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銀 梁必慕
摘要:中職數學應當突出數學的工具價值,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本文闡述了在評價標準的指引下,從教師觀念、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關鍵詞:中職;數學應用能力;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4-0025-03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簡介:
董秀銀(1986-),女,廣州市增城區(qū)東方職業(yè)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職數學教育。(廣東 廣州/511300)
梁必慕(1983-),男,廣州市增城區(qū)東方職業(yè)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職數學教育。(廣東 廣州/511300)
近年來,廣州市中職學校積極開展基于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是指2014年廣州市中職數理教研會組織制定的《廣州市中等職業(yè)學校數學課程學生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以下簡稱“評價標準”)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職數學應當突出數學的工具價值,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也成為了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中職數學教學可以以評價標準為指引,著力進行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轉變教學理念是前提
評價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是要促進學生的學習?;谶@一標準,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時,教師先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參與者?!敝逃也剪敿{說。學習應該是學生的學習,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教學應當以學生活動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積極地參與小組討論,在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
(二)樹立數學應用取向的教學觀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其教學理念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先要有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樹立數學應用取向的教學觀。
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評價標準等指導性文件,解讀它們對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要求。
二、構建應用內容是保證
在評價標準中,將學生學習的內容標準分為知識與技能和數學應用,“數學應用是該單元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教師可結合所任教學生的實際(專業(yè)、學習基礎和興趣等)”,進行“選擇、設計相關的內容”??梢?,評價標準對教學內容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按照課本教材,而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構建。
(一)構建與專業(yè)或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
當前,大多數中職數學教材的編排還是以知識取向為主,數學應用部分內容較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構建與專業(yè)或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突出數學的應用價值。
如第三章《函數》中“對數學應用”的設計舉例如下:“設計一個數學綜合活動,體驗函數的實際運用。例如讓學生對目前各種手機的資費套餐進行調查,并根據同學中使用手機上網、發(fā)短信和打電話三類不同的人群的需要,提供選擇資費套餐的方案?!?/p>
這是數學應用方面的指導性示范,數學應用不再是抽象的,學生學有目標,教師教有依據,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提供了內容保障。
(二)編寫校本教材或者學習指導書
在評價標準中,對數學應用方面的要求是:“此部分所列內容不是必修的教學內容,而是供師生參考,教師也可結合所任教學生的實際(專業(yè)、學習基礎和興趣等),另行選擇、設計相關的內容?!币簿褪钦f,評價標準和大多數版本的中職數學教材一樣,在數學應用方面的導向仍然不夠具體。
因此,編寫一本有明確的數學應用導向性的中職數學教材或學習指導書,會加強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三、改革課堂教學是關鍵
評價標準明確地指出:“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夠做什么,以及通過什么方法和證據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標準的要求?!痹诨跇藴实恼n堂,學生可以做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做,都有明確的指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也一樣,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應用訓練課,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關鍵。若在教學手段上也進行改革,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體驗,效果會更好。
(一)開展基于問題的數學應用訓練課
基于問題的數學應用訓練課的教學流程一般包括明確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總結回顧四個階段。
1.明確任務
學生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與專業(yè)或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分析問題情境中所包括的數學知識,初步建立問題的表征,明確問題定向。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體驗,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其生活或專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讓數學不單單是數學,也是充滿生命力的,這是課堂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基礎。
2.制定計劃
根據上邊的任務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小組討論合作,對問題情境中所蘊含的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進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初步制定解題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文字問題情境,能把其中的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把其中的文字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轉換、表達能力,這是課堂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關鍵。
3.實施計劃
學生根據上邊制定的計劃,綜合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通過數學運算,嘗試解答簡單的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若最后求解不成功,則再回到初始階段,重新對問題情境進行表征。如此循環(huán),直到問題解決。
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較為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以及較強的運算能力,這是課堂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核心部分。
4.總結回顧
解決問題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得出的結果進行檢驗,對解題的流程進行回顧反饋,對解決的問題再思考,有沒有更加優(yōu)化的解答,讓問題拓展以及深化。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好的上進心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些都是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密不可分的,這也是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形成、沉淀以及提升的過程。
(二)在教學手段上提高數學應用的體驗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不只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給數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教學,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其中的實際情境只能憑師生想象,難以觸動內心。而互聯(lián)網帶來的則是全新的體驗,在計算機網絡上,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或文字等,讓問題情境更加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讓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符號也變得直觀、趣味,直接讓學生感同身受。這些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而這讓數學的移動學習也變成了可能,微信就是其中一個簡單、便捷、廣泛的平臺。
通過微信,教師可以與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及時地進行語音、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的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中或成長中存在的困惑。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微信群定期向學生發(fā)送一些趣味性的數學應用知識,讓學生在課前飯后空閑的時間里也可以進行學習。
可見,微信平臺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手段,讓學生有著非常愉悅的學習體驗。讓數學知識傳播分享變得更加簡單,讓師生的交流變得更加直接有效,讓學生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潛移默化,極大地促進了數學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四、開展課外活動是補充
評價標準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憋@然,僅僅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是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必須以一定的數學課外活動加以補充,以增加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一)數學實踐作業(yè)
數學實踐性作業(yè)是指學生借助觀察、測量、調查、制作、實驗、交流等個體性實踐活動,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經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
例如,學生在學完《古典概型》一節(jié)后,教師可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尋找生活中古典概型的實例,運用本課知識解釋,并且要求學生在微信朋友圈發(fā)布該作業(yè),截圖發(fā)送上交。
(二)數學第二課堂
數學第二課堂,是指學生參加有組織的課外的數學活動,達到獲取數學課外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數學應用能力的一種教育教學形式。
例如,在學生數學第二課堂中,可以開展一些數學史、數學謎語、數學游戲、趣味數學或數學應用等數學專題講座或活動。
(三)數學文化節(jié)
數學第二課堂可能參加的還是少數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受教育范圍較小。而數學文化節(jié)則一般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開展一系列的數學或相關活動,以達到傳播數學文化,展現(xiàn)數學魅力,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目的。
數學文化節(jié)的開展形式除了上述數學第二課堂的舉例外,還可以數學手抄報、24點游戲、數獨游戲、七巧板、圓周率背誦比賽、數字成語接龍等。
(四)數學應用能力競賽
數學應用能力競賽的開展,既可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熱情,在數學應用方面有著良好的導向性。
在這一方面,廣州市開展得很不錯,每隔一年都會開展一次市級的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競賽,而校級的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競賽,大多數學校都會一年開展一次。數學應用能力競賽的開展,會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合理教學評價是動力
評價標準明確地指出:“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將以往注重學生之間的‘橫向評價——甄別與選拔轉向為學生個人的‘縱向評價——激勵性評價,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和促進功能,著重于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通過評價,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p>
數學應用方面的題目很多都還是比較抽象、枯燥以及難以理解的,一般學生難以堅持,或者會遇到很大的困難。這時,教師必須給以及時的積極評價,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克服對數學應用的焦慮心理,鼓勵學生樹立信心,敢于挑戰(zhàn),認真學好。所以,及時的合理的教學評價是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有效促進。
綜上所述,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有著明確的指引,起到導教、導學以及導評的作用。但是,諸如數學應用等能力主要應當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悟”出來的。如何在評價標準的指引下,發(fā)揮數學學科的應用性優(yōu)勢,加強與專業(yè)課或生活的融通,為學生將來的職業(y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好準備,還需要廣大數學教師繼續(xù)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8.
[2]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編.廣州市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生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林韶春等.中職數學應用訓練課型的研究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3(30).
[4]朱茂娟等.小學數學實踐作業(yè)設計初探[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2(12).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