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
摘要: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瓊博士的解釋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過一定的教育內(nèi)容,讓小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施恩。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正處于思想啟蒙時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語文又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學科,因此在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恩教育;滲透;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99-01
一、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是人的基本道德之一,更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積淀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因此對處于思想啟蒙時期的小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yǎng),還能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品質(zhì)。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是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傳授語文知識,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活動。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弘揚人文精神,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語文的人文性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是教學不僅使人成為人,更是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語文一直與感恩教育相連,不僅因為語文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感恩教育內(nèi)容,更因為語文教學開放靈動的教學過程為實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機。
二、感恩教育融會于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資源。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充滿感恩意識的作品,在語文教學中,要及時地捕捉、挖掘、拓展這些素材,通過具體的形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通過語文學科教學以及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形成美好的情感,養(yǎng)成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完善人格,是作為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感恩教育融會于語文教學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需要。語文教育負有德育功能,更進一步說,語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最主要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把握學生對感恩的理解,然后充分利用課本中相關的典故、人物典范或者至理名言等等對學生不斷進行思想上的滲透。其次也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感恩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感恩的重要性,學會知恩感恩。
(二)感恩教育融會于語文教學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語文課程蘊涵有豐富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文化,語文教育不光要提高學生感悟知識的能力,還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將“感恩”教育巧妙地融于語文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三)感恩教育融會于語文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實施素質(zhì)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zhì)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目標,把情感教育提到了與知識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只有寓感恩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才會使得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語文是人文性和學科性并重的學科,而感恩又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所以說教師在進行語文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將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放在首要地位,幫助他們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方式
新課程背景下,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改革教學理念蔚然成風。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以開放的胸懷,通過構建種種行之有效、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來滲透感恩教育。
(一)課堂活動。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采取以下幾項課堂活動滲透感恩教育。首先,誦讀體驗。這篇文章有很多雷棣的語言描寫,組織學生誦讀這些語句,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讓他們理解到現(xiàn)在的社會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像雷棣一樣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長大后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課堂辯論。就“雷棣應不應該接受哥本哈根大學教授的邀請”這一話題展開辯論,不應該接受邀請的原因是雷棣需要學好本領,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昂首闊步走進大學;應該接受邀請的原因是雷棣只有盡快地到大學里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盡快地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觀點各異,本質(zhì)卻是一樣的,它們都有著濃濃的感恩心理,而這正是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初衷。再次,隨堂練筆。就“爸爸,我想對你說”這一話題,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雷棣的口吻開展隨堂練筆活動,一方面將閱讀與寫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還可以深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滲透感恩教育,潤物無聲。
(二)實踐作業(y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六”安排了“和爸爸媽媽說說心里話”的寫作內(nèi)容。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實踐作業(yè),而不必急于開始寫作,如“回家后要認真端詳媽媽,或者爸爸的臉、手、脊背,或者腰、腳5分鐘,然后用筆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吃完飯后主動幫助媽媽刷洗碗筷,注意觀察媽媽的表情,傾聽媽媽會絮叨些什么”、“嘗試著送給爸爸一份禮物,可以是一首歌、一個擁抱、一幅畫,或者是寫給爸爸的一封信,給爸爸端一盆洗腳水,或者在爸爸洗澡的時候給他搓一次澡,通過爸爸的表情變化揣摩他的心理活動”……
這次實踐性作業(y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寫作時不但下筆千言、一揮而就,而且情真意切,對爸爸媽媽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受此啟發(fā),我們可以結合植樹節(jié)、教師節(jié)、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聯(lián)動學校各德育教育組織,開展形式豐富的實踐活動,升華感恩教育效果。
(三)結合網(wǎng)絡。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安排了“我最敬佩的人”口語交際活動,為了激發(fā)孩子們的交際靈感,我們可以從網(wǎng)絡中下載一些精彩的感恩教育視頻,利用教學設備在教室掀起一陣感恩的熱潮。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學生們的感恩行動、演講情況上傳到網(wǎng)絡,供網(wǎng)友評論點贊,最大限度地升華感恩教育活動效果。
總之,感恩是一種認同,感恩更是一種回報,但是對感恩教育的滲透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抓住教材中的素材,對學生不斷進行感恩教育,使學生能夠學會感恩、知恩、報恩。
參考文獻:
[1]周景獻.把審美教育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J].品牌(理論月刊),2011,05.
[2]徐燕.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教育[J].學周刊,2014,12.
[3]曾 珍.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04.
[4]林文蘭.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01.
[5]王秋菊.試論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滲透感恩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