在球體跟玻璃的接觸面,要控制在0.2絲以下。0.2絲,用精密儀器來控制這么小的間隔或許不算難,可難就難在載人艙觀察窗的玻璃異常嬌氣,不能與任何金屬儀器接觸。因為一旦兩者摩擦出一個小小的劃痕,在深海幾百個大氣壓的水壓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直接危及下潛人員的生命。為了解決潛水器密封性的問題,要做大量裝配試驗。顧秋亮在整個試驗和裝配過程中,每天工作到凌晨,雙休變成單休,周六加班,這些都是常有的事。
除了玻璃觀察窗的安裝難度大,載人潛水器上有7個耐壓罐的裝配要求也很高,裝配時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緊的話密封圈會被壓死,松的話設備會漏水。顧秋亮絞盡腦汁,做了一個定量的厚度,僅有2毫米的松緊度,問題迎刃而解。
除了依靠精密儀器,顧秋亮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判斷。他即便是在搖晃的大海上,純手工打磨維修的潛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兩絲以內(nèi)?!膀札?zhí)枴笔侵袊讉€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組裝起來沒有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顧秋亮只能一點點摸索??垦劬?,靠手撫摸。時間長了,顧秋亮兩只手基本上沒有紋路了,現(xiàn)在用指紋打卡都成問題。
今年3月,顧秋亮參加裝配的“蛟龍?zhí)枴彪x開了702所,正式安家在青島國家深?;卮a頭。而另一項任務又下達到顧秋亮等人的肩頭——組裝中國首個自主設計制造的4 500米載人潛水器。
顧秋亮43年來,用他做人的信念,埋頭苦干、踏實鉆研、挑戰(zhàn)極限,追求一輩子的信任。這種信念,讓他贏得潛航員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見證了中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邁進。
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
寧允展,中國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一線鉗工、高級技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zhuǎn)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是CRH380A高速動車組的首席研磨師。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十年無次品的紀錄。他和他的團隊研磨的轉(zhuǎn)向架裝上了673列高速動車組,奔馳9億多千米,相當于繞地球22 500多圈。
CRH380A型列車,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它是李克強總理向全世界推銷中國高鐵攜帶的唯一車模,可以說是中國高鐵的一張國際名片。
486.1千米,這是380A在京滬高鐵跑出的最高時速,它刷新了高鐵列車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
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zhuǎn)向架就是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每片轉(zhuǎn)向架的體重有1.1噸,定位臂落在四個車輪的節(jié)點上,每個接觸面不足10平方厘米,當列車以時速300千米運行時,接觸面承受的沖擊力有二三十噸??p隙大了,車輪可能會松脫;如果完全焊死,轉(zhuǎn)向架就無法再打開,影響列車檢修。
寧允展負責的這道工序,不只在中國,在全世界所有高鐵生產(chǎn)線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國際標準,留給手工的研磨空間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當于一根細頭發(fā)絲。過去的十多年,寧允展就在這細如發(fā)絲的空間里施展著自己的絕技。
磨小了,轉(zhuǎn)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價值10幾萬元的主板就報廢了。寧允展的同事說,寧允展的絕活也正在這里,他可以像繡花一樣,把切口表面這些隱約的豎線,織成一張紋路細密、摩擦力超強的網(wǎng),“0.1毫米的時候,國內(nèi)大概有十幾個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別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寧允展成了高鐵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還當上了班長??墒牵瑳]過多久,他卻找到領導說不想當班長,還是讓我干活吧。他說,自己對管理不感興趣,感覺還是自己擅長的東西比較拿手。
寧允展的家,距離工廠有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他和妻子的交流基本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因為一到家,他又開始忙了。在這個三十多平方米的小院里,大部分地盤都是寧允展的,這些磨具,是他自費在網(wǎng)上買的,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練手藝。一開始,妻子并不理解。因為寧允展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點鐘,她不理解丈夫為什么下了班還要忙這些。
2010年,是380A準備沖高速的關鍵時刻,這一年,身患白血病七年的父親第三次入院,寧允展雖然意識到,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可是他不能天天陪在身邊。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是在下班的路上,當時他難受極了。
隨著380A沖刺高速成功,寧允展投入到了更高速度列車的生產(chǎn),并在工作中不斷地研發(fā)新項目、新工藝,先后獲得5項國家級技術(shù)專利。
寧允展說,工匠就是憑實力干活,實事求是,想辦法把手里的活干好,這是本分。他說,要把這份手藝繼續(xù)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動為止。
一心一意搞技術(shù),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與當下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chǎn)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边@是寧允展的信條。
“縫”鋼板的造船焊工:張冬偉
張冬偉,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tǒng)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級技師,主要從事液化天然氣(LNG)船的圍護系統(tǒng)二氧化碳焊接和氬弧焊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shù):2005年度中央企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06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yōu)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 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shù),殷瓦板像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千米,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張冬偉的焊接技術(shù)不但質(zhì)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
