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將尊師視為一種美德,尊敬老師更是蔚然成風。學生進入學校后,尊敬師長是最基本的禮節(jié)。學生初次面見老師時,要行“跪拜”禮,平時見面要行揖禮,發(fā)展到后代,則以鞠躬為禮。行走時,學生須讓老師先行,自己跟隨其后。在稱謂上,古代學生稱老師為“師父”、“師傅”、“恩師”等?!跋壬币彩菍W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既含長輩之意,又含學識淵博、頗具修養(yǎng)之意。古人稱德高望重的人為“公”,因此“公”也常用來稱呼老師。學生往往自謙為“門下”、“門人”、“門生”、“門徒”等,有時還以“后生”、“晚生”、“小生”、“晚學”、“弟子”等自稱??梢娫趯W校里一切都以禮為規(guī)范、為準則。
視學禮
視學,是指皇帝或皇太子視察學校,它是學校的禮儀制度之一。視學的這天清晨,學校要先擊鼓集合學官和學生。集合完畢,皇帝便來到學校,執(zhí)事的官吏受命按照禮制的規(guī)定開始行事,先行祭奠先師、先圣之禮,然后再進行其他活動。第二天,再在學校行養(yǎng)老禮。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帝王仍十分重視視學,不僅以釋奠禮作為視學的主要內(nèi)容,而且還增加了講儒家經(jīng)典、議經(jīng)等活動。皇帝未入學堂前,執(zhí)經(jīng)、侍講、執(zhí)讀等官員和學官,以及典儀官要先在堂內(nèi)就座,其他官員和皇太子則等皇帝入座后,才入堂就位。而后便由執(zhí)讀先誦讀經(jīng)文,再由執(zhí)經(jīng)解釋經(jīng)義。接下來,侍講就論議座,按照經(jīng)文的內(nèi)容進行講論,解答疑難?;实邸⒒侍拥囊晫W禮,規(guī)模宏大,禮儀隆重,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學校、對儒家學說的重視和對先師先圣的敬重。
束脩禮
束脩禮,是古代學生與老師初次見面時的一種禮節(jié),也就是拜師之禮。男子15歲即入學,入學時須交束脩,也就是十條干肉,作為付給老師的酬金。行束脩禮這天,學生著青衿學服,攜帶著禮品去學校,來到學校后,先站立在門外。老師則站在學堂的臺階上,派人出門詢問學生的來由。學生稍稍向前,說明自己前來拜師求學的意愿。老師聽后,則謙稱自己無德,恐誤人子弟。學生則再次表示從師的決心,并請求老師能夠賜見并收留自己。老師見學生態(tài)度堅決,無法推辭,才命人請學生入門。學生面對先生站立,待先生走下臺階,立刻行跪拜禮。老師答禮后,學生便將禮品取出,擺放在老師面前,請他收下。老師答應收下,實際上也是表示同意收留這名學生入學,從此正式建立起師生關(guān)系。學生自入門之始,即接受尊師的禮儀教育,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釋菜禮
釋菜禮,也是古時讀書人在入學時所行的一種典禮,即用一些野生菜蔬祭奠先師,敬奉給老師,以此表示從師學藝。其儀式與釋奠禮相同,只是不殺牲供奉,所以古人說釋菜禮是“禮之輕者”,但禮輕情義重。相傳春秋時,孔子周游列國,曾受困于陳國、蔡國之間,7天沒有飯吃,只能靠煮灰菜為食,可他仍每天在室內(nèi)撫琴作樂。與孔子隨行的弟子子路、子貢都認為已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顏回仍每天從野外采摘回野菜,在孔子住所的門口向老師行禮致敬,以表示盡管老師的處境極端困苦,自己仍然堅持做人的原則,跟隨老師學藝。顏回此舉,體現(xiàn)了他尊師的風尚。正因如此,后人便將顏回附祭于孔子,讓人們在祭奠孔子的同時,也對他行祭奠之禮,這也是對顏回尊師的贊頌。
釋奠禮
釋奠禮是古代學校禮儀制度中極重要的一項??鬃邮羌赖斓闹饕獙ο?,還包括孔子的72位賢才弟子。每年春、秋兩季或春、夏、秋、冬四季還要舉行此禮,目的是讓學生時刻牢記教誨,不忘學業(yè),發(fā)憤讀書,以求功成名就。這是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學校固定的一項禮儀制度。行釋奠禮時要設(shè)祭奠的場所,后代多建孔廟,立孔子像,置放禮器、樂器,每年定期在此舉行祭孔禮。行禮要用牛羊豬三牲供奉先師先圣。最初行釋奠禮時,要先選出樣貌似先師先圣者各一人,著先師先圣生前穿的那種服裝,充當祭祀的對象,也就是以“尸”代表死者受祭。后來才逐漸以牌位、畫像等方式代表受祭者。如果學校剛建,行釋奠禮時,還須以帛為供品,以用牲血涂抹的器物祭告先師先圣。當然帛也要以牲血涂色,其寓意與“釁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