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在翻譯中譯者是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譯者對翻譯目的、翻譯策略、譯文風格的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作用。本文從譯者主體性的角度對《論讀書》及其兩個優(yōu)秀的中文譯本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和對譯本的影響,并提出兩個譯本的異同和特色。
【關(guān)鍵詞】譯者主體性 《論讀書》 翻譯目的 翻譯策略 譯文風格
一、作者背景及其寫作風格
《論讀書》是一篇說理散文,寫于16世紀末,屬于早期現(xiàn)代英語,故而文中存在一些古英語的痕跡。“原文在用詞方面多用莊嚴、文雅的大詞及正式用語,其中包括正式程度很高的拉丁詞,并且大量使用了抽象名詞”。
二、譯者主體性在譯前的體現(xiàn)
1.譯者主體性在翻譯目的上的體現(xiàn)。譯者在文學作品翻譯中,始終處于原著、原作者、讀者之間?,F(xiàn)在,譯者已不再扮演在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被大家稱作“透明人”的角色。由于譯者是一個具有鮮活思維、文化立場和價值觀的獨立個體,其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選擇原語文本、制定翻譯策略、追求翻譯目的等整個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1:“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保ㄍ踝g)
“在娛樂上學問的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yǎng)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于事務的判斷和處理。”(水譯)
“從藝術(shù)性上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譯文對仗工整,語言不拘于原文表層語言形式,靈活地在譯文中采取了與原文不同的搭配方式,即:將‘最見于與各分句中的新信息搭配,使新信息得以突出”。
2.譯者主體性對翻譯策略選擇的影響?!皻w化是指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薄.惢侵浮白g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
例2:“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studia in mores.”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保ㄍ踝g)
“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shù)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zhì)?!保ㄋg)
“王佐良先生用修辭技巧刪減主語,重排句子順序,轉(zhuǎn)換主動被動語態(tài),屬于結(jié)構(gòu)特征的歸化。譯文規(guī)范、簡潔,表達如行云流水,曉暢明達”。水天同先生理解了原文,但在措辭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譯者主體性在兩個譯本中的體現(xiàn)
1.譯者的主體性在翻譯風格上的體現(xiàn)?!墩撟x書》是一篇略帶古風的說理性散文,具有用詞講究、結(jié)構(gòu)嚴謹、邏輯性強、風格凝重、說理透徹等特點。
例3:“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tài)?!保ㄍ踝g)
“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guī)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水譯)
水天同先生在詞語的翻譯上錘煉不夠,致使譯文的排比句缺乏工整美。而在錘詞和煉句上,王佐良先生巧妙地將它們結(jié)合,使詞語的選擇與句式的安排和諧地融為一體。
2.譯者的主體性在用詞上的體現(xiàn)。翻譯十分講究用詞,一篇譯文恰當?shù)挠迷~會使原文風格真實再現(xiàn),甚至超越原文。特別是在文學翻譯中,譯文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詞的選用。
例4:“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王譯)
“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保ㄋg)
“王佐良先生的譯文超越了表層語言結(jié)構(gòu)的束縛,深入探究了原文邏輯層次并巧妙再創(chuàng),而韻味卻如出一轍,可謂神形兼?zhèn)洌┟钗┬ぁ薄?/p>
四、結(jié)語
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恰當把握譯者主體性的尺度才會使作品本身不會因翻譯而偏離其原意,降低其價值。王佐良先生《論讀書》的譯本之所以能成為傳世之作是因為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恰當好處。我們在進行文學翻譯時,須把“主體性”作為翻譯的前提,只有這樣,翻譯的作品才能擁有靈魂,才能更好地傳達其藝術(shù)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致禮.談新時期的翻譯批評[J].中國翻譯,1999(3):1-5.
[2]賈德江.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5]余濤.從英漢對比的角度賞析文學作品的翻譯—以王佐良《論讀書》譯文為例[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4).
[6]劉立華.評價理論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