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
【摘要】中藥學的內(nèi)容非常復雜,難于記憶,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施教方法關系著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度,所以在中藥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運用、綜合。
【關鍵詞】中藥學;教學;三位一體;結合
一、三位一體教法的應用意義
中藥學內(nèi)容復雜,文字內(nèi)容較為難懂,中藥學是學生學習中醫(yī)專業(yè)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學生必須深刻掌握,并能理解運用,基于中藥學的難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效率偏低,我們適時的開展了“三位一體”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灌輸式的傳統(tǒng)教育手法,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帶領學生貼近知識、記憶知識、理解知識,“三位一體”教學法是我們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出來優(yōu)秀教育模式,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指的是對中藥學中藥性、功效、臨床應用的有機結合,通過典故、多媒體教學、現(xiàn)代中藥研究等把知識進行強化、結合,使分散的知識點結合成知識鏈,利用感性的傳輸模式對學生進行中藥學教育,通過“三位一體”的方法,提高課堂的活力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教育內(nèi)容的傳授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有益于學生對中藥學的理解和研究。
二、三位一體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1、中藥諺語、典故的引入
中藥的認知是廣大人民在長久以來的經(jīng)驗中得來的,知識的累計來來源于實踐和經(jīng)驗的累計,由最初的“口耳相傳”逐漸走向文字的記錄,在中藥學的教學中,諺語、典故的引入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性,不僅可以將知識靈活的傳授給學生,還普及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諺語和典故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有學習熱情,吸引其注意力,有效的融會貫通。中藥學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比較枯燥乏味,適當?shù)囊胫V語和典故,可以緩解課堂氣氛,調(diào)節(jié)學生的精神松弛度。例如,如紫蘇是名醫(yī)華佗發(fā)現(xiàn)一只水獺吃螃蟹中毒后打滾,就近找到一株紫色的草,服后癥狀消失,因該草服用后能讓人舒服,故名“紫舒”,久而成“紫蘇”。通過故事吸引學生,還使學生當即記住紫蘇“解魚蟹毒”的功效。有些內(nèi)容作為中藥傳統(tǒng)文化知識,在教學中恰當引用,可激發(fā)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如在介紹白芍時,可由“白芍飛上天,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半夏魚鱗片,肉桂薄肚片,黃柏骨牌片,甘草柳葉片,桂枝瓜子片,川芎蝴蝶雙飛片”的民間贊譽引出中國著名的藥都—樟樹,因為自古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引出樟樹藥都的重要特點是中藥飲片的加工精美,歷史上形成了有名的“樟樹幫”,其藥工切出的藥片“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具有相當?shù)娘嬈胶唾|量工藝等相關內(nèi)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對諺語、典故的引入要有一定的尺度把握,以對應知識為基礎,在適當?shù)臅r間起到輔助作用,不能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
2、多媒體課件的視覺刺激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推廣,多媒體應用于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當今社會的進步,網(wǎng)絡軟件和信息資源十分豐富快捷,教師可以通過制作PPT、下載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利用科技技術實現(xiàn)課堂的生動與感性,加深學生對藥材的記憶和理解。直觀、實際的課堂感受,可以提升學生對藥味的認知度,中藥學中涉及的多種藥物、植物、藥性理論等,依靠口述灌輸收效甚微,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直觀感受,以原型為基礎,進行相應的圖譜、視頻的制作,通過科技方式,使學生直接的認識到中藥,而且多媒體的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在看到自己以前見過的某種植物、動物、礦物時,學生會顯示出極大的熱情。如蒼耳子、香附、紫蘇、馬齒覓、蒲公英等等路邊比比皆是,很多學生以前也都見過,甚至都吃過某些可以食用的藥物,一看到圖片展示出來,立即交頭接耳,所謂“趁熱打鐵”,這個時候再講述中藥基礎知識,學生一般都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也可使學生知道中藥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日常信手可用來防治疾病,從而樹立學生的學科信心,改變中醫(yī)無用的錯誤想法。
3、有關中藥的現(xiàn)代研究和臨床應用知識的強化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敝兴帉W的理論學習最終目是進行實踐和操作,以醫(yī)術愈他人,所以,在現(xiàn)代的中藥學研究和臨床病案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深入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自我思考的意識,加強專業(yè)課的鞏固。
(1)有關中藥現(xiàn)代研究知識的介紹
中醫(yī)臨床專業(yè)在講授中藥學課程時以課堂教學為主,因此要以教材為基礎,但又不能被教材所束縛,在學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應該將學科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新進展、新成果等信息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講述有關中藥現(xiàn)代研究知識時,同樣要把握好適度原則,針對學生層次,有選擇地講述。比如現(xiàn)代中藥研究的熱點問題—抗癌中藥,在講到麻黃的抗癌作用時,提到麻黃可以阻斷腫瘤局部血管的增殖,從而殺死癌細胞,就是目前所說的“饑餓療法”,學生顯示出極大的興趣,課后還討論自己聽過的抗癌療法,雖然很多機理并不理解,但起碼表現(xiàn)出學習積極性,這時可以適時鼓勵他們?nèi)ゲ殚喯嚓P資料,慢慢理解。再如川芎、丹參、當歸、三七等藥物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機理復雜,需要很多生理、病理、藥理知識,這時不必講的很深,可以提出有關中藥新劑型問題,像川芍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當歸注射液、三七注射液、三七片、三七粉等等,展示中藥開發(fā)具有廣大前景??傊嘘P中藥現(xiàn)代研究的問題同樣要把握好度,在學生接受能力范圍內(nèi),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目的,有側重地講解。
(2)有關臨床應用知識的介紹
在學習中藥學時,學生雖已掌握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兩門課,但介紹病案,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對于臨床專業(yè)的學生,中藥又是一門臨床奠基課,臨床應用能力是必須具備的。在此出現(xiàn)矛盾之處,就是臨床知識介紹的尺度,應以提高學生自覺性為主,簡要介紹典型的、簡單的名家用藥以及教師自身用藥經(jīng)驗。如在講到中藥附子時,以傷寒大家范中林老中醫(yī)最為典型,引病例:1948年,一位11歲的極期腸傷寒患兒,昏迷倦臥,面色灰白烏暗,形體枯瘦,脈微細欲絕,手冷過肘,足冷過膝,甚至通體厥冷。然后讓學生分析此病病機,大多數(shù)都可辨出陰寒極盛,陽氣欲脫。此時再續(xù)論,當時某專家認為不治,范老用附子,每劑500g,連用13劑康復,經(jīng)檢查愈后良好。這樣,就可使學生理解并記住附子回陽救逆的功效,了解有關附子用量的問題,課堂氣氛非活躍,課后還有學生問到相關問題。反之,如果去引用復雜病案,或名家有分歧的理論,會迷惑學生,甚至使學生失去學習中醫(yī)的信心。
三、結語
“三位一體”并非是片面的,其可以融入多種概念來詮釋,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對藥性-功效-臨床應用流程的操作能力,作為教師要盡最大能力傳道、授業(yè)、解惑,帶領學生走進中藥學的大門,在源源不斷的培養(yǎng)中,為國家輸送更多的中醫(yī)人才,為人們的健康做堅實后盾。
【參考文獻】
[1] 李亞榮. 中藥學教學現(xiàn)狀及教學改革探析[J]. 學理論,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