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曉玲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一到十五六歲,總愛和父母對著干,家長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總好和父母或老師“作對”,你不讓我干,我卻非要干;你讓我這么干,我卻非要那么干……這種狀況一持續(xù)就是兩三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逆反”現(xiàn)象。
叛逆是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會有的一種心理特征。叛逆期的出現(xiàn),反映了孩子已經(jīng)逐漸長大,對人對事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年人的監(jiān)護。他們反對成年人把自己當“孩子”,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tài)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自己的存在,才產(chǎn)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青少年產(chǎn)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shù)慕逃椒ㄊ菍е聦W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傳統(tǒng)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以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對著干”,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后,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后,最反感家長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tài)度生硬。
二是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jīng)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方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時孤立無援,產(chǎn)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chǎn)生思想矛盾。有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shù)暮靡怅P心,就會產(chǎn)生思想上的沖突、矛盾?;蛴行┘议L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chǎn)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1)不要因為工作忙、應酬多而忽視孩子的對話需求,家長要勤于與這一特定生理時期的孩子對話。指導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父母的羅嗦、老師的批評,這些教誨都是善意的,是為了幫助自己健康成長。當子女向你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個招呼,以便子女諒解。
(2)多陪孩子參加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如:看足球賽、欣賞演唱會等,鼓勵其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展現(xiàn)自我價值,用知心朋友的態(tài)度與他們交流感受,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正確的待人接物觀念。
(3)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見一致,就以他的意見來決策,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家政)感"和責任感。
對青少年來說,要認清自身叛逆期心理的特點,不要“盲目”地逆反,“愚蠢”地逆反,以免做出一些沖動、幼稚的事情來。青少年要積極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處事的能力,但同時一定要學會“多思”,要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認識問題;不盲從、不迷信成年人的觀點,這也是對的,但反對一定要有反對的理由,而且這種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準則、符合社會公認的標準,而不應是自以為是的“自我標準”或“自我準則”。
逆反心理既然是青春期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正?,F(xiàn)象,肯定有其積極的一面,只要老師、家長引導得當,就會有益于培養(yǎng)少男少女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利于他們的自強自立,有利于他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成熟。但如果處理不好,一些人可以變得非常自負、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或者變得極端自私、極端個人主義、處處都要突出自己,不能承受挫折和失敗,最終無法很好地地適應社會。正因為如此,家長、學校、社會都應重視和正確對待少男少女們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