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東
摘 要:信用既是當代消費者個人身份信息的構成要件,也是現代企業(yè)的生命,成為一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基石。公司是信用的最大需求者和供應者,而如何去保護公司信用,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話題。自民法典草案頒布以來,我國法學界對于信用權的研究已經歷了十多年的歷史,但截至目前,學界對信用權相關問題的分歧仍然很大,而對公司信用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
關鍵詞:信用;公司信用權;信用體系;完善
中圖分類號:DF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7-0112-04
一、信用及公司信用權研究
按照學界通說,對信用權的明確規(guī)定,始于德國民法典,之后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典對此加以繼承。
信用權在臺灣地區(qū),學界對它的研究實際上并不像大陸那樣激烈,與之相關的文獻也甚少,對信用權專門論述的文章也就屬王澤鑒于2007年發(fā)表的對人格權具體化研究中的題為“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范圍(5)——信用權”一文。通過對相關民法教材或有關名譽權相關論述的文獻,還是可以從中窺見臺灣地區(qū)對信用權研究的基本脈絡。以其民法第195條之修正為基點,臺灣地區(qū)對信用權的研究可以劃為兩個階段。是否應該規(guī)定信用權,是第一階段學界集中討論的問題,此階段臺灣學界大多主張對信用權的保護應為名譽權的內容。而第二階段是該條修正后,該階段是在將信用權明確規(guī)定為獨立人格權后對信用權所做的更深層次的研究。在此之后,臺灣地區(qū)法學界對信用權的研究除了在民事法律教科書中的人格權部分涉及外,未見其他專論性文章。從總體來看,臺灣學術界對信用權研究雖未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在實務中司法實踐案例卻比較豐富[1]。
以2002年為界,我國大陸法學界對信用權的研究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2年我國《民法典》(草案)公布為信用權研究的第一階段。以吳漢東教授在《法學》上發(fā)表的“論信用權”一文為代表,一系列有關信用權的文章也隨之出現。但對該階段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集中論述信用權作為權利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顯現出大全而不深細之特征。第二階段為對信用權研究的深入期,也即從2002年《民法典》草案公布到現在。在此過程中有標志性的是法工委起草的民法典草案把信用作為獨立的權利類型而單獨列明。從此,法學界對信用權的研究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此階段最主要的研究特征是大多學者的研究思路受到法工委公布的民法典草案對信用權表述的影響。
而對于公司信用權的研究,至今未見詳細論述,僅有少者對此作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論及。
二、公司信用權之基本理論
(一)信用及公司信用權的含義
信用必須包含3層含義:從道德層面講要誠信用人;從法律層面講要遵守諾言,實踐誠約;從經濟層面講,要誠信守約,維護別人的利益。市場經濟下,信用是作為一個基礎,道德是作為另一個基礎,任何一個信用都是道德概念的升華。經濟是運用手段,法律是制度上的保障。如果我們能夠以道德作為基礎、以經濟為手段、再以法律從制度上加以保障開展市場經濟,則在市場建設方面將會取得更好的進展。信用就是一個主體、一個自然人、一個法人,他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及對他的狀態(tài)和能力的社會估價,通俗來說在市場經濟中履行義務的能力就是財產能力,財產越大履行能力就越高。
在我國,學者對信用權概念的界定不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確提出以“經濟能力”與“可信任性”為界定信用權的核心詞。這種分類以王利民[2]、吳漢東[3]、楊立新[4]為代表。筆者認為信用權是信用主體通過自己的交易活動以及職業(yè)生計活動,進而從各方面獲得客觀公正的社會評價,并以該評價來取得有利于其相關利益的資格。
信用是塑造企業(yè)形象和贏得企業(yè)信譽的前提,信用是商業(y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重要砝碼,信用是現代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石[5]。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公司在市場的價格關系、供求關系、競爭關系中扮演主角,可以說公司的行為對市場秩序與市場機制的建設與發(fā)展起著重大的作用。公司信用是公司在技術層面、管理層面、道德層面的綜合性反映。公司信用也稱商業(yè)信用,是指工商企業(yè)之間在商品交易時,以契約作為預期的貨幣資金支付保證的經濟行為[6]。從以上對公司信用的定義,筆者認為所謂的公司信用權是指信用主體(公司)通過自己的各種經濟活動從社會各界獲得對其行為的客觀評價,并從中獲得相關利益的資格。
