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穎
摘 要:態(tài)度對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有著重要影響,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學生對學習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認識,作為家長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學習的價值,并反復進行灌輸與強化,在他們心靈深處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行為觀念,即學習能帶來很多好處,學習是人所需要的;學生要有學習樂趣的情感體驗;學生要有克服學習困難、排除學習干擾的恒心和毅力。
關鍵詞:學習態(tài)度 形成機制 培養(yǎng)策略
前中國足球隊主教練米盧曾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尋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無不證明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早在20世紀80年代,大連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曾對初中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原因進行過調(diào)查,學困生的個案研究表明:雖然造成初中生學習成績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但都會導致學生學習態(tài)度日趨消極——厭學、被迫學、勉強學,因而成績下滑。1998年大連市教育局家庭教育研究所對當年本市中考前20名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這些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之所以取得好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態(tài)度——自覺、主動、刻苦。
可見,態(tài)度對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有著重大影響,它左右著人們的行為,或熱情投入、勤奮努力、堅毅執(zhí)著,走向成功;或消極被動、朝三暮四、怨天尤人,走向頹廢。
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不是教師和父母一廂情愿就能辦到的,也不是付出了時間、金錢和精力就能換來的。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教師和家長必須認識到“態(tài)度”是學生內(nèi)在的品質(zhì),只有掌握了學生學習態(tài)度形成的內(nèi)在機制,才能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學習態(tài)度形成的機制大體如圖1所示:
圖1
一、學生對學習重要性的充分認識
一位多年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曾說過:“我要給家長上的第一課就是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把孩子領進了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你應該自孩子背起書包的那一天起,就告訴他學習的價值。”所謂“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學習對于他自己有什么好處”“為什么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教師和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學習是一種吸取,它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通過不斷積累,讓自己變得更加智慧。如孩子問媽媽:“天為什么下雨?”媽媽說:“你上網(wǎng)查一查資料就知道了?!眿寢屧敿毜亟毯⒆尤绾紊暇W(wǎng),怎樣才能查到這方面的資料。孩子不僅查到了“天為什么下雨”,還查到了“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樣形成的”“酸雨對人體、農(nóng)作物的危害”等一系列知識。媽媽便可告訴孩子,這就是學習。
家長應告訴孩子:學習是一種塑造,它可讓自己掌握各種技能,建立有效的思維方法,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成為一個有能力在社會上生存和發(fā)展的人。如想讓孩子學習英語,家長可先帶孩子到外語角去玩一玩,當看到許多人和外國朋友侃侃而談時,孩子自然就想知道他們在說什么。此時,家長可趁機告訴孩子:“如果想和他們交流,就得學好英語?!奔议L也可以為孩子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如約外國朋友一起吃飯、看電影等,讓孩子融入交流中,感受英語語言。
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學習是一種享受,它可讓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得到快樂與滿足,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為了讓孩子多讀書,家長可經(jīng)常帶孩子到書店去,書店里琳瑯滿目的圖書會讓孩子流連忘返。如可允許孩子自己挑選課外書,并適當給出意見;每一星期去一次書店,讀完一本課外書后再買另一本書。讓孩子每天堅持閱讀、朗讀、講述,與家長分享讀書的樂趣,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孩子進入三四年級后,家長更要加強與他們的交流,通過點撥,讓孩子在明白事理、提高認識、點燃激情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主動“做”的動機,從而改善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行為。
二、學生對學習樂趣的情感體驗
當一個人對學習產(chǎn)生強烈興趣的時候,他的大腦皮層實際上正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此時,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異?;钴S,想象力也十分豐富,這是學習熱情最旺盛的時候,也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時候,個人潛能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從而獲得極大的快樂。隨著滿足和愉悅感的產(chǎn)生,便能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將成為一種內(nèi)在動力,會進一步激發(fā)人的學習熱情,如此,良性的學習循環(huán)就產(chǎn)生了。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態(tài)度,不能不注重其學習的情感傾向。
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傾向來源于學習過程的心理體驗。喜歡學習或厭惡學習的情感傾向都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總結(jié)學習體驗而得到的。
例如,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給予了充分肯定,這也就滿足了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學生的心理體驗是積極的,他們對敢于回答問題的情感傾向就是積極的。學生在這種情感傾向的支配下,就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以期收獲學習的愉悅感。
那么,是否只有肯定和獎勵才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樂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呢?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比如,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說:“你答對了一部分,還差那么一點點,能不能再好好想想?!边@時學生的思維將會被激活,這種積極思考帶給人的體驗也是愉快的。如果學生能思考出答案,便會急切地說出來以求證明,處于“急不可耐”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如果在學生沒答出來之前,其他同學搶答了,并得到了教師的肯定,則學生會有“恍然大悟”“無比惋惜”的體驗?!凹辈豢赡汀薄盎腥淮笪颉薄盁o比惋惜”也都是快樂的,學生都會有親身的體會。
那么,批評和要求是否一定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情感體驗呢?也不是這樣的。許多人都聽過陶行知先生批評教育學生的故事: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砸一個同學,遂將其制止,并責令他到校長室等候。陶行知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候。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蹦猩鷮⑿艑⒁傻亟舆^糖果。陶行知又說:“據(jù)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碧招兄焯统龅谌龎K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碧障壬帜贸龅谒膲K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jié)束了?!边@樣的批評教育恰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撥動了學生的積極情感,從而也就成了最有效的批評。
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傾向集中體現(xiàn)于學習興趣之中。人的興趣的發(fā)展一般包含三個階段,即有趣—樂趣—志趣。有趣是興趣的最初階段,它是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直接產(chǎn)生的興趣。樂趣是興趣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它是在有趣的基礎上對事物所產(chǎn)生的一種強烈的愉悅滿足感。志趣則是興趣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它與每一個人的成就動機或奮斗目標相融合。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因此,我們讓學生在玩中學,采用直觀教具和生動游戲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到了中年級,僅局限于此就不夠了,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一種克服困難付出努力之后的成功體驗,從而對學習產(chǎn)生一種愉快的滿足感。這種體驗已不單純是“有趣”,而進入了“樂趣”層次。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把“表揚”“獎勵”“鼓勵”送給那些為學習而付出努力的學生們,讓他們在成長中領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放棄“不勞而獲”“輕松成功”的幻想。
三、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排除學習干擾的恒心和毅力
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但仍需堅持學習。堅持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許多學生雖然一開始學習時很有興趣,但遇到困難就缺乏恒心和毅力了,很容易虎頭蛇尾。
學生到了中年級以后,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擴展,學習程度的加深,所面臨的學習困難會越來越多,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堅持和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習中既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又要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應多肯定和鼓勵學生,使他們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對于家長而言,切不可再包辦代替,而應讓孩子獨立學習,避免孩子產(chǎn)生“學習是家長的事”“學習是為了家長”這種錯誤認識。
其次,由于這種堅持和耐力是在長期的教育和訓練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教師對學生應采取適當?shù)挠柧毞椒?,注重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萌芽教學編寫組編著.素質(zhì)教育階梯[M].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