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文彬
摘要:合同自由的思想雖產生于羅馬法時代,但作為一種法律原則卻是在近代法中形成的,當代的《合同法》也均對合同的自由原則進行了一些限制,不過通過以上的限制不難看出,這些種種限制反而加強了對合同自由的保障。但出于社會狀況的限制,合同自由未能在司法實踐中很好地實現(xiàn),因此,合同的自由原則如何與現(xiàn)實社會更好銜接,無疑成為當代法制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合同自由;合同法;限制;司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6-0135-02
一、何為合同自由?
合同自由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同時它也對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謂合同自由,是指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雙方當事人享有合同自由,具體包括:1、訂立合同的自由,即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訂立合同,任何個人、單位、組織不得強迫;2、選擇合同相對人的自由,即當事人有權選擇和誰簽定合同,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干預;3、決定合同內容的自由,即在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情況下,當事人有權自由協(xié)商合同的內容和條款;4、處分合同的自由,即當事人有權自由決定是否要變更、補充、解除合同,有權自由決定合同生效的時間等;5、合同訂立方式的自由,即合同雙方當事人有權采取口頭、書面等形式訂立合同。二、合同自由在我國法律中的體現(xiàn)及限制
“合同自由”這項基本原則貫穿于我國的整部《合同法》。比如《合同法》第三條規(guī)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第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1];等等。這些都是合同自由在法律中的一種體現(xiàn)。但任何自由都是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的自由,法律在許可合同自由的同時也給它上了一把枷鎖。這主要體現(xiàn)在合同的適用范圍、合同的效力,以及格式條款、免責條款等方面:(一)合同的適用范圍
《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xié)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這是《合同法》中關于合同內容的強制性規(guī)定,即合同內容的自由原則上僅限于有關財產的約定,當然,離婚時夫妻雙方有關子女撫養(yǎng)等涉及到人身的部分約定也是有效的。但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等因為涉及到人身重大問題,甚至關系到人的基本權利,如果任由合同當事人約定其內容,可能導致人權的不穩(wěn)定,所以對此我國專門頒布了相關法律進行調整。(二)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無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了下列幾種合同無效的情形:(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合同自始無效。另外,以下兩類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僅僅是條款無效,不是合同無效。
2.合同的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了合同的可撤銷情形:(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但必須是因為合同相對方的欺詐、誤導等行為,致使自己一方對合同的條款、內容產生重大誤解的,才具備撤銷合同的條件,如果僅因自己的經驗不足或知識匱乏等主觀因素導致對合同產生重大誤解,就不能夠撤銷合同;(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可以撤銷,如果合同訂立后,因為客觀情況的變更(比如國家政策的調整、經濟形勢的變化等)導致合同一方顯失公平的,則不屬于可撤銷的范圍。這里的顯失公平也必須是合同一方利用自己強大的優(yōu)勢迫使對方簽訂的不利條款才屬于可撤銷的范圍,如果合同簽訂時,合同內容均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就不存在可撤銷的情形;(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
3.效力待定的合同
所謂效力待定的合同,顧名思義就是效力不確定的合同。這是對訂立合同主體的自由的一種限制?!逗贤ā返谒氖邨l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反之,沒有經過法定代理人追認的,則不發(fā)生效力,但純獲利益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fā)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這里的不發(fā)生效力是相對的,如果合同相對方是善意的,并且基于對合同的信賴為簽訂合同積極做了相關準備或者合同簽訂后為履行合同做了相關準備,則合同對于被代理人仍然發(fā)生效力[2]。
(三)無效的格式條款所謂格式條款,是指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xié)商的條款。但并不是所有的格式條款都是無效條款,只有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才是無效的條款。這些規(guī)定表面上限制了合同自由,但實則是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一種體現(xiàn),根本上保障了合同自由原則。三、合同自由在司法實踐中的不足
我國法律雖然比較系統(tǒng)完善地規(guī)定了合同自由,但司法實踐中考慮到我國現(xiàn)階段的社會狀況,不得不在法律之外對合同自由進一步地加以限制,以至于有些有效的條款形同虛設。比如違約金問題,根據法律規(guī)定,違約金屬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合同自由的體現(xiàn),應當是有效的,但審判實踐中,法院能夠支持的違約金不超過守約方實際損失的30%[3],而法院對于損失這一部分的舉證要求相當高,當事人很難有效證明自己的損失,因此,違約金條款已然成了一道擺設。當然,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市場的不誠信,違約金過高導致有些人故意導致相對方無法全面履行合同,以至于違約。此外,再如合同的解除問題,按照法律規(guī)定,任何一方不得隨意解除合同,守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并繼續(xù)履行合同,但在司法實踐中,很多基層法院在審判過程中會允許有條件地解除合同,尤其是在房屋租賃合同方面,承租人一般在承擔違約金后可以解除租房合同而無須征得出租人的同意。四、結語
合同自由的思想雖產生于羅馬法時代,但作為一種法律原則卻是在近代法中形成的,當代的《合同法》也均對合同的自由原則進行了一些限制,不過通過以上的限制不難看出,這些種種限制反而加強了對合同自由的保障。但出于社會狀況的限制,合同自由未能在司法實踐中很好地實現(xiàn),因此,合同的自由原則如何與現(xiàn)實社會更好銜接,無疑成為當代法制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86年4月12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3]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2月9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