(二)信用權的性質
究竟信用權應該作為人格權看待,還是當作財產權對待,亦或作為一種人格性與財產性兼具的混合性權利?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存在很多爭議。就目前來看我國學界對信用權性質的認識主要分為3類。第一,人格權論。信用,實際上是對個人信譽度的評價,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其人格的存在是有問題的,故信用權具有人格權的特征。按照這種觀點信用作為人格的一部分,在社會中那些具備完全人格的人當然是擁有信用的,但對于那些不具有完全人格或完全無人格的人,他們可能不具有信用,或者當然不具有信用。當然,即使主張信用權為人格權的學者之間,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觀點有人格權本體論、名譽權論、商化人格權論等。第二,財產權論。有些學者認為信用權就是新型的財產權。但是,對于信用權的財產屬性的具體內涵則表述不一。以吳漢東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信用權應當歸入一種特殊的無形財產,并且其具有知識產權類似的特征,但又不能真正歸類于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體系。事實上,無論是知識產權還是信用權,本身兼具有財產因子和精神因子。第三,“混合型權利”論。我國的一些學者將信用權定位于財產權與非財產權之間的“混合型權利”。他們提出信用權具有雙重性質,因此,在信用權當中既存在人格權的性質,又具備財產權的屬性。
將信用權定位為財產權和混合權利或獨立權利類型主張盡管在一定層面上揭示了信用權的特征,卻由于其所遵循的標準不符合民法體系中權利構成的邏輯,其不足取。信用權是人格發(fā)展的結果,并被人類社會不斷地充實和發(fā)展。對這種發(fā)展和保護,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信用權為人格權的具體權利的認識。因此,將信用權性質界定為人格權是符合人格發(fā)展的趨勢的[7]。對于公司信用權而言,他是人格權商品化的典型表現[8],因選題所限本文不再詳細論述。
(三)公司信用權之應有內容
對于權利內容的確定,需要通過設立權利本身的目的和社會功能來確定。權利的功能和目的決定了權利內容的安排。內容確定過窄,則不能使權利的法律目的得以實現;相反,如果權利內容被確定的太寬泛,超過了權利設定的目的,則可能導致權利濫用。事實上,信用權存在的目的不僅在于確保權利人在以征信為主體的活動中獲得的原有信用權益水平不降低,同時也在于以此獲得更多的好處。不能把公司信用權僅僅作為一種消極的以維護信用等級不降低的維護權,而應賦予權利人更多的積極內容。因此,公司信用權的內容應當包括以下方面:
公司信用增級權。信用增級權是指為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級,信用權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級的權利。信用權是權利主體在主觀方面的經濟能力以及與客觀方面的社會評價這兩方面相結合的產物。信用權主體(公司)雖不能通過特殊的力量去強迫他人改變對自己的已有評價,但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各種努力來增強本身的償債能力,取信于對方當事人及其他社會成員,從而提高自己的信用度。
公司資信利用權。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信用,獲得與此相應的經濟利益。在這個過程中所體現的是信用權人對其所擁有的信用利益進行使用與支配的權利。公司可以利用自己擁有的良好信用,通過擴大經濟交往、開展各種經濟活動的方式來獲得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這樣既滿足了自身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同時也滿足了社會的需要。
公司信用維護權。權利主體具有保護其信用評價公正性的權利。這是公司就其自身信用對他人的要求和態(tài)度,進而維護自己的信用不受外來侵害,這一權利是公司信用權中最重要的內容。公司信用維護權的最終目的在于排除他人對其權利的非法侵害,從而達到維系社會的公正評價和應有信賴的效果[9]。
信用信息知情權。在社會生活中信用信息一部分由民事主體自己掌握,但大部分信息是由專業(yè)的社會征信機構所掌握的。征信機構在不同的國家屬性不大相同,在有些國家其隸屬于政府機構,而有些國家則為民間出資設立,屬于民間組織。權利民事主體應當有權了解其信用信息的具體內容,比如有哪些人取得了本人及本公司的信用信息。信用主體所享有的信用信息知情權應包括多個環(huán)節(jié),例如搜集、儲存、利用等,也即在權利主體的信用信息被使用之前,權利人有權知曉自己的哪些信用信息被獲取,以及何人獲取了自己的信息。對此,我們可以說信用主體的知情權是整個信用權體系的核心。因為有關信用權體系中主體的權利均是緊緊圍繞怎樣保護信用權主體的知情權以及怎樣滿足經濟活動各方面的需要而規(guī)定的。具體到公司信用權,雖然我國目前設有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通過該系統(tǒng)可以查及與該企業(yè)有關的注冊資本、法定代表人、股權抵押情況等公司基本信息,但對于借款信息等還是不能完全查詢。因此,工商管理部門應完善相關的信息,并對該系統(tǒng)的訪問情況進行記錄,讓相關企業(yè)能夠了解到有哪些單位或個人對該公司的信用情況進行了查詢。
