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愛平
幼兒園數學教育有兩條主線,一是它的邏輯性,一是它的應用性。應用性(主要是與生活的聯系)目前逐步受到幼兒教師的重視,但目前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最大的困惑就是不能把握它的邏輯性,主要表現為“教學的無邏輯狀態(tài)”——教學過程的無邏輯狀態(tài)和內容安排的無邏輯狀態(tài)。具體到不同的教學內容,幼兒教師在教學中呈現出的問題又是多樣的,而這些問題又主要集中在活動目標的定位和活動過程的設計上。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本刊將從本期開始,邀請專家就數、量、形、時間、空間等幼兒數學教學中的代表性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并給出教學策略建議,以饗讀者。
分類,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特征)的物體歸并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幼兒對集合及其元素的同類性特征進行感知和理解的過程,是幼兒數概念形成以及正確計數的基礎。幼兒園分類教學所涉及的類型有許多,雖然它們在教學方法和過程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其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
一、感知和辨別分類對象的名稱、特征和差異
分類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的對象分在一起,因此,感知、辨別和尋找分類對象的共同屬性是引導幼兒進行分類的前提。幼兒只有充分地感知和辨別分類對象的名稱、特征和差異,才能進行正確的分類。因此,教師在出示分類對象后,應根據分類目標,向幼兒提出感知、辨別物體特點的要求,然后,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幼兒充分地觀察和感知。 如在下面的“小小商店”的活動中,在第一層按貨物的名稱分類前,教師向幼兒提出觀察要求:“小熊要開一家商店,它進了很多貨物,你們看,都有些什么?”目的在于讓幼兒感知和辨別貨物的名稱,以便為接下來的按名稱分類作準備。在第二層按貨物的其他特征分類前,教師同樣向幼兒提出觀察要求:“這個柜臺里放的是什么?它們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其目的也在于讓幼兒感知和辨別貨物的特征,為幼兒進行第二層分類作準備。如果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對物體名稱、特征或差異的感知和辨別,或者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夠充分,就可能出現幼兒把不同特征的物體混合地放在一起的現象,影響了幼兒對分類的感知和理解。
二、提出明確的分類要求
幼兒是否明確分類的要求是他們進行分類操作活動并取得預期效果的一個重要保證。因此,在幼兒進行實際的分類操作之前,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幼兒,是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的。教師的指令一般有三種:一是要求幼兒按范例分類,即先由教師拿出一個物品作為范例,然后要求幼兒從一堆物品中把“和教師一樣的物品”都拿出來。如教師先拿出一個圓形的物品,然后要求幼兒拿出“與老師拿出的物品一樣形狀的物品”。這種分類要求一般在小班剛剛開始進行分類教學時進行。二是要求幼兒按教師的口頭指令分類,即教師只用口頭的語言向幼兒提出分類的要求。如“請你們把相同形狀(或數量、用途等)的物品放在一起”。三是要求幼兒按標記分類,即教師先引導幼兒認識標記,然后要求幼兒按標記分類。如在下面的“小小商店”的活動中,第一層分類前,教師向幼兒提出的分類要求是:“你們能不能將一樣的貨物擺放在一起?”這一要求能使幼兒明確是把相同名稱的貨物分在一起。第二層分類前,教師則根據活動的目標,向幼兒提出更高的分類要求:“將每個柜臺里的物品按不同的特點再分一分。分好后,數一數每份有多少?用簡單的標記來記錄?!痹谶@一分類要求中,不僅有分類的標準,而且有記錄、統(tǒng)計的要求。這樣的要求,才能使幼兒知道應怎么分類,也才能達到預設的目標。
三、引導幼兒進行分類
幼兒是否學會分類,并在分類中體驗集合的概念,需要通過幼兒的分類操作來完成。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和操作時間,讓幼兒與同伴、材料和教師進行互動,在充分的觀察、交流和探索中學會分類,積累分類的有關經驗,而教師根據活動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則是必不可少的。
讓幼兒感知和體驗集合的概念,是教師實施分類引導的一個重要任務。對幼兒進行分類教育,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分類,讓幼兒體驗集合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指導時應讓幼兒感知集合的概念。如問幼兒:“你是怎么分的?”“為什么要把它們放在一起?”以引導幼兒體驗并說出:“我是把×× 放在一起的。”“因為它們都是×× 。”如果沒有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雖也在操作、分類,但往往不能自覺地體驗和意識到其中所蘊涵的集合的概念。在幼兒園的很多分類教學中,這一重要的任務往往被老師們忽視了。
在幼兒分類的活動中蘊涵著類和子類,即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這一數學關系也需要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幼兒才能充分地體驗。因此,在幼兒(主要指大班幼兒)分類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提問,引起幼兒比較“是剛才的材料多,或者是分后的每一類材料多”。這樣的引導有利于幼兒感受類和子類之間的關系。
幼兒在分類的過程中,會出現分類錯誤的現象,此時要求教師認真觀察,及時發(fā)現,并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如有的幼兒把分類對象放錯了,教師應引導幼兒觀察:“是不是全部都是紅色?”有的幼兒沒有把全部的物品找出來,教師應提醒幼兒:“你有沒有把全部紅色的卡片都放在一起?”有的幼兒忘了分類的標準或分類標準錯誤了,教師應向幼兒提出:“應該怎么分?”或要求:“你認真看看,老師是怎么分的?”
四、師幼共同討論分類的結果
當幼兒對分類材料已充分操作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分類的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幼兒表達的需要,而且可以相互補充、互相學習,豐富和鞏固各自的分類經驗。教師也可以從中發(fā)現幼兒對分類經驗的積累情況,以便對自己組織的教育活動作出判斷和調整。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讓幼兒體驗集合的意識,而對于大班的幼兒,教師則應讓幼兒了解類和子類之間的包含關系。如在下面的“小小商店”的活動中,對于幼兒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分類,教師都把引導幼兒理解類和子類的關系作為自己指導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五、通過操作、游戲等活動,鞏固對分類的認識
幼兒對數學的感知和認識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因此,教師應根據活動目標的需要,組織多樣化的分類操作和游戲,以滿足幼兒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并以此來鞏固幼兒的分類經驗。下面提供一些幼兒園常見的分類游戲或操作活動,供教師們參考。
找家:幼兒帶上胸卡(或頭飾等),尋找特征相同的家。如帶圓形胸卡的幼兒,找圓形的家。
捉小蟲:幼兒扮演不同顏色(或其他特征)的小雞,到草地上捉相應顏色的小蟲,并把相同顏色的小蟲放在一起。
撿樹葉: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撿樹葉,引導幼兒根據樹葉的不同類型、特征自由分類。
拾豆豆:把紙做的紅豆豆、綠豆豆放在地上,引導幼兒邊走邊念兒歌:“紅豆豆,綠豆豆,拾到豆豆放筐里,紅豆豆放紅筐里,綠豆豆放綠筐里?!眱焊枘钔辏變菏暗厣系亩苟共⒎旁谙鄳伾目鹄?。
穿珠子:提供不同顏色(或大小、形狀等特征)的珠子,要求幼兒把相同特征的珠子穿在一起。
喂娃娃:幼兒根據娃娃的不同特征,喂相應特征的食物。
小熊開店:按相同特征給貨物上架,用一定特征的推車,買相同特征的商品(如紅色的推車,買紅色的商品)。
幼兒園的分類教學內容很多,各年齡段都有具體的要求。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各內容的內在要求,而且要考慮各年齡班幼兒的實際需要和認知特點。同時,要遵循分類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扎實做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分類教學的任務,促進幼兒數學素質的提高。