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本麗
摘要:目的 探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應用核苷類藥物治療的效果。方法 將9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A組32例應用核苷類藥物拉米夫定(LAM),B組32例應用阿德福韋酯(ADV)治療,C組應用恩替卡韋(ETV),觀察三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12個月后三組的Child-Pugh評分、ALT水平及HBV-DNA載量均顯著降低,且C組顯著低于A組和B組(P<0.05);C組HBeAg陰轉(zhuǎn)率為37.50%,顯著高于A組的18.75%和B組的21.88%(P<0.05)。結論 核苷類藥物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降低病毒載量,以恩替卡韋的療效最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核苷類藥物;肝硬化;乙型肝炎;臨床療效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常見肝炎類型,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國內(nèi)患病率目前仍處于較高水平,人群患病率約7%[1]。乙肝患者容易發(fā)生肝硬化,尤其是進入失代償期以后容易產(chǎn)生多種嚴重并發(fā)癥,臨床預后較差,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臨床研究表明,應用抗病毒藥物積極抑制HBV的復制,對于控制肝臟炎癥活動,阻礙或者延緩肝纖維化進程[2]。本研究對乙肝肝硬化患者擬用三種不同的核苷類藥物進行病毒清除治療,包括恩替卡韋、阿德福韋酯以及拉米夫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6例,均處于失代償期,均符合乙肝及肝硬化臨床診斷標準,均經(jīng)HBV-DNA定量檢測顯示結果≥105拷貝/ml。除外合并其他類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除外合并膽汁淤積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酒精性肝病患者,除外合并惡性腫瘤、心腎功能障礙、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颊呒捌浼覍倬鶎Ρ敬窝芯恐榍彝猓軌蚍闹委煱才乓约芭R床評估,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颊甙凑针S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三組:A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齡35~68歲,平均(40.78±5.56)歲;病程5~30年,平均(12.79±2.78)年;HBeAg陽性29例。B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齡38~70歲,平均(41.45±5.74)歲;病程4~32年,平均(12.68±2.96)年;HBeAg陽性26例。C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齡32~65歲,平均(43.09±6.18)歲;病程8~28年,平均(13.11±2.94)年;HBeAg陽性30例。三組的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三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保肝利膽及降酶的跟內(nèi)科常規(guī)綜合治療。A組予以拉米夫定口服,劑量為100mg/d,療程12個月。B組予以阿德福韋酯口服,劑量為10mg/d,療程12個月。C組予以恩替卡韋口服,劑量為0.5mg/d。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個月后,常規(guī)抽血檢查血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水平,測定HBV-DNA載量,并采用Child-Pugh評分法進行肝功能評分,得分越高則肝功能越差。統(tǒng)計兩組的HBeAg陰轉(zhuǎn)率以及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三組治療前后Child-Pugh評分、ALT水平及HBV-DNA載量比較 治療前三組的Child-Pugh評分、ALT水平及HBV-DNA載量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12個月后三組均得以顯著降低,且C組顯著低于A組和B組(P<0.05),A組與B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三組HBeAg陰轉(zhuǎn)率比較 治療12個月后,A組HBeAg陰轉(zhuǎn)率為20.69%(6/29),B組為23.08%(6/26),C組為40.00%(12/30)。C組的陰轉(zhuǎn)率顯著高于A組及B組(P<0.05),A組與B組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3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三組均未見腎功能異常、血磷水平升高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用藥安全可靠。
3 討論
乙肝后肝硬化的主要發(fā)病機制為持續(xù)炎癥反應以及進行性肝纖維化,而HBV持續(xù)感染是導致患者的肝臟炎癥反應以及肝組織纖維化等病理生理改變持續(xù)存在的主要原因[3]。目前,臨床普遍認為對于HBV-DBA病毒載量超過檢測下限者,即可開展抗病毒治療,但傳統(tǒng)常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容易導致部分患者病情加重、不良反應等問題,臨床應用具有局限性[1]。
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是通過抑制病毒核酸合成過程而發(fā)揮治療作用的藥物,其主要是通過取代病毒原有的核酸前體,或直接對核酸合成酶產(chǎn)生活性抑制作用,阻斷其核酸的合成過程,進而起到抑制病毒DNA鏈延伸的作用,最終發(fā)揮選擇性病毒抑制作用,具有顯著的抗病毒效果[4]。既往臨床常用的核酸類抗病毒藥物以阿德福韋酯及拉米夫定為典型代表,臨床研究證實兩藥單用或聯(lián)用均具有良好療效。拉米夫定能夠較為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HBV-DNA載量,但長期用藥可出現(xiàn)耐藥菌株等問題。阿德福韋酯能夠長期、持續(xù)性地抑制病毒DNA的復制,但其起效較為緩慢[2,3]。近年來,新型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逐漸應用于臨床,其不僅具有前兩種藥物的優(yōu)勢,同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抑制HBV復制,且病毒DNA復制的抑制作用較強、持續(xù)時間較舊,近遠期療效均較好[2]。肖興國等[4]研究發(fā)現(xiàn),恩替卡韋治療乙肝肝硬化能夠有效降低CEA、CA125、CA199及AFP等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HBV-DNA載量并且提高轉(zhuǎn)陰率,改善臨床預后。本研究中,三組患者在治療12個月后Child-Pugh評分、ALT水平及HBV-DNA載量均顯著降低,但以C組的降低幅度最為顯著,且C組HBeAg陰轉(zhuǎn)率(37.50%)相較于A組及B組(18.75%,21.88%)顯著提高,與周文興等[5]報道一致。治療期間并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核苷類藥物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HBV-DNA載量、改善肝功能,其中,以恩替卡韋的療效最為突出,用藥安全性較好。
參考文獻:
[1]鮑艷婷,鄭良達,陳公英,等.對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核苷(酸)類藥物耐藥位點的分析[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4,43(4):83-86.
[2]張寧.核苷類藥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療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4,23:149-149.
[3]李福英,陳然,黎芬芬,等.核苷類藥物聯(lián)合中成藥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14,30:96-97.
[4]肖興國,吳慧麗,李琨琨,等.恩替卡韋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腫瘤標志物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4:88-90.
[5]周文興,呂國良,劉馨,等.核苷類藥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2,33(2):170-172.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