LNG船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要在零下163度的極低溫環(huán)境下,漂洋過海,運送液化天然氣。建造一艘LNG船的難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shù)、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目前只有歐美和日韓等發(fā)達國家能建造。研發(fā)建造LNG船對于推動和保障國家能源戰(zhàn)略的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張冬偉是中國首批LNG船建造者之一,他甘于吃苦,勇于奉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為LNG系列船的順利建造交付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tǒng),焊接是重中之重。LNG船的內(nèi)膽是整個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將一塊塊薄如紙的殷瓦鋼板,像做衣服一樣,一塊一塊連接起來。作為一名“80后”焊工,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礪自己的心性,培養(yǎng)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圍護系統(tǒng)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的殷瓦鋼,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人的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短短3.5米長的焊縫,需要焊接五六個小時,如果不能沉下心來,根本就不能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任務。為了攻破技術(shù)難關,他與技術(shù)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鉆研技術(shù)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并用于LNG船實船生產(chǎn),收到良好成效。
張冬偉特別注意經(jīng)驗的積累總結(jié),國內(nèi)沒有現(xiàn)成的作業(yè)標準,他就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后參與編寫了《14萬立方米LNG船殷瓦管十字連接件焊接工藝研究》《LNG船殷瓦手工焊自動焊焊接工藝》《端部列板操作指導書及修補工藝》以及《MO2自動焊與MO3凸緣螺柱自動焊產(chǎn)生的主要缺陷和修補方案》等作業(yè)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chǎn)效率,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一條LNG船,殷瓦鋼焊接長度總長達130千米,雖然90%是自動焊,但還有13千米特殊位置的焊縫,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縫上出現(xiàn)哪怕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氣發(fā)生爆炸,有人說LNG船就像一個會移動的原子彈。為了避免焊縫出現(xiàn)漏點,張冬偉要求自己在焊接過程中,不能有一絲停頓。
張冬偉最自豪的事情,就是看著親身參與建造的LNG船交船駛離碼頭,每每看到有媒體報道LNG船的建造情況,就有一種莫大的幸福感生于心中。作為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zhí)著于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深海鉗工”第一人:管延安
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Ⅴ工區(qū)舾裝班鉗工,主要負責重達7萬噸的沉管舾裝和管內(nèi)壓載水系統(tǒng)等相關作業(yè)。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
管延安安裝的設備叫截止閥,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diào)節(jié)下沉速度,從而讓兩節(jié)沉管在深海中精準對接。在沉管舾裝作業(yè)中,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導向桿和導向托架的安裝是高精度作業(yè),要做到設備不滲水、不漏水,要求安裝接縫處間隙誤差不得超過1毫米,也就是說,按照規(guī)定,他的一雙手要讓兩個平面嚴絲合縫,用一把扳手能使螺絲間隙小于一毫米,但管延安用他的“專業(yè)”和“鉆研”做到了零縫隙。
從2013年港珠澳大橋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對接到現(xiàn)在,經(jīng)由他擰好的螺絲超過兩萬顆,經(jīng)他手安裝的設備已經(jīng)成功對接16節(jié)海底隧道,至今依然保持著零失誤的紀錄。管延安的技術(shù)不僅超越了他的師傅,連兩名大學生都成了他的徒弟。因為操作技藝精湛,管延安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港珠澳大橋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該工程最大的挑戰(zhàn)是用33節(jié)水泥沉管對接一條5.6千米的海底隧道。一節(jié)沉管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萬噸,相當于八萬輛小轎車的重量,這么重的東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與另一根對接,誤差要以毫米計算。
每次工作前,管延安都要認真檢查工具做好準備工作。他的敬業(yè)態(tài)度,在細微繁復中展露無遺。以蝶閥安裝為例,安裝前檢查蝶閥和各個零部件三遍。安裝后,再檢查三遍,最后還要調(diào)試檢驗。在指導新人時,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再檢查一遍”,強調(diào)最多的是“反復檢查”。這種細節(jié)雖然看似單調(diào)重復,但卻能保證經(jīng)他之手檢修過的機器設備不出問題。
別看管延安現(xiàn)在這么牛,第一次在港珠澳大橋安裝設備時,干過20年鉗工的他就經(jīng)歷過一次設備漏水的事故。這一次失敗,讓管延安認識到,這次的活兒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設備倉庫附近,從早到晚地練習。
零誤差來自近乎苛刻的認真。管延安有兩個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一是給每臺修過的機器、每個修過的零件做筆記,將每個細節(jié)詳細記錄在個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么情況、怎么樣處理都“記錄在案”。從入行到現(xiàn)在,他已記了厚厚四大本,閑暇時他都會拿出來溫故知新。二是維修后的機器在送走前,他都會檢查至少三遍。正是這種追求極致的態(tài)度,不厭其煩地重復檢查、練習,練就了管延安精湛的操作技藝。
為了訓練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時候,管延安很少戴手套。未來兩到三年,管延安還要為剩下17節(jié)海底隧道安裝對接設備,全部建成后,港珠澳大橋?qū)⒊蔀槭澜缟献铋L的跨海大橋。
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為他實現(xiàn)夢想的平臺。二十多年的鉗工生涯,他不僅把鉗工當作自己的事業(yè),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
成功讓生命閃光。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太需要對職業(yè)和崗位的堅守與鉆研。這些“大國工匠”,既平凡又杰出,既技藝高超,又有精神追求,這正是匠心的豐富內(nèi)涵。他們以聰明才智,敬業(yè)勤勉,書寫著一線勞動者的偉大,他們?yōu)樯鐣鞒隽朔欠驳呢暙I,讓人折服。他們給我們展示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執(zhí)著、堅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他們在筑夢過程中收獲著自豪和驕傲,也體會著職業(yè)的尊嚴。“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充分表明,只有那些熱愛本職、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拓展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