信用信息異議權。在對企業(yè)信用機構所掌握的信息了解之后,如若發(fā)現已登記的信用信息與其實際的信用信息存在不符之處,應當對此有權提出異議,并要求登記機構予以更正。但是信用主體在多大程度上享有該項權利,取決于對權利主體行使權力的具體條件和程序的規(guī)定。對此,各國規(guī)定大都不同,這也決定了信用權人享有權利的差異。
信用處分權。信用主體可以對其所享有的各方面的信用進行處分。例如在民事活動中權利主體可以進行信用轉讓、信用出資、信用利益的拋棄等。其分為自然人的信用權益處分和非自然人信用權益處分兩類。而就自然人的信用處分權而言,因為信用自身包含人格性質,故而對其不能也無法處分。主體信用等級的變化只能導致自身獲得信用利益能力的提高或降低。但就非自然人而言,同樣也由于信用主體本身與具有商事人格性質的評價之間具有不可分性,因而其也無法處分信用人格權益,而對于具有商事財產性質的部分則可以自由處分。但無論何種處分均為財產性的處分,對于非財產性的兩者都不可處分。
三、公司信用權在我國的法律保護現狀
總體上而言,我國對信用權的立法稀疏體現在立法機關頒行的法律以及行政機關制定的各項規(guī)范性文件中。而法律對其的規(guī)定,則體現在《民法通則》當中,也即公民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遵循等價有償、誠實信用、自愿及公平的原則。此乃對自然人信用權的規(guī)定?!斗床徽敻偁幏ā穼ζ湟灿蓄愃埔?guī)定:商事活動經營者對其競爭對手的商業(yè)信譽、商品信譽不得進行損害,否則要承擔相應的后果。這是對法人信用權規(guī)定的淵源。而這些規(guī)定對信用權的保護卻是極為籠統(tǒng)的,并且對信用權的概念、適用條件沒有提及,以及在公民、法人的信用權受到侵害后怎樣去救濟,都沒有做出相應的具體規(guī)定,從而導致了法官在實踐中不得不依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援引其他相關法律進行裁判。
在此之外,也有學者提出“合同法為各經濟主體間的信用提供了明確而有力的保障”。這一觀點認為這樣規(guī)定能夠使主體在經濟交往中預見自己的后果,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保障各主體的信用。當然還有各級行政機關依據法律的精神實質,結合本地區(qū)、本行業(yè)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而制定出規(guī)范性文件,以此來實現對信用權的保護。但是,總體來說有關信用方面的法律體系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中極不完善,尤其是公司信用權在受到侵害后,無法以此緣由來保護。雖然在《民法通則》及《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當中對誠實信用這一原則有了一些規(guī)定,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概括性、口號式的規(guī)定,其實質上根本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也沒有對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規(guī)定具體有效的處罰制裁措施,使得我國目前失信現象大量存在,信用交易秩序嚴重混亂,而對于這些不良現象僅僅依靠社會輿論力量與個人的自律是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加強對有關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zhí)法,以法律所特有的強制力來構建信用體系,更好地保護公司利益,進而實現讓社會各主體維護信用和尊重信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的美好愿望。
四、我國公司信用權保護之完善意見
一項制度的完善,必須建立在這種制度賴以生存的土壤之上。公司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具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某些共性。但因各個國家市場經濟發(fā)展程度的不同,公司信用體系模式有著極大的不同,同時,也因各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tǒng)、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處于同一發(fā)展階段國家的公司信用體系模式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只有選擇適合本國實際的模式才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10]。對于我國公司信用權的保護應采取直接保護與間接保護相結合的模式。信用原則上升為民法典中的具體條文后,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究竟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這完全取決于該條文設計的具體內容是否是實用的、科學的,以及該條文的背景是否與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符合。雖然這次“草案”對信用權做了專節(jié)規(guī)定,但公司信用權在我國存在眾多問題。比如對于公司信用權的理論研究不成熟,以及在實務上存在極大的經驗欠缺,因而在即將頒布的民法典中應當在一些具體規(guī)定上進一步做出完善。
