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合同法課程與債法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在對傳統(tǒng)的案例分析教學方法的弊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嘗試采用全案例教學方法。試圖建立以案例分析為課程導向,以問題設計為紐帶,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專業(yè)知識的新型教學模式。同時對課程設計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包括案例的選取、學生參與和課后思考問題的設計進行分析。
關鍵詞:全案例教學法;合同法;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4;D923.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033-03
作者簡介:賀栩溪(1988-),女,湖南邵陽人,法學碩士,湖南科技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助教。
在法學專業(yè)本科課程教學中,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已在理論界形成共識[1],亦在教學實踐中被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也應區(qū)分不同課程的性質而有所修正和變化。下文筆者以法學專業(yè)本科選修課程合同法教學為例,探討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的新教學方法,即全案例教學法。
一、全案例教學法的提出及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合同法課程與債法課程的教學內容銜接
在以往的合同法課程教學實踐中,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方法在授課中同樣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體現(xiàn)在:授課教師在傳統(tǒng)合同法課程講授過程中,通過運用一定的教學案例或實務案例,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具體知識點,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各普通高等院校法學專業(yè)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來看,合同法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與其它選修課程存在一定的差異。其它選修課程所講授的核心知識點,在必修課程中僅作為非重點內容講解,或不予講解。[2]以法學專業(yè)選修課程“人格權法”為例,其所涉及的知識點在必修課程“民法總論”中雖然或有提及,但授課教師能夠用于該部分講解的授課時間一般不會超過總課時數(shù)的十六分之一。
而合同之債作為債法定的發(fā)生原因之一,歷來是民法必修課程“債法”(或有高校在“民法分論”課程中講授債法)講授的核心內容之一,無論是合同法“總論”還是“分論”均會有所涉及;也就是說合同法課程中的核心知識點,實際上也是債法課程中的主要授課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理論講授,輔以案例教學的方法,不僅難以滿足“合同法”課程個性化課程設置的要求,也難免陷入到與必修課程“債法”授課內容重復的尷尬境地之中。
(二)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在合同法課程應用中的主要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在前述問題面前不僅束手無策,反而束縛了授課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主要體現(xiàn)在下述幾個方面:
1.無論采取學習導入的方式,還是分析知識點的方式,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在知識點講授中的主要作用都是輔助性的。這種授課模式在學生初次接受所涉知識點時,確實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的目的。但由于前文所述的授課內容重復問題,學生在第二次接受該知識點時,如果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授課模式,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2.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在輔助講解單一知識點中的作用較為明顯,但不利于對合同法課程中各相關知識點進行綜合性的學習與運用。
3.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所選取的案例一般較為容易,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具體知識點;不利于滿足學生對于復雜或難度較高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的實際需求。
(三)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與價值
基于傳統(tǒng)案例教學方法在合同法課程應用中的上述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在“債法”、“合同法”等課程中的實際教學經驗,嘗試設計一種以案例作為授課主要導向的授課方法,即全案例教學法。
在合同法授課中采用全案例教學法至少有下述意義與價值:
1.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全案例教學法以相對較為復雜的案例分析作為授課主要導向,不按照教科書中列明的授課順序講授知識點,以期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內容重復的不良學習體驗。
2.全案例教學法所選用的案例不僅涉及合同法課程中的多個知識點,而且會兼顧其他民法部門法乃至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知識點;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全案例教學法所選取的案例較為復雜,且具備一定的理論難度;既能夠檢驗學生在債法課程中的學習效果,也能夠滿足學生對相對復雜案例進行分析解決的學習要求。案例分析結束,多數(shù)參與學習的學生能夠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二、全案例教學法在合同法課程中的具體設計
(一)基本理念
全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構建一種以案例作為主要導向的課堂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并通過案例的講解與延伸,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全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在于,使學生的思維在案例和知識點中來回穿梭,反復求索,引導其自主思考、分析問題。[3]
學生解決案例的過程,不僅要運用合同法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回歸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學生法律檢索能力的一種訓練過程。
(二)案例的設計與修改
既然全案例教學方法以案例分析作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參與的核心內容,那么對案例的設計、選擇和甄別就將成為合同法課程準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全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不宜采取司法實務中的實際案例,而應以授課教師自編案例為主,當然不排斥授課教師對司法實務中的案例進行重新改編。其理由在于,合同法課程教學仍圍繞教學計劃要求的核心知識點展開,而實務案例往往偏重與訴訟過程與證據(jù)運用,與實體法的授課理念相悖。
