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桂興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語文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深化,轉(zhuǎn)變語文教學方式已成為當今語文教師教學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就語文課堂中存在的“泛語文、非語文”的現(xiàn)象提出幾點建議,使語文課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真正統(tǒng)一,達到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本真。
關鍵詞:非語文;文意;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語文課程教學改革也成為這幾年廣大語文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然而在“熱鬧非凡、繁花似錦”的課堂教學背后,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卻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課堂教學形式化的問題也非常嚴重,教師往往注重在教學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不注重語文教學內(nèi)涵的創(chuàng)新,出現(xiàn)盲目跟風的現(xiàn)象,不但教學方面沒有取得實效,反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本文主要就語文教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語文課堂內(nèi)容過于傾向非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的一門課程。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將學生的基礎知識打牢,通過一定的累積才能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雖然當前課堂改革在轟轟烈烈地開展,但一些教師卻沒有正確理解課改的真正理念,而是狹義地甚至錯誤地追求所謂的創(chuàng)新。比如,在學習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時,語文老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然后根據(jù)作者本文開頭“因為自己年輕不懂事,直到母親過世以后才理解母親的心情”,由此引發(fā)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應該是作者史鐵生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和探索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但是一些老師過分追求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由作者對母親的愧疚作為引子,開始為學生介紹中國歷史上二十四孝史書里面那些典型的孝子故事,從臥冰求鯉、百里負米、行傭供母這些故事,教導學生要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室再給學生播放一些《世上只有媽媽好》《燭光里的媽媽》一類歌曲。
二、倡導轉(zhuǎn)變語文課堂“泛語文、非語文”的方式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老師按照課本上的內(nèi)容,分析一下文章的背景和主題思想,就算完成了一篇課文的解讀,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的課文《月光曲》時,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創(chuàng)作《月光曲》這首曲子的,以及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思想變化,表現(xiàn)了貝多芬對貧苦百姓的同情與熱愛,同時又展現(xiàn)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曾看到有語言老師是這樣設計這篇課文的。在課前,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貝多芬的《月光曲》,聽完以后問學生:“這首曲子好聽嗎?”學生點了點頭,然后老師接著問:“有同學知道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嗎?”學生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老師用PPT展示貝多芬的畫像,然后問:“大家認識這個人嗎?”學生還是表示不知道,老師接著說:“這首曲子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貝多芬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吧,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不僅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而且還為德國很多的百姓表演,因此深受德國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同學們想知道他這首美妙的歌曲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嗎?”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索和興趣,又暗含了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主要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過程,以及皮鞋匠聽歌曲時的聯(lián)想,并沒有描寫這首曲子的旋律、節(jié)奏等。為了讓學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中,老師在授課的時候,應該播放海天月色的圖片,按照文章的順序,月亮升起了,微光粼粼的海面,月光穿過微笑云,海天巨浪,并在展示的時候,播放《月光曲》與之相關的樂章,老師在課堂為學生靜靜地朗誦這一段文字,通過畫面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氣氛,語言感染情緒,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腦海中真正融入這個情境中,不僅能震撼他們的心靈,還能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試想夜深人靜的時候,貝多芬一個人被琴聲吸引,走到彈奏的地方,皮匠兄妹的遭遇引發(fā)了他的同情,交流后貝多芬發(fā)現(xiàn)對方竟然是自己的知音,然后為對方演奏,在這樣的氛圍下,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他的名曲。通過這樣的意境,讓學生明白貝多芬感情的變化,特別是皮匠兄妹是貝多芬真正的音樂知己,但是卻苦于貧苦生活,無法去音樂會欣賞貝多芬的演奏,通過這種矛盾的焦點,讓我們看到貝多芬對貧苦百姓的同情和關心,這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源泉,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可以體會貝多芬高超的音樂才華,而且還能體會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與關心。
三、推進轉(zhuǎn)變語文課堂“泛語文、非語文”的措施
對語文教師來說,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教什么”(即教學內(nèi)容)的問題。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實在是太少了,尤其是語文老師必須通過少量的經(jīng)典文章,給學生進行逐一拆解,對詞句、主旨大意、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方面進行分析,力求學生通過經(jīng)典文章的學習,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掌握閱讀,然后看懂考試過程中的文章。然而,很殘酷的現(xiàn)實是,即便我們的語文老師苦口婆心、滔滔不絕,我們的學生無論是閱讀能力還是語文素養(yǎng)似乎都沒有跟上去,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沒有取得老師預期的效果的。語文學習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效果,特別是學生沒有積累足夠的閱讀量,很難達到質(zhì)的飛躍。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常??吹揭恍┈F(xiàn)象,有些學生上課認真聽課,課外也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作業(yè),但是學生的語文成績始終沒有得到很大提升,學生很困惑:“老師,為什么我努力了,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這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它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長期的日積月累才能得到提升。特別是老師要給學生打好基礎,比如,字詞的學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文字表達能力等各個方面。
1.抓住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
