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洲
近年來,公眾對教育的議論越來越多,批評也越來越激烈,在某些時間點上,教育甚至成為“聲討”的對象。教育受到這種“超常規(guī)”待遇,在其他領域比較少見,極少領域可與教育“比美”。由此,自然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教育容易招致批評,成為公眾關注的“負面”焦點?原因到底是什么?在我看來,以下幾方面似乎是主要原因。
一、社會期望值高
在所有社會形態(tài)中,公眾都對教育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期待,期望教育完成一定的使命。而在社會轉型期,這種公眾預期會變得更加強烈。轉型,意味著還沒定型,還有變化的可能,還存在著許許多多未知的因素。大多數公眾在社會轉型期中,掌控的資源有限,支配的空間不大,自己在社會上博弈的砝碼不多,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可能非教育莫屬。大家期望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社會際遇,提高自身的社會層級,增進自己以及家庭的社會聲譽,用我們經常說的話,叫作“知識改變命運”。即使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其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有著很高的預期,他們也深知,沒有教育做依托,子女的路走不長遠,也不會走好??梢哉f,在教育話題上,公眾有著非常一致的心理預期,幾乎沒什么太大的分歧。這種高預期的集體心向,使教育備受關注;眾口難調等原因,使教育也難以獲得好評。
二、公眾“容忍度”低
與上述原因相關,公眾對教育由于“過度”關切,對教育中的任何瑕疵、疏漏、錯誤等都洞若觀火,難以忍受。這種情況在我國表現得又尤為突出。中國人向來對讀書有著較高的尊重和關切,這種關注與獲取知識有關聯,但不是如古希臘般為知識而知識,而是讀書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獲取功名、“顏如玉”“黃金屋”等,這種功利觀念由來已久。所以,雖然中國不是“人力資源理論”的發(fā)祥地,但“人力資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中國父母都對自己的子女有著較高的期望,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很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哪怕這樣的生活孩子很幸福。這些因素,再加上東方文化中特有的父母子女間的親情關系,使得公眾對教育上的問題變得尤為敏感。中國人講“過日子”,其實對不少家庭來講,就是“過孩子”。房價高點,能忍;待遇差點,能湊合;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不健全,能對付;生活條件一般,沒什么;唯獨不能忍受的就是教育上的差錯和不公平。在一些地方,教育成為公共事件的“導火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一點。
三、教育發(fā)展變化慢
教育易招致批評,當然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改革速度、力度、強度不夠,發(fā)展變化遲緩,使得教育難免受到責難。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教育和其他領域一樣,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改革也一直處在持續(xù)狀態(tài),公眾也比較多的有了教育成就的“獲得感”。但與其他領域如經濟、文化等相比,教育觀念的更新不大,改革發(fā)展的成效也不算太突出,許多教育上的疑難問題始終處在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比如,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要求要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時間過去三十多年了,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很好解決,甚至還沒有真正破題。教育發(fā)展變化慢不是中國教育獨有的問題,是全世界的“通病”。個中緣由,一是教育累積效應明顯,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都是根植于自身的政治經濟土壤,經由數年的層累而生成的,要“急剎車”或“急轉彎”都有著不小的困難。二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成效具有滯后性,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它自身的變革與發(fā)展不像有的領域那樣一兩年見成績,三五年效果就非常明顯。教育常常需要若干年后才能見證自身變革的成效。三是教育的依附性較強,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自身的變革以其他領域變革為前提依托,沒有其他相關領域變革的保證,它幾乎很難深入地變革下去,這也使其變化舉步維艱。
四、發(fā)言“門檻”低
