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教師問詢:班上學生紛紛表示受不了新調來的一位老教師,我作為這么年輕的班主任,怎么去和這位教師溝通呢?
直覺回應:不用說你這么年輕,即使是校長和年長者直接溝通效果也未必好。如果這位教師有機緣身處開放坦誠的敘事氛圍中,有機會聆聽到種種師生默契相處的智慧和快樂,或許會有觸動自行轉變。
一位校長問詢:引進一位骨干教師原本很優(yōu)秀,引進后因至親親人長期生病,護理和治療受拖累,工作無法進入狀態(tài),直到失去親人卻難以啟齒,只表示今后會好好為學校工作,很擔心她最終會頂不住,又不知如何幫她走出來。
也直覺回應:從這位教師身上,感到我們真的需要死亡教育,需要教育蕓蕓眾生如何舉重若輕面對生老病死。試著邀請她進入敘事探究活動,一種真誠安全無恐懼的分享氛圍可能會幫她自我突圍,尤其是當有人分享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類似痛苦,曾經(jīng)讀過什么書讓內心敞亮,重獲力量。
這并非把教師敘事探究作為靈丹妙方如法炮制,而是相信一切實質的轉變都意味著復歸真正的自我,或回歸心靈,即貫穿帕爾默《教學勇氣》的核心概念:自身認同與完整,一種自信與平和的生命內核。重獲自身認同與完整的轉變需要開放內在空間,需要尊重聆聽安全無恐懼氛圍的滋養(yǎng)。
教師敘事探究旨在回歸心靈
開放內在空間是相當了不起的內在革命。陷入極端的負面情緒的心靈,正在經(jīng)歷被支離分裂扭曲,力量難以匯聚。不能接受師生關系緊張是自己的原因,難以啟齒正經(jīng)歷的不幸,意味著感受到外部的恐懼不安全,還沒有機緣在新調入的環(huán)境把真實自我和力量展現(xiàn)出來,還沒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是被信任的,恐懼只被同情不受尊重。
當沒有勇氣接納不幸,沒有力量擁抱內心深處的痛苦或恐懼,在封閉地承受支離的心靈面前,除了尊重與等待,可選擇的援助之一,是讓當事人有機緣親臨一種彼此分享“教導自己認識自我”體驗的場中,意識到要重獲力量,必須復歸自身認同與完整。而自身認同與完整的真諦,是尊重直面生命經(jīng)歷的一切,有定力讓所有力量匯聚不分離。抽身靜觀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身體,悅納悲喜寵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重新匯聚力量獲得勇氣更新的密鑰。
一種開放真誠的敘事探究氛圍,用鮮活的體驗領悟心靈成長原理,就在自然建立安全無恐懼的信任關系,彼此散發(fā)和接收心靈被尊重的溫暖,也就自然助益當事人穿越恐懼回歸心靈,重獲自我更新的勇氣。因此,教師敘事探究中呵護尊重聆聽的氛圍,喚醒回歸心靈,這對于教師心靈成長的意義絕對是第一位的,遠遠超出它的一些附加價值,如敘事的分享或寫作滿足了外部標準(發(fā)表或獲獎)、歸納錘煉敘事素材獲得專題性研究成果等。這些附加價值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獲得心靈成長的生命的自然水到渠成。而且,附加價值的質量是取決于敘事探究第一位的根本價值—助益教師復歸自身認同與完整。自身認同讓內心力量匯聚不分離,才有定力如其所是進行選擇,獲得自身完整,成為最好的自己。
回歸心靈需要安全自在的敘事氛圍
由此,呵護真誠安全無恐懼的聆聽分享氛圍,是教師敘事探究的靈魂。帕爾默在《教學勇氣》“對話的基本規(guī)則”中強調,焦點人物能夠開放分享正遭遇的糾結困頓,其前提是分享小組能絕對尊重聆聽或誠實問詢,集中精力,忘掉自己,自然生成滋養(yǎng)心靈復歸自在的氛圍。不打斷,不評判,不熱心提建議,一切只是為了陪伴分享者更深入他的內心,悄然化紛導滯,重獲自信平和的生命內核,相遇自己的心靈導師,以最佳的自己應對挑戰(zhàn)。而且,聆聽者在陪伴他人進入內心中,也神奇地進入自己的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向自己和他人的心靈深處敞開,并把這種接納和開放內心空間的常態(tài),帶入和學生、同仁、朋友和家人的相處中。[1]這樣,聆聽者和分享者是同樣受益,當事人是否分享可以尊重自愿,但聆聽的機緣助益和自己內心深處對話。因此,敘事探究氛圍的熏陶,幫助每位參與者悅納一切,無論外力如何扭曲支離的心靈,內在力量都能重新匯聚,活出最好的
人生。
呵護真誠安全無恐懼的聆聽分享氛圍,困難在于無形的氛圍聚散微妙。除了多數(shù)人習慣迷失自我,狂躁之心泛濫,稍不尊重就足以讓開放的氛圍瞬間消失。此外,還必須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混淆。比如,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會不會很想聽聽合理的建議?不滿足于展示性敘事,不熱心提建議而中斷聆聽,會有損敘事探究的“集智”價值嗎?會妨礙凝聚正能量嗎?本文開篇對兩個問詢的回應,不也是在提建議嗎?