每個人看問題的理解能力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同樣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煉文章作者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涵,完成教學任務,而不要過多地花費時間,為學生講解一些其他的思想,比如,社會道德等問題。比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時,描述了作者本人離開南京到北京求學,朱自清的父親送他到火車站,在等車的途中,父親為他買橘子的情景,跨越月臺時的背影一直印在他的腦海中,朱自清用最簡單平凡的一件小事,表達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疼愛與關心,表達的是父子親情,但是有的學生揪住文章中父親爬月臺這樣一個細節(jié),覺得父親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居然攀爬車站的月臺,這就完全背離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學目的,因此,老師要進行引導。
2.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不比其他課程,通過一段時間或者一個學期的努力也補不起來。語文的提高是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的過程,特別是語文教學往往局限在語文課本上,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老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培根曾經(jīng)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學讓人深刻,數(shù)學讓人精密?!弊x書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很多學生聽、說、讀能力都沒有問題,但是作文總是寫不好。而作文在語文考試中所占的分值往往是最高的,高考時作文的分值達到了60分,所以,寫作水平的高低有時候決定了一個學生的語文成績。作文成績始終提不高,也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很多學生作文寫不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閱讀量太小,他們下筆的時候總感覺很困難,沒有靈感沒有思緒,有的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干巴巴的,沒有多少文采,很難得到老師的青睞。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語文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課外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好的書籍,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書店、學校圖書館或者閱覽室讀書讀報;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學生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下載一些電子書閱讀,或者在網(wǎng)上瀏覽社會新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了一些文章修辭手法和遣詞造句,還能積累一定的詞匯量。有了詞匯量,學生的作文就不會寫得干巴巴的。
3.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內(nèi)容
隨著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以及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很多語文老師覺得教材不重要,覺得教科書很多內(nèi)容都已經(jīng)過時了,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實際情況,所以,老師會挑選一些課外文章給學生講解,希望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是這往往起不到什么效果。語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始終圍繞在語文教材上,教科書里面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比如,蘇轍的《六國論》,從大處著筆,以短論長,文章圍繞一個“勢”,層層剖析,論述秦國與六國爭奪天下的成敗得失,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對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語文老師應把這些經(jīng)典文章作為教學的重點,因為經(jīng)典文章都是經(jīng)過歷史反復檢驗和大家廣泛認同的,凝聚了我們古人幾千人的智慧和精華。所以,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是要吃透語文教材,如果老師自身都不了解教材或者對教材一知半解,他又怎么能把課上好,怎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4.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老師應該注重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老師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唐朝著名的文學家韓愈說過:“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解決學生的困惑,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的時候,要跟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對人生的一些思考和生活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疑惑也可以請教老師,這樣師生可以進行一個良好的互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時,老師不要一味否定,而應該有意識地引導。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老師在課堂上問:“漁人出桃花時處處志之,結果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里說明了什么?”有的學生可能就會說:“這說明這個漁人貪心不講信用,當初答應了別人,卻到處宣揚?!睂τ趯W生的這種解釋老師也不要過分苛責,因為語文教學本來就應該是發(fā)散式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合理,都應該予以尊重,給語文課堂營造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不要扼殺學生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主要是老師要適當引導。
5.尊重文章文意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也掀起了改革之風,導致很多語文老師注重教學方式,而忽略了對教材本身的理解,導致課堂上老師照本宣科,沒有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對語文課堂失去了興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一幕,老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課上昏昏欲睡。語文老師偏離了課文本身的思想,舍本逐末。比如,在講到《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我們應該強調(diào)愚公這種堅韌不拔,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的精神。但是老師為了制造話題,設置懸念,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根據(jù)學生所學的知識,你們認為如何才能最好最快地解決愚公的問題?”學生聽了,立即拿起筆動手開始計算,這看起來似乎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卻脫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堂看起來輕松自由,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卻沒有從語文教學本身去思考,這樣的引入方式是否有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沒有給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反而讓學生對經(jīng)典誤解,造成學生價值觀的偏差。我們反對“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所謂的創(chuàng)新,而脫離語文教學真正的目的。這樣會直接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肆意糟蹋和顛覆。因此,教師在注重轉(zhuǎn)變教學方式的同時要適時合理地發(fā)揮引導作用。
語文的閱讀教學,教師不僅要在形式上創(chuàng)新,更應該在教學內(nèi)容上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積極自我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真正喜歡上閱讀,這樣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編號FJB140102)的研究成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