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他們立志用設計的手法將工藝之美引入日常器用,在秉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能貼合當今市場,才能讓老手藝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親自進山選取最好的竹子,親自制作極細的竹絲,親手編織,以及精心設計制作的上乘胎體”?!敖?jīng)過將近四年不斷調整和完善,‘衿即將面世,它是我們2013年拜師學成竹絲扣瓷后自己制作的第一個作品。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們耐心學藝,潛心研究和調整作品,這一只盈手可握的小杯子,我們傾注了太多的心力,為了恢復中國古代最極致的細竹編手藝?!边@是林瑾洪和王雨2016年3月發(fā)的一條微博信息,算算時間,距離他們拜師學成竹絲扣瓷已經(jīng)過去三年,第一件作品才剛剛問世。
可是,他們不急。
這或許從他們的工作室名稱中就可略知一二——“澄懷格物”, 意指靜心研究與制作器物,“格物”取自格物致知。工作室位于依山傍水的太湖邊,幽靜的環(huán)境中王雨和林瑾洪每天專心工作、聽琴練字,偶爾邀約朋友品茗聊天,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織中研究和記錄傳統(tǒng)的手工藝。
用雙手傳承個人和民族的文化記憶
在成立工作室之前,林瑾洪和王雨曾做過一段時間的產(chǎn)品設計和策略,但“朝九晚五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一次偶然的旅行計劃改變了兩人的生活軌跡,原本只是打算到全國各地旅行一趟,后來其中一人提議:為何不去尋訪手工藝呢?既可以游玩,又能增長見識,多好!
2012年2月,林瑾洪辭職,開始傳統(tǒng)手工藝之旅。三個月后,王雨也辭掉工作一起旅行。
蘇州,是林瑾洪和王雨拜訪的第一個手工藝所在地。2012年,剛剛上路的兩個青年,在蘇州市平江路紐家巷邂逅沈氏筆莊。此前他們并未提前查詢過它的消息,就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見到一家灰瓦白墻的江南小店,便走進拜訪。在王雨記憶中,他們那時不懂怎么和手藝人交流,很生澀?!百I了筆莊李阿姨的幾支毛筆,又拍了幾張照片就告辭了。今年回蘇州我們又去專程拜訪,很高興看見4年后小店還在原處,和李阿姨講起之前的事情,她也不斷鼓勵我們?!被蛟S緣分使然,后來兩人的澄懷格物工作室就建在蘇州。
在浙江余杭尋訪斫琴手藝時,王雨和林瑾洪遇到一位質樸淡泊的手藝人馬岳思。他在余杭非常偏僻的農(nóng)村家里有個斫琴作坊,制作的古琴質量上乘,別人拿他的琴轉手賣高價,但他卻不以為然,依然按他原來的價格出售,覺得收回自己勞動所付出的就足夠了,別人的炒作和他沒關系。而他現(xiàn)在做琴賺錢,是為了給自己將來要出嫁的女兒準備嫁妝,過后便潛心研究唐琴制作技藝,不再為賺錢。而后,每次回憶起馬岳思,兩人都感慨“難得這么有名卻樸實而溫厚的斫琴人”。
“我們尋訪到的工匠有上百位,大部分年紀都不小。這取決于手工藝當下的生存狀況,如果一種手工藝很繁榮,那么從事這個手工藝的手藝人各種年齡層次都有;相反,如果一個手工藝市場很小,年輕人就不愿意從事,只剩下一些老手藝人,出現(xiàn)無人繼承的困境。所以,其實手藝人和其他行業(yè)的人沒什么區(qū)別,都是為了賺錢養(yǎng)家和生活,平淡,甚至有些枯燥。只是手藝人靠雙手創(chuàng)造物件,傳承個人和民族的文化記憶,多了一點溫度和感動?!?/p>
瓷胎竹編——一次澄懷格物之旅
從江蘇到浙江,自福建至四川,林瑾洪與王雨兩人走過山川大河,風餐露宿,至今已尋訪了70多種民間手工藝,按照大的類別可分為陶瓷、竹編、漆器、織物、染布、銀器、銅器、家具,以及各種雜項類。王雨說:“我們只學習過兩種手藝,一個是瓷胎竹編,一個是漆器。一共三位老師,都是女老師,這大約也能從側面鼓勵作為女匠人的我?;蛟S真的是運氣太好,我的老師們都非常負責并關心我,教授手藝也非常耐心且無保留。”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qū)的獨特手工藝品,起源于清代中葉。它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的竹絲依胎編織而成。竹絲的纖細程度令人咋舌,竹片經(jīng)過晾曬后只取最外層竹皮,再揉成竹絲——過勻刀,瓷胎竹編的原料才算準備好。竹皮厚0.18毫米,寬0.26毫米,且每一根竹絲的厚薄均勻,粗細一致。林瑾洪和王雨花了一段時間跟隨成都的師傅潛心學習與制作,做壞了就從頭再來。
瓷胎竹編對選竹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手藝人都會選用四川邛崍的竹絲。不可否認,邛崍山脈有著非常豐富的慈竹資源,當?shù)丨h(huán)境保持得也比較好。瓷胎竹編的主要步驟,先是刮去竹子外面的青皮,用刀剖開,使之成為一塊一塊的竹片。然后晾曬,再經(jīng)過手工,把曬干的竹片加工成均勻的竹絲,染上需要的顏色,瓷胎竹編的原料就算準備好了。接下來,小心翼翼地用五彩竹絲一層層編織,按照起底、翻底、翻頂、瑣口等工序編織下來,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就算完成了。
