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金戈老師為全國第二屆“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奉獻了一堂饒有趣味的作文指導課“童話續(xù)寫”。該課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們反復揣摩學習。此處,單對其教學結構中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設計做一簡要的評析。
一、教學復盤
該課的教學結構很簡潔、清晰,可用五個字概括:讀——續(xù)——評——照——寫?!白x”——學生閱讀原文的前面部分,理解原文的基本內容,把握作者寫作的基本意圖?!袄m(xù)”——學生根據原文前面部分的內容,續(xù)寫后面的故事,教師在此過程中提供思維的“支架”(創(chuàng)意續(xù)寫的策略)?!霸u”——師生共同對續(xù)寫的內容進行點評,可以點贊,也可以挑刺。“照”——“照鏡子”,學生將自己所續(xù)寫的內容與原文相對照,找信心,看差距?!皩憽薄獙W生課后運用所學內容、知識寫一篇童話,要求有內涵、有細節(jié)、有想象。其中的關鍵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因此而運轉起來的。
二、教學奧妙
該課的教學結構十分簡潔,也可以說很簡單。但這份簡單背后,卻有無窮的奧妙??凑n不在看熱鬧,而在看奧妙。這些奧妙,集中體現在一個簡單而精巧的教學設計——“猶抱琵琶半遮面”,也就是把完整的童話故事,截去尾巴,讓學生通過想象續(xù)上。
1.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基本規(guī)律。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里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功能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而不是其他。語言文字運用以閱讀、寫作為重點。閱讀,側重在理解別人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寫作,側重在訓練自己對語言文字的運用。閱讀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閱讀——“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寫作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寫作——“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
金戈老師這堂課是作文指導課,但融合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當然也有聽說的訓練)?!白x原文”“照鏡子”緊緊扣住理解作者語言文字運用之妙著力;“續(xù)結尾”“寫童話”則重在訓練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能夠體現語言文字運用之妙。整個過程,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內容,而沒有“燒野火”。
尤其是教師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更是體現了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精髓。這里學生既要理解露出的“半邊臉”,還要通過這露出的“半邊臉”推測、想象另外“半邊臉”的樣子。不僅要推測、想象,還要把這種推測、想象用語言文字呈現出來。這里既有“內部言語”的調動,也有“外部言語”的運用。學生既要善于想象,也要善于表達。
2.體現了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整合。
“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課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核心之核心;此處的“思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維,而應是語言的思維——語言活動、語言作品所體現的思維;此處的“文化”應是語言的文化——由語言和言語所承載、體現的文化;此處的“審美”應是語言的審美——不同于音樂、美術、雕塑等的語言藝術的審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割裂四個要素,要通過教學內容的提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整合各個要素的精髓。
金戈老師的課,就體現了這種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動筆續(xù)寫,訓練了語用能力;想象續(xù)寫,訓練了思維能力;理解《變形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體現了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的體會、辨識;學生的想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又讓學生受到了文學的審美熏陶。
我們還是來看這一課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前文已經講述,此處看看思維、文化、審美三要素的整合。這里“半遮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給讀者形成“心理壓力”。根據“完形心理學”的理論來看,讀者讀到這樣一個“半遮面”的有缺陷的故事,自然會產生一種沖動,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去填補這種“缺陷”。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召喚結構”——我們常說的“意義空白”,它驅遣著讀者的想象去填補“空白”。這種做法,也是對民族集體無意識的運用。中華民族的民族集體無意識中有一種“大團圓”的意識,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讓善良者終成善果,即這種意識的體現。教師引導學生續(xù)寫,就是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這個故事變得“圓滿”(大團圓)。當然,這種文化體認,并不一定需要拿到教學的前臺來晾曬,但教師心中對此應有較清醒的認識。
三、學理啟示
教學是一件講學理的事情,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學理的解釋,進行學理的審視,才能算是真正具有專業(yè)自覺的教師。也就是說,教師不能滿足于“我認為這樣上很好”,更不能蠻橫地來個“我就要這樣上”。一些名師所上語文課就在這個方面失了分。金戈老師是一個十分謙遜的校長,也是一個有著學理自覺的特級教師。他這堂課以較高的聚焦度成功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通過想象續(xù)寫童話。這節(jié)課的魅力就在“半遮面”,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
1.要學會“留一手”。
也就是說,無論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教師都要在教學材料的處理上下足功夫。對于文學作品,我們要善于發(fā)現“縫隙”。這個“縫隙”,是作者“留一手”的結果。教師既可以利用作者的“留一手”,也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對文本進行改造,砍掉一個部分。這樣的“留一手”,體現了教師的智慧,體現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預先評估與調動。
2.要學會“等一站”。
學生對文本本身“縫隙”或教師制造的“縫隙”或“斷崖”,并不是立即就能跟上來并驅遣想象填補進去的。這里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靜待花開?!暗取币膊皇峭耆粍拥模o學生提供交流、碰撞的機會,提供反思的機會,指出改進的方向。金戈老師在學生續(xù)寫后,組織大家相互討論、點評,體現了“等”的過程中的同伴互助;“照鏡子”,則體現了“等”的過程中的方向引領。所以,教師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等”或有意地“落”下學生,都應是智慧的體現。
一句話,“半遮面”的魅力,既在“設局”的智慧,也在“解局”的智慧。
(四川省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