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因為各種原因實驗難以開展,所以通過校本課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生物學思維。
關鍵詞:生物;校本課程;實驗;初中
一、課程開發(fā)背景
生物學是實驗科學,在初中、高中的課標里都要求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并且在課程目標的能力目標方面有明確的要求,即“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和用具,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鑒別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fā)展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蓖瑫r,在全國大部分的高考題和中考題中都涉及實驗題,在大部分的省市中考、會考都將實驗操作考試納入考查之列。因此,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技能勢在必行。
結合我校的情況,特色化學校是我校的發(fā)展目標,校本課程的多樣化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因此,開發(fā)什么樣的生物校本課程是生物教師的重要任務。生物的學科特點是一門實驗科學,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因為課時少(一周兩節(jié)課)、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越來越發(fā)達,很多時候實驗課和演示實驗越來越少,學生的實驗技能堪憂,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學期,考生物實驗時大部分學生是臨時抱佛腳。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在七、八年級開設了《生物實驗營》這門校本課,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技能。同時,生物實驗技能、實驗探究的思維為八、九年級的物理、化學實驗奠定基礎,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在實踐中獲得的過程性知識要比課堂學習中掌握得更扎實。
二、課程目標
1.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fā)展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發(fā)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熟練正確應用顯微鏡,以及制作簡單的臨時裝片,能歸納總結顯微鏡使用的規(guī)律。
3.通過科學家的故事了解生物科學發(fā)展史,并學習科學家工作的科學態(tài)度,在整個學期中養(yǎng)成嚴謹、求知、創(chuàng)新、誠實、懷疑的科學態(tài)度。
三、課程內容
第一章:觀察法。第一節(jié):科學家的故事,主要內容:“珍妮古道爾與黑猩猩”;方法聚焦:觀察法;課時:1課時。第二節(jié):觀察法,主要內容:觀察的規(guī)律,借助顯微鏡(原理)、錄像機(北極熊)望遠鏡(鳥類)等的觀察;活動:觀察校園植物的葉片;課時:1課時。第三節(jié):使用顯微鏡,主要內容: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固定裝片;活動:制作臨時裝片;高倍觀察細胞,歸納總結顯微鏡使用規(guī)律;課時:3課時。
第二章:科學探究(實驗法)。第一節(jié):科學家的故事,主要內容:弗萊明青霉素的故事,腐肉生蛆的故事,歸納總結科學探究的步驟;課時:1課時。第二節(jié):你會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嗎?主要內容:列舉多個現(xiàn)象,根據(jù)現(xiàn)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同時通過活動說明并不是每一個實驗都需要假設;課時:1課時。第三節(jié):怎樣制訂計劃?主要內容:根據(jù)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在設置實驗過程中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重復原則”;活動:制訂計劃;課時:2課時。第四節(jié):得出結論,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用簡練的語言得出結論。(這在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要多加練習);課時:1課時。第五節(jié):練習科學探究,主要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限定主題:探究種子萌發(fā)所需的環(huán)境條件、探究光合作用產物淀粉、探究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探究食物對螞蟻運動行為的影響等);課時:2課時。第六節(jié):自主探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探究主題可以自擬,也可以是老師提供的,如:鮮花保鮮、設計適合自己的椅子、霧霾防治等,并展示;課時:3課時。
第三章:調查法;主要內容:活動:調查校園生物。(條件不具備的可換成調查近視率),并展示;課時:2課時。
第四章:資料分析法,主要內容:提供多則資料,練習資料分析法,并且每個小組選主題收集資料撰寫小論文,并展示;課時:2課時。
第五章:比較法;主要內容:通過比較法在生物進化上的應用實例,植物分類;課時:1課時。
四、課程實施
1.適合學生:初中七、八年級的學生,人數(shù)控制在20人以內。
2.課時計劃:本課程教學內容共需要19-20課時完成,每課時40分鐘。教師可獨立授課,亦可組內合作授課,組內授課最好以某個主題為單位進行。
3.設備要求:多媒體教室或者是實驗室教學,按照教學需要進行。
4.校本教材:自編校本教材。
五、課程評價
通過教師和小組成員的課堂學習、活動觀察、小組任務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等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以A、B、C、D),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在學期末予以鼓勵。
參考文獻:
邢至暉,韓立芬.特色課程開發(fā)的7項核心技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4.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