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美
摘要: 集古今之華章,薈宇宙之精華,吐納之際有清泉潺潺,揮灑之間有風云奔走——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境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已成為當務之急,那么語文課就成為執(zhí)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鑄而成的藝術品,富有創(chuàng)意地追求教學內容與表達形式之間的有機結合,這就是教學的藝術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藝術性;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95-02
所謂教學的藝術性,并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更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智力。我在教學中是從以下幾點展開的: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注重態(tài)勢語言的優(yōu)美
要用眼神說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能表達許多言語所不能完全表達的復雜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它往往比口頭語言表達得更直接、更充分、更神秘、更具誘惑力,能夠產生異乎尋常的傳情作用,甚至能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地。在講課過程中,語文老師應根據(jù)講課內容和自身思想感情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不同的眼神。學生透過老師不斷變化的眼神來領悟其豐富的情感世界,從而更深刻地體會授課中的內容,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形成自己的認識。老師充分運用自己的眼睛,隨時觀察學生的眼神,通過眼神的表情達意,來達到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才利于學生對授課內容更深刻、更細膩的接收和消化。 要用表情溝通,面部表情是心靈的"鏡子",在講課中,它可以準確而靈敏地把具有各種復雜變化的內心世界給反映出來。講課的表情要實在,表里如一,要與講課內容合拍。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的表情是發(fā)自內心的、有感而發(fā)的真情,而不是裝腔作勢、矯揉造作的"演戲"。老師在講課中要始終圍繞課文主題和內容的變化流露正確的情感,決不能摻進自己一點私情,應該把個人的悲喜藏在心底,把自己在講臺上的表情視為授課的"特殊要素",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
2.小學語文課堂板書的藝術
教師的板書是展開于空間,表現(xiàn)于靜態(tài),感之于視覺,以展開知識的"核"而存在于黑板上的一種藝術。教師板書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內容要確切,外形要規(guī)范。板書的內容,要重點突出,詳略有別,確切,層次分明;板書的外形,要講究規(guī)范,大小適當,工整醒目,嚴防模糊潦草,雜亂無章。要合理布局,新穎別致; 板書的布局,要講究格式,選擇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學生易于觀察和理解。設計板書,不要老是一個模式,要注意新穎別致,用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如課文《威尼斯的小艇》,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采用"讀畫結合"的方式進行簡筆畫板書,畫出小艇的樣子、特點。學生通過簡筆畫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能背誦課文。講解要與板書、板圖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精講重點,又要展示變化多樣的板書與板圖,圖文并茂,二者有機結合,這樣,學生一看就一目了然,更能加深學生以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3.小學語文教學藝術必須具備創(chuàng)造性
當今的孩子們最缺乏的是什么?是生動的實踐、豐富的體驗、大膽的懷疑、無拘無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創(chuàng)造。教育,首先是人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只有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地位,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潛能,學生才會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創(chuàng)造,去體現(xiàn)自己最大的價值。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曾在一次教學活動的閉幕式上說:"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總體上說,在觀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仍處于主體地位,學生仍然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我們的教學藝術盡管也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但仍缺少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因此,我們必須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著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自己在教學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教學《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些文章時,很多老師都讓學生寫了《凡卡的命運》、《賣火柴的小女孩》類似的文章,很好地創(chuàng)設了一個想象的情境,給學生以想象的余地,記得我還讓學生寫了《井底之蛙》新編,結果新奇有趣,有的寫青蛙跳出井后看到廣闊的美麗世界,感嘆何不早點跳出來呢!有的寫得青蛙跳出井口,分別和小兔、小山羊等動物去旅游,欣賞美麗的風光,還與動物們一起開聯(lián)歡會;還有的寫青蛙跳出井來,看到灰蒙蒙的天空,遍地垃圾,混著毒液的河水,它又無奈地跳回了井里……想象力之豐富,讓我出乎意料。可見,教師在教學藝術方面,稍稍注入一些新變動,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滿意。
4.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有啟發(fā)性
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如果都能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將起著重要作用。那種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不能培養(yǎng)能力,自然也無藝術性可言。有兩位教師教《驚弓之鳥》這一課中"直往上飛""直掉下來"中的"直"字,就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觀。"直"字在課文中出現(xiàn)兩次,詞義卻不一樣。前一位教師在教學中直接點出了兩個"直",不僅告訴學生分別是什么意思,而且進行板書,這是讓學生"伸伸手,接果子",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師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當課文第一次出現(xiàn)"直"時,稍微點撥了一下,當讀到直掉下來時,師問這個詞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你們閱讀時注意了沒有?找出來,結合句子和當時的情景思考一下,它們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這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將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其中,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啟發(fā)式教學離不開課堂提問,但學生不經思考就能回答出來,決不是啟發(fā)式教學。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最講究分寸。因此,對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不僅要在備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客觀的預測,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這需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教學藝術。
總之,語文教學是藝術,是通過藝術化的神態(tài)、語言、板書、教學方式、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只有將語文教學藝術化,才能展現(xiàn)出語文課的學科個性來。愿我們的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能夠真心地熱愛生活,熱愛學生, 把深厚的情感、淵博的知識與生動的課堂教學連綴在一起,讓科學性和藝術性在三尺講臺上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高貴生;;編寫小學語文"學材" 引導學生會學習[A];教育管理實踐策略研究,2009年。
[2] 張巖平;;以陶為師 構建小學語文 "自學——研討"教學模式,2001年。
[3] 李長松;;千呼萬喚始出來——評小學語文系列景觀片《資料庫》,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