林瑾洪和王雨尋訪了兩對瓷胎竹編師傅,其中成都的譚代明老師是在網(wǎng)上搜索到的,游偉夫婦是湊巧在平樂古鎮(zhèn)上的竹編一條街上遇見的。這里必須要提一下,林瑾洪和王雨正在跟隨譚代明老師學習瓷胎竹編的技藝,因為譚老師是在林瑾洪和王雨走訪了青神、邛崍、成都之后覺得編得最好、最精細的一位。
譚老師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油畫師,譚老師的竹編圖案都是由他設計,再給譚老師編織,圖案大多以熊貓為題材,消費者也傾向于買這種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銷售至全國各地乃至國外。譚老師并不以竹編為唯一收入來源,只是非常喜愛這門藝術才一直堅持下來。林瑾洪說:“其實靠編織為生的手藝人是做不好手藝活的,因為在中國,精細的手藝會導致長期入不敷出,所以只能降低要求去走量,而這些都是一個手藝人最忌諱的,心不靜是做不了好手藝的?!?/p>
制作竹絲時可能會傷害到手部皮膚,長時間做竹編也可能會傷害到視力。王雨回憶自己遇到這些困難時說道:“所有的手藝多少都會傷害到皮膚,但這些痛苦在做好一件器物后都會變得無關緊要,因為成品實在太美?!?/p>
迎接手工藝的新復興期
南朝宋畫家宗炳曰:“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澄懷者,靜心也。手藝人靜心方得好作品?;蛟S這樣,才有澄懷格物工作室。工作室有一些手工藝設計作品,它們的誕生首先源于實用,“大部分手工藝誕生之初都是出于實用考慮,我們也應該尊崇這個原則?!倍趯嵱玫幕A上,他們又通過材料、工藝、外觀、色彩等構成的審美,力求做到歷久彌新?!爱斎?,能否歷久彌新還得通過長時間的考驗。”
王雨、林瑾洪和其他手藝人在一起,以傳統(tǒng)工藝為源,制作適合現(xiàn)代生活使用的物品,這從設計理念來說已是難得。只是在營銷、銷售方面,他們像所有剛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一樣,有點不知所措。兩個年輕人學竹編一年出師,又學漆器兩年出師,因為學徒薪資不高,當時日常開支主要來自父母的資助。日后如何盈利是他們現(xiàn)實中無法避開的問題,于是他們選擇“追求理想、順便賺錢”,在蘇州開設澄懷格物工作室。
對于澄懷格物工作室未來的產(chǎn)品設計,王雨和林瑾洪有兩大設想:一個是比較大眾化的手藝設計,比如現(xiàn)有的手鐲、盞盤等;一個是他們學習的竹編和漆器,他們會一直深入研究下去,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
目前澄懷格物的產(chǎn)品,一種是檬子手環(huán)、檬子戒指等小物件,用老手藝、老材料玩出年輕人喜歡的新花樣。這些作品,手工難度相對較低、能適當量產(chǎn),價格也不高,他們希望靠這樣的作品來賺錢養(yǎng)活自己。
另一類工藝復雜、人力消耗大的漆器盞盤,價格會在幾千元,朱砂漆的會上萬元?!斑@樣的東西,我們只賣給懂的人?!绷骤檎f這話時很驕傲。他說他們和顧客大多都能成為好朋友,彼此欣賞和照顧。不少顧客從對他們的經(jīng)歷感興趣,慢慢轉向對一些傳統(tǒng)文化與器物產(chǎn)生興趣,有些還會把其中某個門類研究得非常深入,甚至直接找到師傅拜師學藝。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也讓王雨和林瑾洪感到欣慰。
“澄懷格物”的手工之旅已歷時4年多,王雨和林瑾洪尋訪的手工藝人,不單只是網(wǎng)上能搜到的稍有名氣的,也有大隱隱于市、瀕臨絕跡的技藝者,兩人足跡遍布江蘇、浙江、福建、貴州、四川、云南、河北和河南等省。他們說這樣的旅行消耗的不只是時間、精力或錢財,兩萬公里有余的旅途已撲空多次。相對于之前集中大量的尋找,現(xiàn)在會更偏向于在生活工作之余去發(fā)掘。在林瑾洪和王雨看來,手藝隨處可見。“之前我們會側重尋找非遺技藝,但手藝除了非遺技藝還有更多民間手藝。比如手工做桿稱、箍木桶、編背兜,他們出現(xiàn)在小巷、菜場、市集,并不需要刻意的拜訪,只需偶遇?!?/p>
除了探訪這些手工藝者,王雨和林瑾洪還立志用設計的手法將工藝之美引入日常器用,在秉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能貼合當今市場,才能讓老手藝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伴_設澄懷格物工作室是我們二人的理想。我們自小喜歡手藝,不忍看著老手藝慢慢從生活里消失,我們應當去當合格的傳承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宣傳、學習,甚至繼承一門手藝,我冒昧將其稱為手工藝的復興時期,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潮流。”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