(一)明確公司信用權概念
在我國,想要構建完整的公司信用保護制度,充分保護公司的利益,對于明確公司信用權的概念是不可缺少的。而使人感到些許遺憾的是,此次“草案”對信用權的概念并沒有做出任何的規(guī)定,更不用說公司信用權。筆者認為公司信用權是指信用主體(公司)通過自己的各種經濟活動從社會各界獲得對其行為的客觀評價并從中獲得相關利益的資格。該公司信用權含義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作為權利存在基礎的是履行經濟合同義務的能力。對于信用主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進行認真的考察,這已成為商事交易主體締結合同、從事交易活動的前提。在我國目前的信用貸款活動中,對于貸款主體的授信標準均以“經濟能力”為核心。第二,將“可信任性”作為權利保護的實質內容。我們通常所講的信用權所表達的含義主要集中于“經濟能力”上,但是具有“經濟能力”,并不等于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或組織都承認該評價。第三,公司信用權同其他權利一樣是一種資格。
(二)完善公司信用信息披露和信用評估制度
公司信用信息披露制度的正確實施關乎各方利益。此次“草案”規(guī)定,“征信機構應當合理使用并依法公開信用資料”,但對公開的對象、方式未作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應該通過完善信用信息的披露制度,來增加信用市場的透明度,盡量去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這些都是保障信用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關鍵所在。不斷加強和完善信息披露的立法,并要求市場參與者在不涉及自己商業(yè)機密的前提下向社會充分公開自己的各方面的信用及相關信息,提高交易過程的信用共識度。信用評級作為社會中介服務的一種,他的工作是為社會提供信用資信信息,或通過各種評測,為該單位自身提供決策參考依據。信用評估對構建信用權保護制度起著關鍵作用,但我國的信用評估制度也是極不完善的,對此最為重要的是建立權威的評估機構,以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同時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以建立完善的信用評估制度。當然這些制度具有較強的技術性,也可不在民法典中具體規(guī)定,但應當制訂有關的法規(guī)或細則對此予以明確。
(三)明確公司信用權賠償范圍
對公司信用權侵害損失范圍的確定是劃分侵權人責任大小的前提。同時損失范圍的確定也影響著公司信用權人將獲得怎樣的救濟方式以及救濟的程度。侵害信用權的損失主要應為經濟損失,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間接經濟損失。當然侵害公司信用權損失賠償范圍不僅僅是實際損失,還應包括行為所造成的機會利益以及期待利益的損失。
(四)明確公司信用權侵害救濟方式
對于信用權侵害的救濟,理論上應該包括憲法層面,以及刑法、民法和其他單行法層面的保護,在此筆者只從侵害公司信用權損失的民事救濟這一方面論述。公司信用權在民事救濟中的方式應包括非金錢救濟的恢復原狀。對于侵害公司信用權所造成的非財產利益我們應該盡量采取讓其恢復原狀的方法對其加以救濟。有學者認為還應包括精神撫慰,且對于信用權侵害的精神撫慰應堅持以精神安慰為主、以及金錢賠償為輔的保護原則,以實現對信用權人充分保護的目的。而對于公司信用權的侵害筆者認為并不涉及精神方面的問題。
(五)成立信用管理協會
雖然我國信用管理從總體而言是以政府為主導的,但我國至今還未設立有關信用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門,在此情形下成立相關的行業(yè)協會確有必要。成立信用管理協會,讓各商事主體加入,制定相關的行業(yè)規(guī)則,對行業(yè)內信用信息進行管理,進而促進行業(yè)自律。
正如江平在其題為“走向秩序與和諧,中國的信用法制建設”的演講中所言:“要建立法律機制還需要不斷完善立法,更需要我們在執(zhí)法的過程有一個理性的法制的手段,而不能用非法的手段超過理性的手段,這樣最終只能造成市場的混亂和秩序的不和諧?!笨傊拘庞弥贫鹊臉嫿ú⒎悄芤货矶?,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完善。
——————————
參考文獻:
〔1〕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利民.人格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吳漢東.論信用權[J].上海:法學,2001,(1).
〔4〕楊立新.人格權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5〕羅德達.信用營銷[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6〕〔10〕李紅艷,劉麗珍.信用管理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張俊涪.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8〕吳漢東.試論人格利益和無形財產利益的權利構造——以法人人格權為研究對象[J].武漢:法商研究,2012,(1).
〔9〕莫守忠.民法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