教育容易受人批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批評者都能夠提出批評意見,也都自認為對教育有發(fā)言權。批評醫(yī)療衛(wèi)生,首先需要了解衛(wèi)生體制,掌握醫(yī)療相關的專業(yè)活動;批評經濟活動,首先需要了解經濟的基本運行情況,對經濟學理論稍有認知;批評文學,首先需要讀文學著作,對著作進行背景、旨趣、社會意義等多方面剖析……所有這些,是一般的公眾所不具備的。批評教育則不然,沒有學過教育學,不掌握教學專業(yè)知識,不影響對教育提出批評。因為公眾在其日常生活中,對教育就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感知,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育常識(至少自認為是如此)。沒有學過教育史,但自己有著受別人教育的歷史;沒有學過教育學,但自己一直參與著形形色色的教育活動,甚至在有些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角”……這種種經歷,使公眾能夠對教育現象做出針砭,對教育活動進行評判,對教育中的人或事提出自己的見解。發(fā)言“門檻”低了,公眾議論紛紛,你一言我一語,就很容易形成評論的氛圍。一旦教育中的某一個或某些事件成為熱議對象的時候,也就比較容易形成批評“浪潮”,將教育中其他成分覆蓋或弱化,凸顯的是批評的風暴。
五、意見領袖刷“存在感”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繁雜海量,一般公眾要想獲取其中全部的信息,形成對問題的全方位了解和認識幾乎變得不太可能。這種情況下,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應運而生,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有的信息即使直接傳達到受眾,但由于人的依賴、合群、協作心理促使他們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發(fā)生預期的改變,還須由意見領袖對信息作出解釋、評價,在行為上作出導向。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一般分為“單一型”和“綜合型”?!皢我恍汀?,即一個人只要在某個特定領域很精通或在周圍人中享有一定聲望,他們在這個領域便可扮演意見領袖角色,而在其他不熟悉的領域,他們則可能是一般的被影響者?!熬C合型”,即一個人在一個以上的領域都享有一定的聲望,在不同的領域中都有自己的影響力。從教育自身來看,前一種類型的意見領袖在某些特定的問題或事件上會積極地傳播相關信息,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后一種類型的意見領袖也常常當仁不讓,把自己作為教育問題的行家里手,對教育活動評頭論足,在發(fā)表自己言論的同時,增進自己的存在感。畢竟對教育活動或現象發(fā)表意見不是件太難的事情,同時也能引起較為廣泛的關注。
六、媒體傳播速度快
教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或成為公眾集中批評的對象,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新媒體時代,各種新的傳播手段如微信、微博等各種APP作為重要傳播媒介,不僅僅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工具,也是交流的渠道、互動的平臺。新媒體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你寫我看、單向傳播、單次傳播的模式,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格局。各種集文字、音頻、視頻、圖片、表情等多種媒介為一體的手機社交軟件,不僅帶來了社交網絡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還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和社交模式。正像有人所談到的,我們永遠無法預言什么樣的技術會在將來成為某種“新”媒體的特征,但可以預言的是:這些技術可以使人們更加便利地運用,更加公開公正地討論和傳播信息,更加良好和廣泛地進行社會交往??梢韵胍姡斀逃\行的某一方面遇到問題或產生缺陷時,公眾完全可以借助新媒體,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輿論關注的熱點,從而也給大家造成一種“眾矢之的”的印象。
七、教育自辯能力差
如果教育遇到一些不公正的批評,教育界自身有著充分的自我辯護力量,能夠對這些批評做出足夠令人信服的回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降低批評造成的影響。但遺憾的是,教育自身這種自辯能力不高。一是當教育成為公眾批評的對象或熱點時,教育界缺乏明確的自辯意識,不少人覺得“清者自清”。二是教育界難以組織起有效的辯護力量,即使有辯護的話,也常常讓人覺得“隔靴搔癢”“不解渴”。三是當教育受到公眾批評時,需要的不只是來自于教育行政部門的回應與反饋,尤其需要公眾、教育管理部門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也就是教育理論研究者做出有理有據的評論,但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研究的長期疏離,使得教育理論工作者對實踐問題了解不多,即使了解,也不愿意涉足評論的漩渦。
在世界各國,教育雖然不是“火藥桶”,但受關注程度普遍都較高,這是由教育的性質和地位所決定的。不讓公眾批評不可能,但讓公眾少批評,或者在這其中對批評加以引導還是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切切實實做好教育工作,及時了解公眾的教育需求,對教育政策等適時做出調整;也需要我們注意把握教育輿情,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對教育的不當指責盡快進行澄清。
(責任編輯: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