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陽 劉宗凡 金琦
編者按:在剛剛過去的3.15晚會上,我們見證了公共免費WIFI帶來的隱患。同樣,近期媒體報道的“閃付”芯片的安全性也令人擔心。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不勝枚舉。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智能化越來越高,如何更安全地識別成為每個人都可能會思考的問題,就目前而言,生物識別更令人安心。在此,主持人和嘉賓將分兩期對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生物識別技術在安全認證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素有安全領域的“諾亞方舟”之稱。生物識別的特異性、豐富度和穩(wěn)定性等特點,使其安全性能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的密碼認證,甚至有可能會在高端安全領域終結密碼認證。但是,任何認證方式都不可能是萬無一失、沒有漏洞的,即使是生物識別技術,也一樣可能被攻破。
金琦:閾值的秘密
人臉識別系統(tǒng)是有可能被人“蒙混過關”的,這在面部識別方式的考勤系統(tǒng)中經常出現。考勤和打卡系統(tǒng)在采集完人的臉部特征后,往往還需要進行驗證,也就是讓本人“刷臉”,看系統(tǒng)是否能正確識別。發(fā)型、眼鏡、飾品甚至光線的改變,都會對識別的準確性產生影響。為了實現正常識別,讓員工在一般情況下能夠通過考勤系統(tǒng),常常需要對識別的閾值進行調整。一般降低閾值可提高識別率,但是誤識別率也增加了,面部相近的人可能被識別為同一人;而提高閾值則增加了識別的嚴格程度,過高的閾值雖然提高了安全性,但有時連本人都不能通過。
一個領域或系統(tǒng)的界限稱為閾,其數值稱為閾值,也稱為臨界值。在生物識別技術中,閾值就是指對采樣的數據特征可以識別的程度。不僅僅是人臉識別系統(tǒng),在指紋識別中,也存在閾值。閾值的設置是必需的,它是用來平衡準確性和識別率的,但也留下了一個可被利用的識別漏洞,因此閾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可取。
但是在一般的應用中,基于一定閾值的生物識別技術還是可靠的。微軟在Windows 10中也采用了生物特征授權方式,稱之為Windows Hello(如圖1),支持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和虹膜識別,但是需要通過額外的紅外線傳感器等配套設備才能使用。這種生物特征授權方式比輸入密碼更方便,也更安全。
生物識別需要兼顧我們的社會性與唯一性,而唯一性就意味著安全性。在描述某一種特定的識別方式時,有三個指標可以評定:特異性、豐富度和穩(wěn)定性。
以虹膜識別為例,它要求你的視網膜內的血液細胞和別人是不一樣的(特異性),而且有斑點、細絲、條紋、隱窩、凹點、射線、皺紋等特征(豐富度),另外,你的虹膜特征不會變化(穩(wěn)定性),符合這三點,才能被用來進行生物識別。
理論上說,生物識別方式的特異性、豐富度、穩(wěn)定性越高,其安全性就越高。但是也不是絕對的?;蜃R別在過去一度被認為是最穩(wěn)定、最安全的認證方式,但是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極高,很難進行確切的判斷。聲音和人臉可以被模仿,最近甚至都出現了偽造視頻的技術。
斯坦福大學的學生開發(fā)出了一套可以人為控制視頻中人物表情的軟件。只要能獲得目標人物15秒鐘的說話視頻片段,就可以捕捉到目標人物的整個面部表情,用來生成一張3D的臉,而操控者的面部表情可以用來生成另一張3D的臉(如圖2),之后,就可以通過操控者的表情或說話,來控制目標人物在視頻中的表情和說話了!
更多的時候,不是閾值造成了生物識別的安全漏洞,而是相關聯的其他方面被利用。電影《碟中諜4》中,伊森就是通過虹膜識別解鎖一項“幽靈行動”——潛入克里姆林宮,盜取核軍事密碼(如圖3)。由于虹膜的唯一性、穩(wěn)定性、防偽性,虹膜識別通常用于安防以及需要高度保密的場所。伊森的虹膜圖像已經被加工、編譯儲存在數據庫中,這里是儲存虹膜信息的數據庫被篡改,而不是虹膜識別本身的技術漏洞。修改后的數據庫中已經有了伊森的虹膜數據,虹膜識別之后自然就能夠確認他的身份,讓他正常通過。
類似的情況,在電影《碟中諜5》中,班吉起初并沒把三重保險的門禁放在眼里,但當他得知必須穿越一套“步態(tài)分析系統(tǒng)”時,班吉徹底絕望了,最后只能靠伊森·亨特屏息3分鐘,通過自由式潛水強行入侵后臺數據才得以攻破步態(tài)分析系統(tǒng)(如圖4)。
步態(tài)分析的理論假設是:如同每個人擁有一副獨特的面孔,每個人也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步態(tài)。這種觀點也得到了醫(yī)學研究的認同,即“每個人的步態(tài)都是唯一的”。從解剖學的角度分析,步態(tài)唯一性的物理基礎是每個人生理結構的差異性,不一樣的腿骨長度、不一樣的肌肉強度、不一樣的重心高度、不一樣的運動神經靈敏度,共同決定了步態(tài)的唯一性。
當生物個體通過識別走廊的時候,所有參與步態(tài)監(jiān)測的攝像頭對其進行全方位掃描,并及時對步態(tài)特征做出識別和分析,其安全程度幾乎達到了無可破解的程度。但是百密一疏,生物識別所依賴的計算機技術,還是為生物識別技術的安全留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