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佳
【摘要】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比較多,我發(fā)現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合作與分享的意識比較薄弱,許多幼兒都存在著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和家庭的教育有著一定的關近系。在實踐中發(fā)現幼兒他們對分享的意識很缺乏,因此造成不良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如何培養(yǎng)幼兒合作與分享的習慣,筆者談些看法。
【關鍵詞】中班幼兒分享行為教育策略
一、 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現狀
中班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都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正是游戲蓬勃發(fā)展的時期,而在游戲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游戲的分享行為迅速發(fā)展,幼兒出現了強烈的分享意向。小班幼兒一般在成人的指導下才會有分享行為。當認知和行為脫節(jié)時,中班幼兒的分享行為就很難表現出來,就會出現不愿與他人分享,表現得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再與大班幼兒相比,大班幼兒會主動產生分享行為,而且初步掌握一些分享技能,主要表現在喜歡聯合游戲、喜歡與同伴一起過生日,渴望與同伴一起分享快樂。
二、 中班幼兒不愿分享的原因
1. 幼兒沒有形成分享的觀念。在調查中,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問題,如“媽媽給你買的新書(或其他的),其他小朋友沒有,你能給他們看嗎?”大多幼兒回答“不,這是我的,我自己還沒看呢!我怕他弄壞了!”
2.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孩子沒有互讓互愛的經驗,造成普遍自私。
有些家庭教育不當也是其中的原因。
3. 缺乏分享的技能。如“我只有一本故事書,他們都要看,我不知道給誰看?!?/p>
三、 幼兒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
1. 加強培養(yǎng)幼兒分享的觀念。幼兒的分享觀念深刻影響著幼兒的分享行為。在教育中,我覺得要注意培養(yǎng)和訓練幼兒的分享觀念和分享行為的一致性發(fā)展。具體可以采用游戲中的角色扮演法、藝術陶冶法、故事教育法、一日生活教育法等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觀念。
2. 及時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幼兒的分享行為通過及時強化會得到有效鞏固的。當幼兒出現分享行為時,老師和家長要及時給予強化,表揚和稱贊幼兒“你真棒!”“你是個乖孩子”。當他們再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這樣做很棒,就會持久表現出類似行為。我會設計一些關于分享的游戲,并建議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及時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3. 通過角色游戲進行分享練習。幼兒以扮演角色的身份進行游戲。針對中班幼兒的特點設計角色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啟發(fā)幼兒學習分享。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老師及時抓住時機繼續(xù)強化。
4. 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分享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yǎng)。例如今天佳佳代表我們班在美術比賽中得了第一名,我們?yōu)樗恼疲蛩麑W習,以后當小朋友在比賽中獲獎時,全班同學共同祝賀,共享成功的快樂。又如,在手工課上,剪刀不夠用時,幼兒會相互搶,這時老師建議幼兒一起商量,誰先誰后,下次再輪換。老師要時刻注意生活中可以產生分享的事件。
5. 創(chuàng)造分享機會并開展實踐。老師可以設立“分享日”,如“玩具分享日”、“成功分享日”、“食物分享日”等。讓幼兒體驗其中的樂趣。
6. 幫助幼兒.建立分享規(guī)則。為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夠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規(guī)則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建立分享規(guī)則:
平等分享。要做到這一點不太容易,因為這一時期的幼兒交友更多地由利益來決定,所以在分享時常會出現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為。如常聽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帶來的汽車給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之類的話。這樣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老師趁機和幼兒一起討論:是不是帶來的分享物只給自己的好朋友?別人想要怎么辦?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
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時間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間的配合和協(xié)調(包括言語和行為)融洽地進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終使彼此的情感都獲得滿足。在分享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幼兒去與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師要強化幼兒共同分享的行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礎上達到的全作行為,這樣,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來。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為幼兒今后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礎。
輪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物輪換使用。由于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也許會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這時,我們可試著教給幼兒學會先拿到玩具誰先玩,后來的人想玩可以說:“我也想玩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可以輪給我玩嗎?”漸漸地,讓幼兒學會協(xié)商,了解尊重別人及等待輪換的重要性。輪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幫助幼兒解決一些分享中出現的問題,使幼兒在玩具數量少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實現分享,同時為幼兒將來成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礎。
先賓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兒將自己帶來的玩具先讓別人玩。當然這種制度開始實施時會使幼兒覺得很委屈,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讓別人玩呢?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采取換位的方法引導幼兒。對幼兒說:“你是否也希望別人先把玩具給你呢?”這樣,幼兒就容易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別人分享他的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