全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相對于傳統(tǒng)案例教學方法中的案例,應具備復雜性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案例篇幅和所涉知識點兩個方面。從案例篇幅的角度上來講,全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篇幅一般較長,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圍繞著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展開。從所涉知識點的角度上來講,全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一般涉及多個知識點(并且可以適當結合其它部門法中的知識點),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教學案例設計完成后,應按照教學計劃中設計的核心知識點講授順序對教學案例進行排序,確定講解順序和授課時間。
在實際授課之前,授課教師應對擬選取的案例進一步進行審核和校對。
(三)課堂教學與學生參與
以案例作為授課導向的教學方式,均不能脫離學生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際參與,全案例教學方法更加明顯的體現(xiàn)出上述特征。
授課教師在采取全案例教學方法的同時,應采取一定措施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到案例分析與討論中來;通過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可嘗試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種:
1.課前引導。在實際授課之前向學生提供擬講授案例,指導學生在授課前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可以嘗試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并在實際授課時由學生代表匯報研究成果。
2.問題設計。在設計教學案例的同時,圍繞案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識點,設計思考題目。既可以起到引導學生圍繞核心知識點討論案例的作用,也可以為學生主動探索案例提供學習動機。
3.課程考核。授課教師應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與案例分析的過程進行如實記載,并作為課程考核與評定成績的依據(jù)。在采取全案例教學方法時,建議摒棄傳統(tǒng)的理論考核方式,而以學生分析、研討案例的成果作為主要考核依據(jù)。
(四)課后思考題目的設計
為鞏固課程教學成果,授課教師應在案例分析完畢后,布置適量的思考題目,可以考慮以課后作業(yè)的形式由學生完成。思考題目的設計應盡量圍繞課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識點,可以考慮通過繼續(xù)延伸和拓展案例的形式來展現(xiàn)。
三、全案例教學法在合同法課程中應用的實例及討論
(一)案例設計
實例:張三為某工廠職工,擁有小車一輛,2000年,張三和李四兩人結為夫妻,張三父親老張擁有住房兩套,其中一套自住,一套于2001年1月1日出租給自己的老友老王,兩人簽訂了住房租賃合同,租賃期限為四年,由老王和兒子王五共同居住。2002年老張去世,張三繼承了房產但未變更登記。2003年老王去世,由王五繼續(xù)居住,但未重新簽訂租賃合同。2004年張三與李四兩人夫妻關系緊張,張三個人決定將出租的房產出賣,并先后與麻六、童七兩人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麻六于2004年3月1日交付房款40萬以后,張三將鑰匙交給麻六。
3月1日,麻六拿到房屋鑰匙當日即前往看房,與此同時王五得知房子被出賣,王五主張:自己是承租人,理應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張三侵害了自己的優(yōu)先購買權,王五主張張三與麻六簽訂的合同無效。
童七于2004年4月2日交付房款40萬后,張三將房屋過戶登記給了童七。2004年5月1日,張三與李四兩人訴訟離婚,在處理財產的過程中,李四得知房子已經被出賣,遂以張三無權處分為由,主張張三與麻六和童七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2004年6月2日,房屋所在地突然遭受強烈地震,房屋全部毀損。王五以無法繼續(xù)居住為由要求返還租金,麻六和童七因無法得到房子,以張三一房二賣為由,要求撤銷合同,且要求張三分別償還各自房款40萬,并賠償各自損失39.9萬元。
(二)思考問題設計
問題一:出租房屋是否歸張三所有?為什么?
問題二:王五是否為房屋的承租人?為什么?
問題三:鑰匙交付給麻六后,王五是否能夠繼續(xù)承租?王五主張合同無效能否得到支持?為什么?
問題四:張三與麻六、童七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效力如何?即李四的主張是否能夠得到支持?為什么?
問題五:現(xiàn)房屋所有權歸誰?該所有權是基于什么制度獲得
問題六:房屋因地震損毀由誰承擔?為什么?
問題七:麻六和童七為什么分別要求賠償損失39.9萬元?該請求能否得到支持?為什么?
問題八:因房屋毀損導致王五在租賃合同期限內無法繼續(xù)居住的損失由誰如何承擔?為什么?
(三)案例擴展
張三個人決定將車子以30萬元的價格賣給孫八,雙方約定:孫八分30個月支付價款,在孫八支付完全部價款之前,由張三保留對汽車的所有權。交付方式為運輸公司將車子運輸?shù)綄O八所在城市北京,具體交付地點等車子運送到北京后再做決定,運輸公司在運輸?shù)倪^程中遭遇泥石流,汽車的尾部毀損,孫八花費維修費10萬元,此后孫八一直要求張三償還10萬元維修費,未果,孫八從支付價款的第21個月(包括第21月)開始拒絕支付價款,到了第27個月時,孫八已連續(xù)六個月未支付到期價款。
(四)討論
前例展現(xiàn)的案例系筆者在合同法課程講授中自行設計的案例之一,該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包括但不限于:不動產物權歸屬的確認、以繼承方式獲得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租賃合同中承租人的判斷、承租人的優(yōu)先購買權及救濟、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及救濟、善意取得制度、買賣合同中的風險負擔歸責、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適用范圍等。延展的案例中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是:買賣合同風險負擔歸責和分期付款合同。
上述知識點圍繞合同法展開,同時包括民法總論、物權法等相關課程的知識,通過問題串聯(lián)起來,集中體現(xiàn)在一個案例中,系全案例教學方法的典型模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采用全案例教學方法,也不能脫離民法學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及邏輯思維方法。[4]
[參考文獻]
[1]張明.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0).
[2]陳曉軍.法學專業(yè)選修課設置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1(02).
[3]田士永.“民法學案例研習”的教學目的[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4(04).
[4]王利明.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討[J].政法論壇,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