教師敘事探究確實承擔“集智”的重要價值,“集智”對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意義顯然。展示性的敘事分享對于“集智”確實有重要貢獻,但是對于參與者的實質成長卻存在阻隔。靜聽者傾向于對外歸因,覺得自己沒有遇上生命中的重要貴人,學生和家長又不配合,平時已經(jīng)竭盡全力了,哪有時間讀書和嘗試改變,等等。因此,許多教師培訓會知行分離,聽者往往當場深受震撼,做起來卻可能一籌莫展。
探究性生命敘事的微妙在于,成功喜悅是心靈成長的自然回報。真誠分享常人都經(jīng)歷著的困頓,穿越多元、沖突、被支離的恐懼,柳暗花明,為贏而輸,不斷被分離又不斷復歸自身認同與完整,內生實質轉化,尊重不同階段每位教師復歸心靈的節(jié)奏和層次,進入良性循環(huán)。這種分享引人共鳴,觸動自身轉變。
顯然,開篇對兩個問詢的回應,不是具體建議,而只是為引向無形的自我更新,敘事探究只是有形的中介橋梁。精神轉化自然獲得本體喜悅回報,教育正能量也必然更自然地凝聚。
敘事探究打開聯(lián)結創(chuàng)造性“源頭”的空間
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內心深處真實流露心靈的一再支離又一再重生,其情境和旅程一定是獨一無二的。煎熬掙扎后的寧靜自信,日常意識向心靈深處敞開,打開相遇自己心靈導師的空間,不期而遇智慧靈感,人我相融物我同頻,產(chǎn)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動力,這些體驗一定是原創(chuàng)的,刻骨銘心,引人共鳴。這也是探究性敘事超越于展示性敘事的內在魅力。
假如置身敘事場域或多或少有重復感、平常感,這也很正常,因為分享的每一位都正在心靈成長的旅程上。重要的是必須清醒覺知,只有從心底流露出獨一無二的魅力,才能有更多共鳴觸動,這需要理解心靈成長的深層本質,尤其要直面一種似是而非的指責,強調敘事探究復歸個體心靈,是否會妨礙團隊合作精神?
夏莫的《U型理論》對此有深刻而獨特的理解。按照U型理論,可見的社會活動的質量取決于我們知覺盲點中的不可見場域的質量,鏈接可見和不可見兩個領域的中間部分是注意力場結構?!凹w觀察我們注意力的場結構,即在展開行動時集體覺察我們實時的內在狀況,可能是21世紀及未來社會場域發(fā)生轉變時最重要的支點,因為它代表了我們共同意識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眱?yōu)秀領導者應該致力于維護和增強社會場域的質量。而且,作為創(chuàng)造機制的活性社會場域,最重要的社會維度卻容易成為盲點的,是U底“源頭”,這是個人和集體注意力場結構發(fā)源地上的動力源。社會場域的變遷指注意力場結構超越過去的模式、感受到自己真我的力量、敏于觸及這個“盲點”,即創(chuàng)造力“源頭”。這一社會場域變遷,會帶來個人和集體能量和覺察的提升,感悟當下,更明確方向感,帶來職業(yè)和生活的顯著成就。[2]
教師敘事探究營造安全無恐懼的氛圍,對暫懸習性反應,對開啟一個深微、純凈、舒緩的場域空間,意義重大。因此,促使注意力場結構趨向U底“源頭”變遷,個體和集體觸及直覺、洞察、創(chuàng)造力“源頭”,是敘事探究喚醒心靈回歸自身認同與完整的終極意義。
敘事分享如果帶給人重復乏味感,主要是因為滯留在“下載”層面。而現(xiàn)實中人們很容易滯留在“下載”層面激烈競爭,專家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專業(yè)領域的“下載”冠軍。因為專家也是人,也容易迷失于習性反應。這就是為什么“認識自我”會成為所有偉大智慧傳統(tǒng)的精髓所在。要掙脫盲目的“下載”競爭,暫懸習性反應,需要安適自在的敘事探究氛圍,滋養(yǎng)回歸心靈,聯(lián)結上“源頭”,認識自我相遇真我,生成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動力。
參考文獻:
[1]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十周年紀念版)[M].吳國珍,等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44-199.
[2]奧托·夏莫.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M].邱昭良,王慶娟,陳秋佳,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10,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