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萍
【摘要】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是翻譯中的難點和障礙,兩者難有明確的界線。本文從文化空缺的角度進行分析,試圖找到區(qū)分兩者的方法,以避免翻譯中的相關失誤。
【關鍵詞】中國英語 中式英語 文化空缺
【Abstract】There is no exact boundary between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the difficult points in translation.In order to avoid relevant errors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ways to distinguish th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ltural vacancy.
【Key words】China English; Chinglish; Cultural Vacancy
一、引言
由于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社會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別很大。而且,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有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譯中找不到對等項。因而,中英文化交流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我們只有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區(qū)別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的本質,才能在翻譯中應對差異,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二、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
早在1980年,葛傳規(guī)老師就在《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羅運芝簡單概括為“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征的英語變體”?,F(xiàn)在的學者們也普遍認可中國英語是指用規(guī)范的英語表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語言現(xiàn)象。要想徹底了解中國英語,就不得不提中式英語。中式英語是“那種畸形的, 混合的, 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蹲g學辭典》曾對“中式英語”作出如下解釋:中式英語(Chinglish)指口頭或書面表達的不地道的英語。中山大學外語學院夏紀梅教授對兩者做出了區(qū)別,她認為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語法和英式的詞匯組合成的,屬于語言不規(guī)范使用;China English指的則是中國特有的東西,是允許存在的。
三、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之鑒別法
1.文化空缺。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文化歷史悠久,有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事物,在中英翻譯中找不到對應的詞語。西方人對很多中國的文化概念很陌生,感到難以理解。中西方存在文化差異,因而,往往會產(chǎn)生文化空缺現(xiàn)象。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的區(qū)別可以從文化空缺的角度深究。文化空缺指“原語中存在某種為異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誤解的東西,造成異族文化的空白”。
2.中式英語。
(1)不存在文化空缺,非中國特色事物。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類似的中式英語泛濫成災。網(wǎng)絡熱詞“No zuo no die”,就是中式英語,它不符合英語語法,實則若想傳達漢語原意,可以通過意譯的方法。這好比,“書”是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的事物,如果把書譯為“shu”就是錯誤的,既然該詞在目標語文化有對等項,何必要做出不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譯文。
(2)不存在文化空缺,依賴漢語思維?!昂娇詹汀弊g為“airline pulp”是漢語思維習慣下的中式英語,正確譯法為“food-served aboard airlines”?!皻埣踩藥保瑧獮椤癶andicapped restroom”,而不是“deformed man toilet”。再如,門戶網(wǎng)站選出的爆笑中式英語:“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文化空缺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文化上的差異可能讓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冒犯或誤解而不自知,無形中給交流制造了困難,影響交際效果,甚至影響本族文化的形象和傳播。
3.中國英語。
(1)存在文化空缺,但是僅限于中國特色詞匯。只有具有中國特色,才有必要進行中國特色的宣傳。如果目標語文化存在的事物,完全可以用歸化法進行對等處理。而且,中國英語往往止于詞匯,很少涉及句子層面。因為句子的作用是表達意思,既然能表達意思,就可以用目標語把同樣的意思表達出來,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如果在漢英翻譯過程中產(chǎn)生障礙,可能是關鍵的文化特色詞匯的理解和處理問題。如,“豆腐”原譯為“bean curd”。curd本意是指凝乳,這樣的譯法會使外國朋友感到費解,可能會誤以為是牛乳和豆子混合的食物。所以,后來直接改譯為“tofu”。
(2)存在文化空缺,但是表達具體概念的詞匯,則不可列為中國英語。雖然表達具體概念的詞匯是中國文化特色詞匯,但是具體概念的詞匯往往在英語中能找到對等項。如,“扁擔”是一個中國文化特色詞,但是不屬于中國英語,它適合翻譯為“shoulder pole”。雖然外國人不用扁擔,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個文化空缺詞匯,但是扁擔是具體詞匯,通過解釋、描述,外國人依然可以產(chǎn)生聯(lián)想,能夠理解。
中國英語不是生搬硬套,不會完全借用目標語文化里沒有的東西進行盲目的對等,這樣就避免了對中國文化的曲解,曲解會造成不良的或錯誤的理解,這比無知更可怕。雖然中國英語可以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特質,讓外國朋友有興趣主動去搜索查找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有助于宣傳中國文化,但是一味地擴大中國英語的范圍只會適得其反。一方面外國讀者可能一時難以接受太多的陌生詞匯,影響閱讀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可能會降低中國人的英語水平,阻礙中國文化的宣傳。
四、總結
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理解文化空缺的客觀存在,才能用合理的解決辦法去彌補文化空缺,規(guī)避錯誤的譯文。我們要規(guī)避中式英語,避免不規(guī)范的英語語法結構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同時也要規(guī)范中國英語,把握好宣傳中國英語的度,真正達到學習規(guī)范英語,正確宣傳中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運芝.中國英語前景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5):254.
[2]瓊·平卡姆,姜桂華.中式英語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