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亭
摘要:在頻繁的民事交往中,表意人發(fā)出的意思表示與本人內心想法不一致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本文通過對意思表示錯誤與欺詐相關理論的闡述,進一步研究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以及我國在錯誤制度之外設立欺詐制度的意義。
關鍵詞:錯誤制度;欺詐制度;意義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6-0158-02
一、錯誤制度與欺詐制度概述(一)錯誤概念
錯誤是指表意人因誤認或不知(區(qū)別于虛偽表示),而導致意思和表示不一致的情況。錯誤可以分為動機(目的意思的原因)的錯誤和法律行為的錯誤兩類。
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的“誤解”應與德國法上的錯誤作同一解釋。我國立法中并沒有“締約意思表示錯誤”的表述,而是在合同法中以重大誤解對錯誤制度進行了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民通意見》第71條。(二)欺詐概念
欺詐是指故意使用隱滿、歪曲事實或者編造虛假情況的手段欺詐他人,使他人陷入錯誤判斷中而作出了與其內心真實想法不一致的意思表示。英美法系將欺詐歸入締約意思表示錯誤的范疇,但是筆者認為錯誤與欺詐制度差別還是非常大的,錯誤制度中表意人認識產生錯誤是表意人與對方的非故意導致的;而欺詐制度中表意人認識產生錯誤是基于對方的有意而為之。二、效力體現(xiàn)(一)錯誤的效力
關于錯誤的效力如何,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是不同的。大陸法系中以日本和瑞典為典型,側重保護當事人內心真實的效果意思,否定因錯誤作出的不符合其真意的意思表示,即將因錯誤而為的民事行為認定是無效行為,不發(fā)生民法上的法律效果。英美法系認為如果一方當事人正確表達,另一方當事人基于其自身原因而發(fā)生的一般性認識錯誤并且并沒有引起嚴重影響當事人訂立合同目的的實質性誤解,那么,該合同不受一般性錯誤的影響而發(fā)生法律效力,只有存在影響合同成立的實質性錯誤的時候,合同的效力才受影響。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guī)定,我國對于錯誤(重大誤解)的效力原則上是可撤銷的。但是有例外,即在表意人違反一般的注意義務、同一的注意義務時,不得撤銷,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二)欺詐的效力
我國對欺詐效力的規(guī)定:1、當事人之間為欺詐行為的效力(1)欺詐人是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時,另一方當事人享有撤銷權;(2)如果欺詐人是合同之外的相關第三人,并且與此同時相對人根據一般人的嘗試判斷能夠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所為的欺詐行為,那么,受欺詐人享有撤銷權;如果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時并沒有相對人,那么此時的受欺詐人享有撤銷權①。2、欺詐行為對于第三人的效力,原則上,欺詐行為所訂立的合同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可以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三、欺詐與重大誤解的區(qū)分(一)欺詐與重大誤解的一般性區(qū)別
1.錯誤制度與欺詐制度發(fā)生錯誤認識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由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所引起的;后者一般是基于自身過失產生的。2.對行為后果規(guī)定不同。在欺詐中不要求被欺詐者一定遭受重大損失;而在重大誤解中必須要求被誤解人具有重大損失。我國現(xiàn)行民事立法對欺詐行為規(guī)定的比錯誤制度更加嚴格,主要是因為合同當事人或者合同之外的第三人為欺詐行為違背了平等的民法主體進行交易應遵守的誠實信用原則,如果不對欺詐制度進行嚴格規(guī)制,很有可能在社會上滋生人人為了自己利益而想方設法進行欺詐訂立合同的現(xiàn)象,長此以往對中國的頻繁民事交易造成嚴重侵害。3.民事責任規(guī)定不同。合同當事人一方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根據《合同法》第54條規(guī)定,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若沒有損害國家利益的情形,屬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但是在錯誤制度和欺詐制度下當事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存在顯著區(qū)別。在欺詐制度中,享有撤銷權的一方合同當事人在撤銷合同后享有對欺詐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他無權要求欺詐人承擔其對該合同成立的信賴而產生利益遭受損失的責任;而在錯誤制度中,誤解人應該對相對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錯誤制度和欺詐制度主要應從合同當事人雙方內心真實想法與其外在表示是否一致這個方面來區(qū)分。錯誤制度所保護的法益更多的是合同當事人雙方的意識表示真實,這種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民法尊重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欺詐制度所保護的法益更多的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自由,對欺詐人進行嚴厲規(guī)制,有利于維護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不管是錯誤制度還是欺詐制度,他們的設立無非就是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的真實與自由,使社會形成誠實信用的風氣,促進民事法律關系的形成,加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進步。四、保留欺詐制度的意義
錯誤制度與欺詐制度是民法中兩個重要的制度,前者是對合同中一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從而導致相對方遭受利益損失的行為進行法律規(guī)制,后者是對合同中一方當事人或者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從而導致相對方遭受利益損失的行為進行法律規(guī)制。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愈加頻繁的民事交易,欺詐制度更加重視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即欺詐人承擔責任是因為其侵害了表意人的意思決定自由。欺詐與其他意思表示瑕疵制度都是對意思決定自由的保護。
我國民法以意思表示為核心構建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理論與學說,其中的法律行為法具有統(tǒng)帥所有其他的關于意思表示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欺詐制度,能夠在民法之外對其他行為產生約束力。
若刪除欺詐制度,當意思受到外來干涉時就無法利用現(xiàn)行立法來解決。此外,我們只要在法律上承認“過失的欺詐”,欺詐制度與錯誤制度就能基本保持在同一層次,這樣就使得法律行為法保持了高度的內在一致。但是我們都非常清楚,在對相關理論探索還不夠成熟以及對相關制度的構建還不完善的前提下,匆匆忙忙進行制度的增加與刪減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民法中對相關制度的安排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的,有其合理的因素,所以,筆者認為應該繼續(xù)探索民法中相關制度中隱藏的理論,在不具有更好的制度代替之前,維持制度的現(xiàn)狀,保持其固有的慣性,這種思想對以后我國民法典的規(guī)范設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五、結語
錯誤制度與欺詐制度都是對當事人意思表示與其內心真實想法不一致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的制度。兩者的制度設計都是為了保護民事交往中當事人的意思自主的意思決定自由,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促成合同的有效訂立,對頻繁的民事交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兩者并不是等同的制度,我國在錯誤制度之外設立欺詐制度有其特定并及其豐富的意義。筆者認為,在對我國民法相關理論探索還不夠成熟且對國外民法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的前提下,維持民法中相關制度的現(xiàn)狀是比較理想的選擇。[注釋]
①[德]卡爾拉倫茨著,王曉曄譯.德國民法通論(下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98.
[參考文獻]
[1]張海晶.我國意思表示錯誤制度的缺失與重構[D].大連海事大學,2013.
[2]李開國,張玉敏.中國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譚和平.意思表示瑕疵理論與立法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潘運華,張中成.論意思表示錯誤的法律行為之效力[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5]冉克平.民法典總則視野下意思表示錯誤制度的構建[J].法學,2016(2).
[6]梅偉.民法中意思表示錯誤的構造[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5(3).
[7][德國]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下冊)[M].王曉曄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8]潘運華,張中成.論意思表示錯誤的法律行為之效力[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