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菊
《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實效性的教學思維與教學策略。對話的核心是理解,要在師生的質(zhì)疑與反問中相互啟發(fā),在交流與視野融合中進行智慧與思維的碰撞,才能將理解引向深入。
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妨給學生適當“添堵”。所謂“添堵”,即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進程中,感受一定的思維障礙,使所思“不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達到深度的對話與交流、理解。這樣的課堂,可能導致教學任務(wù)完成得不夠順利,教學進程不夠流暢,但它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憤悱狀態(tài),讓學生在閱讀質(zhì)疑、討論交流、教師引導下疏通堵塞,并能積極主動、興致盎然地向文本更深處探尋,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依托文本給學生“添堵”
1.抓住文本的關(guān)鍵處給學生“添堵”
王榮生先生認為:“學生閱讀行為的最高目的,是通過掌握教材的原生價值的過程,掌握教材的教學價值,即掌握如何傳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語言智慧?!蔽谋镜闹黝}、語言、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手法是文本的教學價值之所在,這幾個方面在具體的文本教學中雖各有側(cè)重,不能面面俱到,但達成這些教學目標,總有一個或幾個關(guān)鍵點。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關(guān)鍵點給學生“添堵”。
如“寫作背景”是理解《陋室銘》主題的關(guān)鍵點,“孩子氣”的語言形式是冰心散文《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升華主題的關(guān)鍵點;“人物外貌、話語方式等變化”是魯迅《故鄉(xiāng)》人物形象塑造的關(guān)鍵點;“象征手法的運用”是《白楊禮贊》主旨表達的關(guān)鍵,善于抓住這些關(guān)鍵點給學生“添堵”,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2.抓住文本矛盾處給學生“添堵”
很多文章,前后文從字面看,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而這些矛盾之處,恰恰是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一把鑰匙,利用這些看似矛盾之處來給學生“添堵”,培養(yǎng)學生學思結(jié)合的良好閱讀習慣。
例如《社戲》,學生在自讀課文發(fā)現(xiàn):那夜的戲留給他們的印象并不好,看得“迅哥兒”昏昏欲睡,一群人罵罵咧咧地離開了,豆也不過是白水加點鹽煮熟而已,可文章最后卻說“我再也沒看過那夜似的好戲,也再沒吃過那夜似的好豆”,這不是前后矛盾嗎?用這個問題,揭示文本表面的矛盾之處,引導學生充滿興趣探究文本。像這樣的文本其實很多,比如《小石潭記》中“寂寥無人”和文章最后一段詳細介紹同游者的矛盾《湖心亭看雪》中“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和文中寫到的舟子、童子等人的矛盾之處等。
3.抓住文本多元解讀的空間給學生“添堵”
文學作品,在內(nèi)容和情感表達上含蓄蘊藉,讀者的個人經(jīng)歷不同,會導致對作品的理解不同;同樣的題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也會得到不同的感悟和思考?!罢Z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币虼?,教學設(shè)計和課堂教學進程中,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多元解讀的空間和情景,適當給學生“添堵”,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和擴散,打破舊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的期待視野在“平衡——失衡——平衡”的閱讀過程中得到拓展 。
余映潮老師在《蚊子和獅子》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每位同學寫出這個寓言的兩種寓意,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角度理解,多方面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課文內(nèi)涵的能力。《賣油翁》這篇課文,除了“熟能生巧“這個理解,不妨引導學生探討“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你覺得賣油翁真的能因為自己的酌油技術(shù)輕視康肅公的射箭技術(shù)嗎?”《威尼斯商人》在善良友愛的人性的勝利之外,同樣有必要探討“針對夏洛克的種種判決真的體現(xiàn)了法律的公正嗎?”
二、巧用“逆教”給學生“添堵”
因文學作品語言的含蓄性,學生的閱讀能力等問題,“逆教”不僅是閱讀課的“??汀?,往往還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巧借“逆教”給學生“添堵”,因勢利導,化“逆”為“順”,能培育學生思維,激活生成。
1.在學生思維平面滑動時,追問“添堵”
有時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思維停留于同一個理解層面上,難以提出不同或更深入的見解。這時,教師如果能從平面的思維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加以追問,給學生適當“添堵”,就能將停滯不前的思維重新激活,展開更有價值、更有深度的對話。
鄭桂華老師在上《風箏》一文時,抓住檢查預(yù)習情況時某一學生提出的“為什么文章中‘我看到風箏之后就是驚異和悲哀的呢”這一問題組織討論,兩個學生的回答基本相同,都認為驚異是因為冬天還沒有過去就看見天空有風箏,而悲哀則是因為看見風箏就想起了小時候錯怪了小兄弟,不讓他放風箏,虐殺弟弟精神的一種行為。這時,鄭桂華老師抓住學生回答中“精神虐殺”這個詞,深入追問,再次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的熱情。
2.在理解文本概念化時,較真兒“添堵”
在各級考試的影響下,很多老師為考而教,閱讀課成了模式化的習題訓練課。在答題式語文訓練過程中,概念化的知識點武裝了學生的大腦,鈍化了學生的思維和言語。因此,在語文課堂中發(fā)現(xiàn)學生用這些概念化的詞語來搪塞的時候,老師要善于較真兒,不依不饒,給學生“添堵”,堵住所有的概念化的回答,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咀嚼文字,深入思考,喚醒沉睡的思維。
王君老師上《背影》時,其中一個教學片斷是“品讀買橘子那段文字,說說這段描寫的文字傳達的是什么樣的愛”,最初學生的回答就落入了概念化的泥潭,用“偉大、無私、無微不至”等詞語來形容父親的愛,王君老師拋出“這段文字描寫的是買橘子的過程,父親是孤身一人爬月臺,他對誰無微不至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找出父親爬月臺的描寫品味。王君老師課后把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作是“和學生艱難的對話”,但這“較真兒”卻是值得的,堵住了所有不經(jīng)過思考的概念化的答案的出路,給學生思維及時“添堵”,在學生迫切想要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時,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找到文本品味的方法,從而完成閱讀者的個體情感體驗和情緒表達。
3.把個體的“堵塞”引向全體“添堵”
學生個體的“堵塞”可能在閱讀初期出現(xiàn),也可能隨著閱讀、討論的深入而出現(xiàn)。當學生的“堵塞”與文本的核心價值相關(guān)時,我們可以果斷地放棄預(yù)設(sh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個體的“堵塞”引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集體“添堵”,變一個人的思維障礙為促進全體學生主動探究的契機。問題由學生提出,更接近學生閱讀的期待視野,解讀文本的角度更符合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探究的熱情往往更高。
語文課堂教學,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情感并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目的,而是在這個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會思考,會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添堵”的課堂,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達到深度的對話與交流、理解,也對教師的問題創(chuàng)設(shè)與引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斷地探索。
作者單位:重慶市黔江中學校(4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